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X线检查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断效果对比

2022-01-07 07:30郑合军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线片分型股骨

郑合军

山东省菏泽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山东 菏泽 274000

股骨转子部属于松质骨结构,而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让老年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1]。保守治疗的并发症比较多,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措施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术式的选择取决于能否对疾病进行合理而准确的分型。此时采取检查措施进行准确诊断分型就至关重要。在多数情况下疾病可以通过X线明确诊断,且部分患者在经过X线检查后不会再次接受CT检查。但考虑到X线在技术层面的限制比较明显,且清晰程度不高,在一些情况下不同医生对于X线片会产生分型意见,进而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出现分歧。长期以来CT检查在不同区域的骨折检查过程当中都体现出了其技术优势,但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断研究尚未大规模普及,该研究也将以此为基础展开讨论,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该研究的主要对象。患者中有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60.1±0.5)岁;患者致伤原因包括37例跌倒、12例暴力因素、7例交通事故与4例高空坠落伤。所有患者或家属同意该研究,且骨折类型均为闭合性骨折现象,无神经血管损伤和其他开放性骨折。

1.2 方法

查找并收集所有患者的X线片和CT资料,由不同的医生分别给出X线和CT对应的AO分型与手术方式选择。每一名医生独立阅读患者的X线片和CT,但是在阅读CT之前应首先阅读X线片以便于更加符合临床诊疗的相关流程。其中CT检查层厚均为10 mm,包括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每一名医师均知晓AO的分型原则,然后在阅片环节提供AO分型图标进行参照。手术方式包括几个可选术式:髓外锁定板、髓内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术。

1.3 观察指标

从两种不同检查手段的AO分型结果中比较差异性。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该研究的结果来看,在AO分型方面,CT的A1、A2、A3(19例、28例、13例)和X线片的(21例、27例、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在AO分型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是从手术方式的选择来看,CT手术术式选择髓外锁定板23例、髓内固定37例与X线片14例、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见表2。

表1 两组检查方式AO分型数据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AO classification data of two inspection methods

表2 不同手术方式选择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3 讨论

目前的内固定方式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匹配程度尚不完全吻合,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即便是同一分型的骨折,不同诊断方法获取的结果也会让术式发生区别[2-4]。例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方法较多,但常规诊断都是借助X线平片的二维分型,并不能从三维角度获取立体图像。一直以来X线检查就是诊断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检查方式,原因在于该检查方法费用较低,且检查过程简单,实际上大部分正常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X线片上都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诊断。但对于某些特殊的患者而言,仍然要通过CT检查进一步确定结果。而CT三维重建方法在国内的临床工作中已经得到了普及,CT断层扫描尽管能够满足一般诊断与治疗要求,但是在定位准确程度、三维立体效果和精确性上还有可以改进的方面。借助三维CT重建技术可以将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折立体关系与周围骨骼位置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然后将复杂的骨折细节与解剖关系一一明确,医生也可以对骨折进行比较准确的诊断,从而评估不同患者可以采取的相关手术措施。尤其是对于X线检查阴性但比较可疑的患者,通过CT检查往往能获得更加稳定的敏感性[5-6]。当前常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分型方法包括两种,一种是该文提到的AO分型诊断,另一种则是Evans-Jenson诊断方法。而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骨科医生们往往也高度重视治疗方法的选择。该文提到的治疗方法也包括髓外锁定板、髓内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术,也包括其他手术方案。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AO分型方面,X线片和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在AO分型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AO分型系统可以对骨折线、骨折块进行形态学描述,与之相比Evans-Jenson诊断更加倾向于分析骨折后稳定因素的受累情况,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复位治疗工作的开展或是对患者恢复状况的预测。按照AO分型的标准,分型时会参考中间骨折块的数量差异,对于一些伴发大转子后方冠状位骨折块,X线片二维图像可能在影像上存在重叠情况,因此读片时会产生一定的诊断误差。X线片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下肢外旋30°的角度,并通过髋关节正位X线片获取结果[7-8]。但患者出现股骨转子间骨折后,会产生明显外旋畸形现象,角度远远大于30°甚至超过60°,此时会在旋转后出现骨折间隙重叠显影情况,对于骨折端的观察难度比较大,因此临床上为了能够清晰地了解到骨折端的状态,需要患者重复拍片或是拍斜位片。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患者需要通过患肢牵引并内旋才能了解到内侧的受累状态,对于一些受伤程度比较严重的患者来说显然不够适合,产生的痛苦程度往往比骨折本身更加明显。

基于CT影像检查结合三维重现呈现出患者的肢体状态,可以从多角度、多平面地通过立体旋转的方式了解到骨折区域的实际状况。例如借助冠状位平扫就能获取内侧弓和小转子的完整状态,对于一些主要的骨折区域是否出现分离、异位现象进行判定,对于骨折的真实情况和骨折累及情况的观察范围比较精确。当然CT扫描和三维重建也无法做到完全准确,如果CT扫面层厚和角度选择不同,那么在拍摄时也会有“伪影”的存在[9-10]。该研究当中的层厚度统一设置为10 mm,因此避免了因此类因素导致的误差情况。不过总体来看,CT三维重建影像可以立体地呈现出骨折端的整体形态,对于医生来说,在充分了解骨折端情况的前提下就能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并避免骨折区域产生其他的不稳定因素,在治疗环节规避一些并发症的出现,例如皮质断裂等风险。原有的基于X线片的分型标准伴随着患者数量和病情的不断变化,并不足以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骨折端的具体状态[11-12]。

该研究结果显示:从该研究的结果来看,在AO分型方面,CT的A1、A2、A3(19例、28例、13例)和X线片的(21例、27例、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在AO分型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是从手术方式的选择来看,CT选择髓外锁定板23例、髓内固定37例与X线片14例、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石雷等[1]的研究结果:高年资,CT组手术术式选择髓外锁定板51例、髓内固定672例与X线片19例、70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一致。手术治疗的作用是为了维持股骨近端外侧壁的稳定性,该区域对于骨块的支撑、髓钉系统的支撑作用明显。如果患者外侧壁产生粉碎现象,外侧壁粉碎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显然成为了治疗难点,一旦固定方法选择不当将直接影响到治疗结果[13-14]。通过CT检查后,为医师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在手术前就对患者的外侧壁重建方法进行讨论,从粉碎状态判定最终手术措施,在这一方面CT检查显然比X线片检查更具存在意义[15-18]。

所以无论采取哪种分类方法和诊断方式,其核心内容都在于能否准确地反映出骨折粉碎的水平,以此为基础引导合理的术式和方法,才能预见疗效,预见患者的康复进程。基于不同的影像学观察方法与全面的分型判定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复位治疗、受力分布分析工作效果明显[19-21]。针对老年人容易出现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应该在确定骨折因素和状态的前提下判断损伤程度,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最佳手术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CT比X线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断方面更具价值,对于一些外侧壁粉碎需要进行外侧壁重建的骨折案例而言准确度更高,可以为患者选定最适合的手术治疗措施。

猜你喜欢
线片分型股骨
体检要不要拍胸部X 线片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CT在早期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临床分型的应用
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1例
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锥形束CT 与根尖X 线片诊断根尖病变的准确性对比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