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关系欺凌与社会工作干预路径探讨

2022-01-06 16:33全桂贤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青少年

摘要:关系欺凌作为校园欺凌的隐匿形式,已然成为影响青少年受欺凌者身心健康的重要维度。青少年关系欺凌行为的出现植根于其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基于不同主体,文章深入剖析青少年在自身、家庭和学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导致青少年关系欺凌行为的内源性因素,并试图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理论,提出具体干预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青少年;关系欺凌;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关系欺凌作为校园欺凌的一种特殊形式,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威胁青少年群体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发现,青少年在校园中遭受同辈群体关系欺凌的现象日益增多,但因关系欺凌行为不同于明显的身体欺凌行为,具有隐蔽性的特征,因此很难被父母或者老师认识和发现,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解决。经外国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之间的关系欺凌、关系侵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被欺凌者缺乏自信,丧失自尊,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有抑郁和自杀倾向[1]。这进一步抑制了被欺凌者在未来生活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而且带来较大的人际压力,从而影响人际沟通能力和正常的社会化,进而导致个人的不良发展。

我国在2020年10 月17日颁布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在原有基础上具体提出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要求,其中重点提及学生的校园欺凌侵害问题,并明确规定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应在防治校园欺凌问题上承担具体责任。可见,国家和社会一直关注并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校园欺凌问题。同时,各学科领域的学者也不断致力于校园欺凌问题治理的探讨,提出较多针对多元主体协同预防和治理的建议和对策,使我国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在一定时期内呈现下降趋势。但在众多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集中关注于校园欺凌中的身体欺凌或语言欺凌行为,并在这两种欺凌方式的预防和治理研究方面多有成就。然而,学界在探讨和研究青少年关系欺凌问题方面,成果数量相对较少,未能对青少年關系欺凌行为进行专业的干预或治理。故青少年关系欺凌行为生成机制及其专业干预路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内容、理念、重点在回应青少年需求、干预青少年问题方面的独特优势,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青少年解决关系欺凌问题并促进其更好发展,探寻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关系欺凌行为的可能操作路径,并以此阐明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和实践意义。

二、青少年关系欺凌内源分析

(一)青少年方面:心理认知问题、生理及性格缺陷

1.心理认知问题——关系欺凌者角度

国外很多学者提出,产生关系欺凌的青少年大多是在童年时期遭受相似的关系侵害,由此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和偏差行为发生。另外,青少年群体的认知能力较差,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因此会盲目模仿、跟从同辈群体,对同学产生关系欺凌行为。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学习好的同学是发起关系欺凌的主要人群。因为他们在同辈群体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并存在角色定位偏差问题,所以会想要通过关系欺凌来受大家欢迎并维护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同时他们的话语更有号召力,还会煽动其他同学参与关系欺凌中来[7],其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2.生理及性格缺陷——关系被欺凌者角度

研究发现,一些低智商、存在病理问题或者学习成绩差的“弱势”学生,更容易遭受班级同学的嘲笑和排挤,成为关系的被欺凌者[8]。通常情况下,关系被欺凌者在群体交往中存在不受欢迎、不能融入、消极被动、沉默寡言等脆弱性表现,因此会受到群体排斥,久而久之演变成关系欺凌。还有部分青少年因为性格孤僻,不善于人际交往,性格相对自卑和孤独,因此“强势群体”就容易把他们当做关系欺凌对象。同时,当青少年受到关系欺凌伤害时,既不敢反抗也不敢对他人诉说和请求帮助,自身胆小怕事、逃避退让的脆弱性性格,也是导致其遭受长期的关系欺凌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方面:父母教育不当、家庭情感缺失

一方面,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也是影响孩子品格养成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有心理问题或偏差行为的青少年比重较大出现在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中,因为学历较低的家长缺乏正确教育子女的知识,从而导致其教育子女的方式错误,进而直接致使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暴躁性格或欺凌行为。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提出,一些文化程度低的家长过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和良好品格的培养。此外,家长对孩子宠溺娇惯、自由放任或权威约束等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也是其自身缺乏相关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的表现。

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父母情感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换句话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和父母感情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青少年可能出现性格内向、内心敏感、缺乏自信、不善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低等问题,而正是存在这些问题的青少年易成为同学们欺凌的对象[9]。另外,一些青少年的父母为了生计和家庭忙于工作,较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亲子之间亦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所以在这种缺乏家长关心的家庭环境中,难免导致青少年缺乏安全感,产生容易冲动的性格或攻击行为。

(三)学校方面:教育管理欠缺、教师意识能力不足

1.学校教育管理欠缺——素质教育形式化,监管力度不足

一些学校把教学关注点仅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相对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欺凌相关的法制教育,使青少年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部分青少年存在的错误认知、偏差心理和不良行为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间接引发关系欺凌行为。此外,还有部分学校遵循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与新时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展不匹配,故并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10]。

2.教师意识能力不足——不能重视和解决问题

有研究指出,大多数教师并不能清楚意识到关系欺凌的严重危害性,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多数教师由于教学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疏于对学生的关注和管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群体在关系欺凌问题处理上也不成熟,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能力和经验来有效地处理关系欺凌问题。

三、社会工作干预青少年关系欺凌问题的操作路径

(一)引导青少年学习,促进其改变与提升

1.改变关系欺凌者的心理和认知问题

经国内外学者实践发现,个案辅导工作方法是解决服务对象认知和心理问题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故针对青少年关系欺凌者的错误认知和不良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个案工作,以关系欺凌者个体为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在个案辅导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理性情绪治疗法、厌恶行为疗法等方法技巧,具体开展以下工作内容:帮助服务对象精准识别自身的错误认知和心理问题,发掘服务对象问题背后的形成机制,引导服务对象思考积极的认知与行为方式,鼓励服务对象改变,培養服务对象健康的心理品质等。同时,尊重、接纳、关怀、个别化、非评判等价值理念的运用被认为是为服务对象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解决服务对象问题、达成个案服务目标的重要条件。基于以上个案工作方法、内容和价值理念的运用,社会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解决青少年关系欺凌者的认知和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11]。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创设多元化的教育和学习情景,例如角色扮演或模仿等游戏,使关系欺凌者通过扮演被欺凌者角色亲身体验被人孤立、嘲讽和孤独的感觉,由社会工作者引导其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帮助其学会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关系欺凌问题及危害性,增强其自我改变和成长的动机。

2.帮助关系被欺凌者改善性格缺陷,提升能力。

基于笔者在校期间的实习经历发现,小组活动因其游戏的趣味性、组员的互动性和气氛的轻松性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得普遍欢迎和喜爱,并在经过一系列的小组活动后,青少年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能力得到提升。所以,小组活动在帮助个体或群体改善不足、提升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建设作用。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小组工作方法来介入青少年关系被欺凌者,将受到关系欺凌的青少年组织形成一个成长小组,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教育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功能,依据小组的个别化原则,针对组员的不同问题和需求设计具体的游戏和活动来帮助组员发现自身问题、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健康性格品质,从而使服务对象在态度、心理和能力等方面获得较大改变与提升。小组活动主题可以包括学习应对关系欺凌的方法、我要改变弱小的性格、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等。在每次活动结束时,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引导和鼓励组员互动分享、交流感受、彼此支持,在这基础上组员间可以充分讨论和学习,最终达到组员间的友谊培养和互助发展。

(二)实施家长教育,培育其教养技能

为了有效地避免因家庭的脆弱性因素导致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发生,对家庭层面的专业性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在众多国内外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利用小组活动来为家长开展教育和学习活动,同时,小组中家长的互动分享和经验交流是家长获得改变和成长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可以链接相关资源,为有关系欺凌问题孩子的家长开展系列讲座,利用专家的专业优势,促进家长学习和改变。一方面帮助这些父母正确认识关系欺凌及其危害,使其提高对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带领家长学习正确教育子女的方式、有效亲子沟通的方式、对孩子投入关心关注的途径、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方法等。社会工作者亦可以成立“交流学习工作坊”,定期组织家长们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和学习。社会工作者要在小组中设置榜样,通过榜样对比作用促使家长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运用榜样激励作用带领家长对子女进行良好教育。最终以实现提升家长素质和能力,增强青少年群体关系欺凌的外部支持因素为目标。

(三)开展学校合作,参与学校建设过程

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合作的方式的有效性是经过外国学者充分实践证明的,这种介入路径不仅可以保证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层面的平等协商关系,还可以使社会工作者及时发现学校在青少年教育和校园欺凌治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协助其制定完善的校园监管体系和欺凌行为的惩罚机制,为学校建设提供专业的指导。此外,社会工作者在察觉青少年关系欺凌行为中更具敏感性,在干预青少年关系欺凌问题上更具专业性,因此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合作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对于预防校园欺凌问题发生和及时减轻欺凌行为的危害程度有重要意义。其次,针对学校的脆弱性表现,社会工作者可以倡导学校增设多样的素质教育课程或者社会工作者在校园中组织青少年开展心理素质提升比赛、同学友谊培养游戏、人际交往能力比拼等多样性的趣味教育和学习活动。最后,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为教师开展解决关系欺凌问题的技能培训。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培训内容:介绍关系欺凌内容,使教师们正确认知并增强重视;教师学习正确处理同学间关系欺凌的方法;引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同学多些关注和关心,为同学们提供“人性化关怀”;帮助教师共同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等。

四、结语

综上,笔者基于关系欺凌问题对青少年群体的严重危害性,从脆弱性理论视角出发对导致青少年关系欺凌问题产生的青少年维度、家庭维度、学校维度和社会维度的问题表现进行分别阐述,继而以改善各维度的问题表现、提升多元主体的能力为介入目标,具体论述社会工作在介入多维度主体时的可能操作路径,期望可以有效解决青少年关系欺凌问题。但是基于将本文理论视角单一和青少年的个别化特征,仍需要相关实践者认真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成因及特征以采取合适有效的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张茂聪,李玉姣.校园欺凌惩戒权的理性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20,(01):60-65+79.

[2]刘晓静,刘敏.关系攻击:一种无形的校园暴力[J].基础教育,2020,17(01):34-40

[3]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48-56.

[4]高攀. 初中生关系欺凌及其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8.

[5]陈泽. 初中班级中女生欺凌行为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8.

[6]徐文秀,董海涛.青少年抑郁倾向的社会工作干预[J].心理月刊,2019,14 (11):10-11

作者简介:全桂贤  1997.04 女 汉族 河北省唐山人   学生 硕士研究生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研究方向:社会青少年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