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放,方 平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1]2020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表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占全球五分之一;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
新媒体环境下,以抖音为代表的一系列短视频APP迅速崛起,下载量超百亿次。字节跳动算数中心发布的《2020抖音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抖音日活跃用户超过6亿,月活跃用户突破10亿。[2]作为一个汇聚了大量网民的平台,抖音平台有越来越多的官方媒体选择入驻。目前《人民日报》抖音号是抖音粉丝最多的一个官方媒体号,粉丝量已达1.3亿,发布的每条视频几乎都有近百万的点赞。通过在新兴平台上开通账号、发布信息,《人民日报》正在用新的形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人类社会活动所凭借的物质手段日渐丰富,以往主要通过语言表达意义的做法已逐渐被多种媒介共存的复合话语取代,多媒体化已经是社会实践的常态。因此当人类进入数字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应运而生。1967年戈登马克最初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人对人的传播”。[3]这个定义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传播者和受众者的严格划分。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既可以是接受者,也可以是传播者,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4]基于上述认识,“新媒体”指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载体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它是以5G为依托、大数据为引领,融时代和“万物皆媒”的新型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推崇客观、真实、中立等原则,认为“煽情化处理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对事实的不尊重或者歪曲”,[5]75强调在新闻语言中尽量避免个人的判断与偏见。[5]80而“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环境下,情感传播是推动舆论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动力,[6]人们愿意接收或传播某条信息,主要是基于对“关系”的信任,这表明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传播行动。本研究尝试对《人民日报》抖音号发布短视频的标题言语行为进行分析,试图从言语行为层面研究新媒体新闻语言的表达特点。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见图1),在他看来,人们说话实际上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可以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说话者的真实意图的行为,而言后行为一般指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在听完话语后会采取的行为。[7]
图1 Austin“以言行事”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Searle在Austin之后又提出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见图2)。Searle认为直接言语行为是言语字面显示的想要表达的行为,如询问、陈述、命令等;间接言语行为则是在言语字面意思以外,是说话人要表达的真实意图。[8]如在寒冷冬天的房间里询问“谁开的窗啊?”其字面意思是询问,属于直接言语行为;而说话人实际的意图是让关窗,是指令性行为,属于间接言语行为。
图2 Searle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Searle还进一步完善了Austin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将言语行为分为五类,即阐述类、指令类、表达类、承诺类和宣告类(见表1)。
表1 言语行为分类及定义
本研究结合了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以《人民日报》抖音号2021年7月1日至7月31日期间所发表的90条短视频标题文本为语料,分析了新媒体短视频语言的言语行为特征。具体研究的问题是:《人民日报》抖音号的标题文本使用什么样的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语用效果?与传统媒介新闻语言的言语行为是否存在不同?如存在不同,分析其中原因。
第一步,按时间先后顺序逐条登记《人民日报》90条短视频,包括发布日期、标题等信息。
第二步,随机选取其中半年内100条视频,针对这些视频的内容进行初步分类,用以确定主题人物、政论观点、热点事件和温情故事等四类分类标准,并按照此标准对这90条视频进行重新分类。
第三步,针对不同类型视频标题文本进行细读,了解其中运用的言语行为,进而分析言语行为对传播所起到的效果。研究以标题文本的分析来替代对短视频内容的分析。事实上,短视频受众更加依赖标题来获得关键信息。同时,短视频的时间很短,其内容几乎完全体现在标题之中。
第四步,在四类语料收集后,对四类语料进行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编码分析。为确保分析的准确度,笔者与应用语言学方向两位博士研究生分别独立对语料进行编码,对于有异议的编码会进行讨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影响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9]《人民日报》作为官方主流媒体之一,遵循着向社会传递主流社会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正向发展的主旨,因而其发布的内容多是积极正面的,这一点从《人民日报》抖音视频的各类视频占比中可以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
根据上文提到的分类标准,通过对90条视频进行分类整理,得出各类视频数量及占比(图3)。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社会热点类;其次是温情故事类和主题人物类;占比最少的是政论观点类。
图3 样本视频分类占比
此时间段内热点事件占绝大多数,主要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郑州百年一遇的暴雨事件、东京奥运会开幕、南京疫情等。《人民日报》具有政治资源和媒体资源双重优势,可以迅速抓到社会热点题材,拿到独家现场信息,并用短视频方式第一时间呈现重大事件的核心现场。
依据言语行为分类理论,将社会热点类视频标题的言语行为按照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分类统计频率和百分比(见表2、表3)。从表2可以看出,社会热点类视频标题更多使用阐述类的句子介绍社会热点事件,吸引公众的关注。而从表3可以看出,这些标题的间接言语行为大多属于表达类,在介绍事件的同时来表达某种情感、态度。如7月23日发布的视频,标题是“这一幕太震撼!‘救援界航母’应急动力舟桥转移河南新乡千余被困村民”。在叙事的同时,表达了对祖国科技力量的自豪,对党和政府及时救助人民群众的感动。
表2 社会热点类视频标题的直接言语行为占比
表3 社会热点类视频标题的间接言语行为占比
通过对社会热点类视频标题的言语行为进行综合统计(见表4),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抖音号作为新闻发布平台,职责是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而非表达自己的意图,故视频标题中不含承诺类言语行为。阐述类言语行为是标题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言语行为,这是由于《人民日报》报道的是客观事实,如果不陈述事实,就会丧失公信力。还可以看出,标题文本中也实施了许多表达类的言语行为。通过表达感受,《人民日报》展现出它的态度立场,同时也可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表4 社会热点类视频标题的言语行为占比
主流媒体肩负着弘扬优秀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使命,温情故事也是报道的重要内容。这些记录生活中温馨感人事件和点滴真情的短视频,很容易获得网友的关注和转发。在点赞、评论和分享的三个指标中,温情故事类短视频作品比例都很高,如危难中救助他人的短视频常常获得上千万点赞。
将温情故事类视频标题的言语行为按照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分类统计频率和百分比(见表5、表6)。从表5可以发现,《人民日报》主要是阐述故事,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7月24日的视频“救援中这个身影让人心生敬意!独腿小哥自发驰援新乡,帮助转运被困的老人和孩子,赞!”在标题内容中直接表达了对社会这些正能量事件的赞赏。
表5 温情故事类视频标题的直接言语行为占比
表6 温情故事类视频标题的间接言语行为占比
从表6可以看出,在讲述温情故事时,间接言语行为多为表达类,言外之意表达的大多是对社会温情故事的各种情感——感动、骄傲、赞赏、致敬、祝福等;此外也有指示类的言语行为。如在7月15日发布的视频“胸怀作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青春奋斗之姿,踏上又一个百年征途。这一棒我们加油!”直接言语行为是表达青年人接好棒,踏上又一个百年征途的决心;而言外之意既是指令,也是号召年轻人一定要不负青春,不负祖国,不负党的事业,奋力前行。
通过对温情故事类视频标题的言语行为进行综合统计(见表7),可以看出,在讲述温情故事时,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言语行为都多为表达类。《人民日报》发布的温情故事视频通常使用两种叙事结构:(1)表达+叙事,如7月27日发布的“心疼!这是00后抗洪战士的脚……在家长眼里,他们也是孩子,只不过换了一身衣服便毅然为我们守护!”;(2)叙事+表达,如7月23日的视频“‘就想让大家吃口热乎饭,郑州人民感谢你们’,退伍老兵煮大锅菜送救援人员,朴素的话语和心愿,一秒泪目!”这两种叙事结构都有着情感的表达,正如任志祥、肖苹宁在《无情感不抖音:人民日报抖音号的表达特征分析》中提到的,《人民日报》抖音号运用的传播策略就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延伸性地进行情感表达。[10]
表7 温情故事类视频标题的言语行为占比
主题人物类视频主要通过讲述不同人的故事来烘托主题。针对不同主题,人物选择上会呈现出一定差别,但其呈现的内核相对一致——聚焦于个人层面,以场景化的形式呈现出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在90个视频中,主题人物主要集中在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消防员、东京奥运会选手等,特别关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人物故事的叙述。
将主题人物类视频标题的言语行为按照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分类统计频率和百分比(见表8、表9)。表8显示在介绍主题人物时多用阐述类言语行为,以此对各种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并讲述人物故事。从表6、表9可知,在讲述温情故事和主题人物这两类时,间接言语行为中表达类占绝大多数,这与这两类大多是歌颂社会正能量的事迹有关。在描述这些故事的同时,言外之意基本上都是表达对正能量事迹的骄傲、自豪、感动、致敬以及祝福之情。
表8 主题人物类视频标题的直接言语行为占比
表9 主题人物类视频标题的间接言语行为占比
通过对主题人物类视频标题的言语行为进行综合统计(见表10),可以看出,在讲述主题人物类故事时,直接言语行为多是阐述类,重点在于客观描述人物事迹;而言外之意则多是表达类,以对主题人物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表10 主题人物类视频标题的言语行为占比
有研究发现,党媒在社交媒体上倾向于对官方话语进行选择性的摘录和有重点的解读。《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了让年轻网民群体了解党的最新方针和政策、国家领导人的最新讲话,凭借独特的政治资源和内容优势,大量运用国家领导人或部委领导的讲话片段,用政论观点类短视频作品传播主流价值观。
将政论观点类视频标题的言语行为按照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分类统计频率和百分比(见表11、表12)。从表11可以看出,政论观点类直接言语行为都是阐述类,这与政论观点视频的性质有关,其多运用国家领导人或部委领导的讲话片段介绍党的最新方针和政策,功能主要为陈述事实,介绍政策。
表11 政论观点类视频标题的直接言语行为占比
表12 政论观点类视频标题的间接言语行为占比
从表12也能看出,在阐述政论观点时,言外之意也有指令和宣告性质。如7月7日发布的视频“习近平: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从命运与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处处都有合作机遇。”言外之意是号召中国要与世界合作,命运与共,在合作中共同发展、进步。7月6日发布的视频:“习近平: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同样,言外之意就是宣告今日的中国将不畏强权、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榜样和贡献。
通过对政论观点类视频标题的言语行为进行综合统计(见表13),可以看出,在介绍政论观点时,言外之意也有指令、宣告的行为。
表13 政论观点类视频标题的言语行为占比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认为不仅语言本身是一种行为,交际的基本单位也是一种行为。[11]从言语行为考察新闻语言,可以看到新闻语言也是一种言语行为。下面对这90条视频标题文本的言语行为进行总体分析。
按照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分类统计90条短视频的言语行为(见表14、表15)。可以看出,短视频标题主要还是以阐述类言语行为来介绍事件、观点,宣告事件发生,较少有表达情感和给出指令的行为。短视频标题在言外之意上主要以表达类言语行为来表达对事件、观点的态度。
表14 视频标题文本的直接言语行为占比
表15 视频标题文本的间接言语行为占比
通过对90条短视频标题文本的言语行为进行综合统计(见表16),可知短视频标题不仅具有传统媒体多用阐述言语行为的特点,也开始普遍运用表达类言语行为。
表16 视频标题文本的言语行为占比
通过对《人民日报》抖音号90条短视频标题文本的分析,可以得出其多用阐述类和表达类言语行为,这反映了短视频标题既具有传统媒体多用阐述言语行为的特点,也突破了传统媒体较少使用表达类言语行为的局限。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所遵循的准则之一是客观性,也就是报道者要尽量避免将自己的立场代入到对新闻事件的叙述之中,故多用阐述类体现新闻的客观性。[12]《人民日报》抖音号虽然不属于传统的新闻发布平台,但它仍具备即时发布新闻的功能,在字面上多用阐述类显示新闻的公信力。而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抖音,它发布的视频往往充满情感,这与在移动社交媒体时代,情感在传播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有关。传统的传播模式是基于信息的传播,信息本身决定了媒体传播的广度;但是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决定内容传播广度的不完全是内容本身,而主要是社交关系。[13]作为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抖音号也采取了这种情感式表达,正如有研究者将主流媒体的抖音号传播策略称之为“混合情感传播模式”。[14]同时也可以看到在不同类型的视频中,言语行为使用策略也有不同,这与视频内容所表达的主题相关。
社会热点类视频直接言语行为多为阐述类,用陈述事实的方式介绍社会热点事件;也有直接的宣告类言语行为,如“总书记这番话说完,天安门广场沸腾了!这是中国人民的宣言!”直接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向下一个百年征途奋进的决心。社会热点类视频间接言语行为多是表达类。因为短视频本身特点,抖音平台通常都是碎片化信息模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告知受众社会热点,并通过情感表达的模式,影响受众。
温情故事类视频直接言语行为有阐述类和表达类。在7月份发布的19个温情故事中,“泪目”这个词汇就出现了五次。温情故事类视频的间接言语行为基本上多是表达类,正如任志祥、肖苹宁所提到的“无情感,不抖音”。
主题人物类视频直接言语行为都是阐述类。用阐述介绍人物的典型事迹,其间接言语行为也多是表达类,表达对这些主题人物的情感。在讲述人物故事时,“赞”“致敬”“祝福”等词汇出现较多,抖音号受众大多数是年轻人,这样的情感表达,再配合背景音乐能打动他们,进而影响他们。
政论观点类视频直接言语行为是阐述类。为了让年轻受众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和政策、领导人的最新讲话,以陈述观点来传播主流价值观;言外之意有阐述,也有指令与宣告。
本研究结合了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以《人民日报》90条短视频标题内容为语料,考察了新媒体短视频标题文本的言语行为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短视频标题文本中直接言语行为仍具备传统媒体新闻语言的言语行为特征,多用阐述来介绍事件、观点,更能体现新闻的公信力。但当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规则发起了挑战,新媒体下新闻传播的言语行为也具备了自己的特点,即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较多运用情感性的表达方式。本研究再次证明言语行为在各类言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在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媒介的言语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执行某种行为,影响受众,并产生效果。通过用言语行为理论对新媒体视频标题文本言语行为的分析,一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理论在新闻语言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表达特点进行的有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