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意识状态下听觉预测编码的颅内电生理研究

2022-01-06 02:40:06佳木斯中心医院麻醉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吉林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血流深度麻醉

孙 硕 (佳木斯中心医院麻醉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麻醉是指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该抑制进程的主要特点为痛觉的丧失[1-2]。麻醉最早起源于希腊,近些年已发展成为临床医学的专门独立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麻醉、镇痛、急救复苏与重症医学等方面,是现代麻醉学的主要部分[3]。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术中知晓、术后回忆等问题愈来愈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报道显示术中知晓率可高达0.5%~4%[4],受个体差异的影响,麻醉药物剂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不同,因而需要寻求一种较为准确、实时的指标,来反映麻醉中患者大脑皮质功能状态及变化,以期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5]。听觉诱发电位(AEP)是指听觉系统在接受声音刺激后,从耳蜗到大脑皮层之间不同区域产生的一系列电位活动,目前的研究指出,AEP具有重复性好、个体差异小等优点,能够较好地反映个体麻醉深度,因而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研究领域[6-7]。BIS监测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深度量化评价指标,目前已经美国FDA认证[8]。本研究旨在探究麻醉意识状态下听觉预测编码的颅内电生理变化,并比较AEP与BIS在不同麻醉深度检测技术中的应用价值,以期寻求更为精确的麻醉深度监测量化指标,指导临床实践。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10月于我院接受手术麻醉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3.39±10.29)岁。纳入标准:①均需开展全身麻醉条件下手术者;②病历资料齐全者;③年龄位于18~80岁之间者;④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⑤调研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⑥ASA等级为Ⅰ~Ⅲ级。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患或意识障碍者;②并发严重高血压或长期服用镇静药物者;③并发凝血功能障碍者;④调研依从性较差者。

1.2干预方法:所有患者均按照临床常规开展全身麻醉后手术,术中维持麻醉均选择靶控输注技术,术中BIS组患者接受BIS指标监测(应用仪器为Aspect A-1000型脑电图监测仪,生产厂家美国Spacelab),BIS指数使用0-100数字代表麻醉深度,其中100代表完全意识状态,0代表完全完全无脑电活动状态,术中维持患者BIS指数在40~65即可;AEP组则使用A-Line型麻醉深度监测仪(生产厂家丹麦Danmeter公司)进行监测,监测时通过听觉通路为患者实施重复性的声音刺激,使用脑电电极(共计3个电极,分别贴在患者的前额正中、前额偏左、左乳突位置)实时采集诱发电位信号,并使用软件自带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记录患者AAI指数,AAI>60代表患者处于清醒状态,<60代表患者处于麻醉状态,术中维持患者AAI位于15~25之间即可。

1.3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恢复指标以及手术并发症指标三大类,其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HR、SBP和DBP三个指标,统计时间为麻醉诱导前、插管时、切皮时以及拔管时4个时间点,最终结果以上述4个时间点的平均值为准;手术恢复指标包括患者苏醒时间以及成功拔管时间2个;手术并发症指标包括多语躁动、低氧血症、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事件。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诸如性别、年龄、ASA等级、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基础疾病等,并开展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在上述资料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指标比较

2.2入组对象潜伏期与波间期不同时间AEP差异性比较:分别统计两组潜伏期与波间期在不同时间的AEP测试结果,评估显示术中入组对象的AEP明显较术前1 d、停药30 min以及术后1 d延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1 d、停药30 min以及术后1 d的A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入组对象潜伏期与波间期不同时间AEP差异性比较

2.3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性比较:采集麻醉诱导前、插管时、切皮时以及拔管时4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压、心率、麻醉指数),计算平均值后开展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术中麻醉指数方面,BIS组明显高于A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性比较

2.4两组患者手术恢复指标差异性比较:将两组患者的手术苏醒时间以及成功拔管时间进行统计,并开展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AEP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与成功拔管时间短于BIS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恢复指标差异性比较

2.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统计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各类并发症,如多语躁动、低氧血症、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事件的发生率,并开展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BIS组患者共出现多语躁动1例,恶心呕吐2例,总发生率为7.50%,AEP组患者出现多语躁动1例,低氧血症1例,恶心呕吐2例,总发生率为1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性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近些年医疗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成为挽救人类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术式,良好的麻醉是外科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石,而麻醉深度的监测又是预防麻醉药物用量不足或过量,预防潜在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体位反应、术中知晓、术后回忆以及减少住院费用等具有重要意义[9]。尽管目前已有较多的麻醉深度监测方式,但其多具有灵敏度低、特异性不强且容易受麻醉药或患者生理状态影响等缺陷,因而寻求一种更为精准的麻醉深度监测方式成为目前麻醉医师研究重点方向[10]。

预测编码是脑部与复杂环境交互的重要机制之一,能够有效感知外界环境并对其做出预测,对个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听觉诱发电位(AEP)是听觉预测编码的重要体现形式,是指听觉系统在接受声音刺激后,从耳蜗至大脑皮层之间的不同区域产生的一系列电位活动[11]。AEP具有重复性好、个体差异小等优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临床上开始将AEP引入麻醉深度监测研究中,从多个临床研究结果来看,听觉信息在术中特别容易被感知,且短潜伏期的AEP受麻醉药物影响较小[12]。一项就常用麻醉药对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研究显示,当声音强度为70 dB时,头顶至乳突见的记录约有15个成分,可总体分为脑干AEP、中潜伏期AEP、长潜伏期AEP几大类[13]。

本研究通过设立不同分组的方式,就麻醉意识状态下听觉预测编码的颅内电生理开展了研究,分析了围术期不同时间患者AEP变化,并就BIS和AEP两种麻醉深度监测的优劣开展了比较。结果显示,纳入研究对象不同时间AEP存在明显的差异,术中入组对象的AEP明显较术前1 d、停药30 min以及术后1 d延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学者针对全身麻醉对听觉脑干反应测试结果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结果提示随着麻醉药物用量的增加,患者AEP出现明显延长趋势,这与本文结果类似[14]。本文作者分析认为,AEP能够反映脑干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而麻醉状态会明显迟滞脑干对外界刺激的反映时间和强度,因而AEP出现明显的升高,这点从术前、术后AEP差异不大,而停药后AEP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能够体现出来,说明用药后存在明显的药物残留作用。

文中进一步就AEP和BIS两种麻醉监测方式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HR、SBP、DBP等指标围术期并未出现明显差异,提示两种麻醉监测方式并不会影响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能够较好反映个体生命体征状态,能够指导临床麻醉工作的开展[15]。而对两组患者手术恢复指标差异性的比较则说明,AEP具有更好的麻醉靶控输注效果,但最后关于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指出,两种监测方式均具有较好的控制麻醉药物用量作用,能够较好降低术中知晓、多语躁动等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麻醉意识状态下,患者的AEP会较正常状态出现延长,与BIS监测相比较,AEP监测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大,实际工作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麻醉监测手段。

猜你喜欢
血流深度麻醉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云南医药(2020年5期)2020-10-27 01:38:14
小儿麻醉为什么要慎之慎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