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
作者:郑吉雄,张宝三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5926-4
出版时间:2008 年5 月
定价:29.8 元
朝鲜、日本乃至越南等许多国家曾经大量引入汉籍经典,其中以日本最甚,汉籍经典对其民族文化塑造与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汉诗作为中华历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也成为外国翻译引入的重点,对汉籍东传的途径与特征进行研究能够全面发掘其对于周边国家历史文化构建的整体影响。由郑吉雄和张宝三编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一书,立足于东亚儒家经典传播史,深度挖掘汉语言文化互动交流历程并从中探索东亚文化的传世理念及其革新再造。
该书第一部分以中堂晚期到晚唐时期温庭筠《归国谣》注解为代表,对该时期汉籍文献注解方式与逻辑进行针对性评析。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宋代以来文献评点的类型与性质,展现当时的文献解释的渠道与风格。第三部分介绍了学者考证注释《尔雅》一书中各类目的方法,展示了汉籍文献的优秀性与其影响力之下文人学者探索出的多种有效译释方法。第四部分研究了越南狂士对《大学》的诠释思维体系,并厘清了儒学在越南的发展脉络。第五、六部分集中论述了汉代儒家以象解《易》及宋代晚期儒学发展方向及解义方式的变更。第七、八部分围绕日韩两国对汉籍文献的翻译进行讲解,指明在经典文献译释过程中的语言隔阂对读者带来的意义领会的阻碍。
汉籍东传最早能够追溯到公元三世纪,随秦汉归化人与新汉人的大规模迁移流入日本社会。据记载,应神天皇统治时期百济国(古朝鲜国)汉人王仁将《论语》与《千字文》带入日本,开启了汉籍东传日本的先河。后隋唐时期日本国向我国大量派入遣唐使,该群体将我国的一万余卷汉籍传入日本。其中,传入日本的文字类书籍与音乐艺术相关典籍成为各阶级民众重点关注的内容,该部分书籍对日本文化的各方面建构产生了极大感染。而后宋朝至明朝长达600 余年的中日海路互通为汉籍东传提供了畅通渠道,佛教文化与兴起于禅僧的五山文学在日本社会发展繁盛。
然而,汉籍东传向朝鲜则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在公元七世纪之前,汉籍东传的主要流向为中国——朝鲜——日本。公元前二世纪末的朝鲜国已经初具汉文化的根苗,而后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汉书广泛流传于朝鲜社会。继而在北宋时期经当时统治者统一,朝鲜国大量购入汉籍,众多使者来宋搜求汉籍。
笔者在开展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汉籍的东传与新罗汉诗之研究”(2019JBC03W09)、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科项目“基于生态翻译学的《春香传》中文译本研究”(JJKH20190532SK)以及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长春、吉林地区公示语的汉韩翻译现状调查与规范对策研究”(2020B219)研究中认为,汉籍东传对东亚日朝两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国因佛教汉籍的大量传入与急剧繁荣而对书写技巧的要求大大增强,该国国民也因此掌握了汉字的书写技巧,而后纸墨的制作工艺被其习得,为其古文化发展创建基础。受我国璀璨书法文化的影响,日本僧人空海基于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技艺精魂并融会各派优势发展为该国书法典范。日本的刻板印刷技术也因汉籍东传大势下佛教的繁荣兴盛获得重建。同时,一系列军事典籍的传入为日本的军事思想的成熟发展创建了理论先河。
朝鲜国则因汉籍的流入改变了其文化与制度建构,新罗与高句丽以中国史籍作为学习典范,以《史记》与《资治通鉴》为精神指导与编目参照,遵循春秋笔法等修史思想,开启了官方历史编纂工作。新罗时期的科举制度将我国《左传》《汉书》等历史文化典籍列入考核范围,一系列儒家经典成为科考士子的必读经典,其社会主流思想与制度因此产生变革。而后期朝鲜王朝将程朱理学作为治国的思想根基,对其后的朝鲜文化思想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汉诗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丽花朵得到了日韩两国的喜爱与重视,汉特意象进行精准变换,运用其本国文化与情感背景对汉诗内容重新刻画,以期实现对诗文精神的准确传达。同时,通过本土文化改造减轻本土国人的理解难度,提升与本土审美的兼容性,扩大汉诗的传播范围,最终成为中外双方神之世界文化发展史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史诗翻译也由此发展成为其优秀文化。两国的汉诗翻译兼具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在汉诗翻译过程中不仅对其文字内涵进行语言转化,更加深入到文化层面将其中历史典故、人文精神与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