李秋兰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老年病分院门诊部,福建 泉州 362000)
围手术期出现的意外低温(IPH),是手术患者出现的常见问题之一,可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出现严重后果。IPH是指身体核心温度低于36 ℃[1]。IPH可使术后住院时间增加40%,手术部位的感染风险更高,可增加64%[2]。为使患者在围手术期维持人体正常体温(36.0~37.5 ℃),需要规范实施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这是确保患者安全并获得良好手术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在该医院实施一项由护理人员主导的IPH监测与管理。目的是监测IPH的发生率,强化医务人员对预防IPH重要性的认识,优化术中术后管理流程。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在该医院进行手术的100例患者,包括急诊手术、乳腺科、普外科和泌尿外科等。每例患者在围手术期记录5个时间点的温度:到达手术等候室,到达手术室,离开手术室,到达恢复室,离开恢复室。每个区域准备的保温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保温效果较好的棉被、暖气输送、保暖帽、紧身裤、静脉输液加热等。详细记录患者信息、可导致IPH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术前用药,麻醉类型、手术时显露的体表面积、禁食时间(新陈代谢减少)、健康状态(ASA 2级或以上)、心血管疾病、BMI和大手术(>2 h,腹部手术)等。根据AORN(手术室护士协会)推荐的预防非计划围手术期体温过低的策略[1]、NIC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临床指南[2-3]:成人围手术期体温过低的管理,结医院预防和管理IPH的策略,制定IPH监测信息表。
1.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IPH监测信息表 信息表由外科和麻醉科护理人员根据AORN、NICE相关指南,按照手术实际情况制定。制定后由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共同审核,并根据手术情况予以补充和完善。见表1。
表1 IPH监测信息表
2.2 手术患者基本情况 拟确认为研究对象的100例患者,13例儿童(<16岁)包括10例男性和3例女性。87例青少年及成年人(>16岁)包括33例男性和54例女性。患者范围为2岁5个月~82岁,平均年龄为47.3岁。72%为择期手术,28%为急诊手术。
2.3 到达手术室温度 患者在手术等候室的平均等候时间32 min。患者到达手术室的平均体温为36.1 ℃,10例患者的温度<36 ℃(35.6~35.9 ℃)。
2.4 离开手术室温度 有19例患者在离开手术室时,体温<36 ℃,其中6例患者离开恢复室时体温<36 ℃。这6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体温为35.9 ℃,1例患者体温为35.8 ℃,1例患者体温为35.5 ℃。对于这些体温异常的患者,根据指南要求,回到病房后继续给予保温措施。手术期间采取保温措施,其中使用动力充气型升温仪是该院通常采取的措施。见表2。
表2 手术时采取的保温措施
2.5 危险因素 在100例患者中,24例患者禁食是唯一的危险因素,19例患者有2个危险因素,剩余57例的患者有2个或2个以上的危险因素,同时43例患者有3个或更多危险因素,其中81.4%(n=35)的患者只在手术中使用1项干预措施:动力充气型升温仪。在风险最高的43例患者中,发现8例患者(18.6%)离开手术室时的体温低于36 ℃,其中2例患者没有采取任何保温干预措施,体温均为35.6 ℃。
体温过低可分为3种情况: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低温是指身体核心体温在34~36 ℃波动;中度低温是指身体核心体温在32~34 ℃波动;重度低温是指身体核心体温低于32 ℃[4]。IPH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有多种情况,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出血量增加、伤口愈合延迟等[5-7]。IPH还可延迟麻醉后恢复期及增加住院时间[8]。IPH发生时患者会出现身体发抖、感到不适等情况。
麻醉和围手术期环境是IPH发生的主要因素。全身麻醉导致体温调节系统被抑制,进而使细胞的新陈代谢暂停,导致机体暂时无法产生热量;此外,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由于麻醉药物作用,患者四肢血管舒张,使体热从核心向四肢传导发散,进一步导致低体温的发生。冰凉的环境可使机体热量加快消失。通过层流,使手术部位的皮肤更易蒸发。导致围手术期体温下降还有以下因素:患者基础代谢率下降、药物诱导的血管舒张、使用未加温的静脉输液、吸入未加热的气体等[9]。建议对实施全身麻醉手术超过30 min以及所有手术时间超过1 h的患者都应监测体温[10]。
为尽早发现体温过低的患者,并防止出现进一步恶化,在围手术期进行持续的体温监测和管理至关重要。这仍然是护理人员和麻醉师、外科团队协作,为患者提供的核心护理工作之一。人体核心体温常用的监测方法有耳蜗测温、直肠测温、食管测温等。近年出现的测核心温度的方法为CorTemp核心体温监测系统,由被测人员吞下类似小药丸的传感器,即可读取人体内的核心体温,并及时将数据传导到体外无线接收器监测系统(手持式),实现实时监测手术患者核心体温的目的[11]。
为更好实现在整个围手术期维持患者正常体温,对有体温过低危险因素的患者提倡术前预热。预热是指在麻醉诱导前,向患者输入大量热量,使患者血管扩张,提高外周温度。预热可在术前等候区或手术室持续进行,通过提供保温效果较好的棉被、暖风输送、保暖帽、绑腿以及温暖的环境。记录患者到达手术室后的体温,确保核心温度在36 ℃以上[12]。
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应通过体温监测和管理,确保患者维持体温正常,在预防IPH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必须意识到体温过低对外科手术的影响以及保证体温的获益,预防IPH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通过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体温监测,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如开展宣传培训、完善医院预防和管理IPH的策略、配备充足的体温记录和加热设备),进一步完善手术患者护理标准。通过开展本次的体温监测和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IPH发病率的认识以及防范意识。在围手术期的临床路径中,从患者到达手术等候室开始就尽早给予保暖措施,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进行体温监测和管理。科室对预防和管理IPH的策略需要适时更新和调整。
综上所述,科室制定的预防和管理IPH的策略应在院内进行广泛宣传和培训。围手术期的医务人员应当了解和掌握导致IPH的原因,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治疗措施等。医务人员充分认识低温对手术患者的危害,正确使用加温设备和体温监测,有助于减少和预防IPH的发生。此外,对医务人员乃至护工提供培训,也是IPH管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预防IPH过程中可发挥核心作用,其可以主导手术团队为围手术期患者提供保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