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茜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2017年6月,教育部职成司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履行对诊改工作的领导职责、进一步完善省级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规划、各职业院校均须按照《通知》要求启动本校诊改工作,我国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研究和总结当前有关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利于推进诊改工作稳步有序进行,有助于完善提高教学质量运行与提升的机制,有助于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确保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课程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来源,是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开展常态化自我诊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平台。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学习中很多学生感到入门很难,内容晦涩难懂,该课程也是考试中的“挂科大户”。针对这一特点,课程教学团队多年来秉承“求实创新,知行至善”的教育理念,不断调整调节教育模式、方法及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现代教学方法的最新教育教学模式,它主要是实现教学的设计、模式、内容、手段以及评价等因素的信息化,也是现阶段主流的、广受应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电子技术课程充分应用了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引入最新电子CAD技术,促使学生掌握实用性的专业工具,更快完成从学生到从业人员的转变;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碎片化时间,培养受众终身学习的意识及理念。而基于课程的诊断及改进工作也包括课程的教学设计、团队、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二者接合点较多。课程资源建设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设计,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设计是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关键因素,所以对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电子技术课程进行诊断及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及对策等。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
而针对电子技术课程,SWOT分析如下:
(1)优势:教学团队经验丰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建设基础扎实,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良好。
(2)劣势:学生自律性差,理论基础薄弱,教师信息化有待提升,制作微课等水平不高,课程未能贴合区域经济。
(3)机遇: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学院入选“双高”校,经费投入力度大;我院校企合作开展有特色,不断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不断发展,人才需求旺盛。
(4)威胁:省内高职院校竞争激烈,突破传统创新困难,缺少特色。
实施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要覆盖课堂教学全过程,从知识、技能、素质三目标的设置与达成、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教学组织的效率及逻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及成效、课堂资源的开发与生成、课堂互动的形式和质量等多个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改进。同时设计科学、详细、可操作的诊断量表,制订诊断工作标准,作为课堂教学诊断改进的衡量尺度和课堂教学诊改的基本依据。
课程主要从课程建设措施与保障、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过程与实施、教学效果、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八个诊断项目,课程内容设计、信息技术应用、考评主体与内容等20个主要观测点完成课程的诊断目标。如图1所示为课堂教学质量诊断标准内容结构图。在以后的诊断与改进工作过程中,我们将构建课程运行的“8”字螺旋内控工作循环系统,不断补充完善这一标准的内容。
图1 课堂教学质量诊断标准内容结构图
课程诊断改进过程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建立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课程教学质量,针对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大量应用,虽然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但其在教学实施中具体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所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设计上是否还有质量提升空间仍有待思考及研究。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在该课程的建设与诊断改进工作中,有以下几点措施取得了有益的收获。
通过线上调查问卷APP发布class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课程学习基础及态度;通过大学生使用微课进行学习情况调查掌握学生对微课的接受程度、学习效果以及对微课设计制作的建议等;通过关于《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感受,总结学生学习的困难和心得,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通过APP快速发布问卷、及时观察统计数据,随时根据数据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式,有利于课程的质量提升和自我完善。
如图2所示,在提到“你期望的教学改进方式有哪些?”中,接近六成的同学建议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资源(动画、视频等)或者实验课中能加设计性实验环节、案例教学等,近一半同学希望安排实际工程的课外实践。在关于微课授课形式的调查中,最受欢迎的分别为:用PPT授课、动画或视频插入、轻松的聊天方式等,严谨的真人授课方式得票较少。
图2 《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调查数据示例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业者都选择将传统教学内容以微课形式呈现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微课,那么这也就引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排除微课内容不同的影响,微课设计不同是否会有不同的效果,即不同微课设计的对比研究。
这里以电工电子课程中PN结单向导电性微课为例,同一内容,“录屏+语音解说”与“动画+屏幕文本”两种设计,哪一种学习效果更好?设计者认为将语言解说换为文字说明可以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屏幕上,效果应该更好,结果试验结果正好相反。基于这一问题,我们查询了相关理论,其中梅耶多媒体教学设计10条原则中说明:多媒体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过程,需要遵循人类学习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双向通道原则,容量有限原则和主动加工原则,教学中如果单纯采用语词或画面呈现信息,只利用了视觉通道,不能充分利用人类用于信息加工的双重通道,出现了某一通道认知过载而另一通道闲置的状态,造成了认知资源的浪费。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设计了对比实验,选取对本课程学习基础相同、学习成绩、性别比例等也基本相似的两组学生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学习结束后通过保持测验、匹配测验和迁移测验进行学习效果的统计及总结。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设计中需要多次试验,其意义在于: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求在一定的时间、情境中得出的原则和结论,能够在其他情境中被证实,只有能够被重复证实的结论才被认定为有效原则。以此为例,经过多种形式、多次的对比实验,我们发现这一类型知识点,采用“动画+语音+语音字幕”形式的学习效果最好。教师学会如何做研究,通过研究及时调整教学形式及策略,也是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师本人教学风格、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所以在每个项目安排的难度和数量上应以大多数学生基础为标准,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以设置一些课外项目;同样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对学生实行分层评价,将学习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基础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根据学生所选内容依据不同标准评价。通过细化教学设计,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教学项目及目标,可以使所有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目标下,教育者应该意识到教授学生的内容不应该只是知识本身,而应该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结合各方面需求,及时对课程进行诊断与改进,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不论任何课程,学生的三观培养仍是教育的根本,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潜移默化,为国家培养时刻保持良好精神品格,符合需求的人才。
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可以采用思政认定法、人才评价法和行走课堂法等方法,其中思政认定法以“切入点”“动情点”“融合点”作为评判是否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标准,进行课程思政的认定,切入点主要考虑是否掌握时机适时切入,动情点主要考虑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动灵魂、启迪思想,融合点主要考虑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的契合度。人才评价法主要研究“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指标,围绕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六项指标分析评价对比,衡量课程思政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贡献度。行走课堂法则是开展红色追忆、劳动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切感受,交流研讨,寻求认同,产生共鸣,实现学生锤炼品格和工程能力的融合培养。
课程的诊改是一个持续改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基于信息化课程的诊断与改进需要紧密结合课程设计与资源建设才能取得实效,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时刻将新理念、新技术与课程、教学实施相结合,不断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师生共同提高,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