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茜茜, 张 烨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列为新发展理念之一,党的十九大更是进一步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为“千年大计”。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是全方位变革,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1]。
绿色发展要求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同时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构建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综合评价中国各省市的绿色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同时评估中国各省各区域间的发展差异程度,可为政府制定绿色经济政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为中国绿色发展进程中针对区域差异性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构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并能完整反映各省各个层面绿色发展状况的指标。绿色发展是一个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政策支持度高度和谐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因此,本文共选取经济发展质量与潜力、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绿色政策与民生保障3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省际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见表1。
表1 省际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指标体系构建中最常用的客观权重赋值法是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其中,主成分分析法需要特定的前提,且被提取的主成分要求严格,容易与原始变量含义相背离;层次分析法中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较多,从而权重信度偏低。跟其他方法相比,熵值法能够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3]。所以,本文采用熵值法对绿色发展指数的权重予以赋值。
首先对各年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各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得到权重矩阵。最后将各指标的权重与标准化值相乘再累加即为各省的绿色发展发展指数[4]。具体步骤如下:
1)设指标初始值为X={Xαij},其中,Xαij表示第α年第i省市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将变量指标原始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正向指标:
(1)
负向指标:
(2)
式中,max(Xαij)和min(Xαij)分别表示Xαi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α=1,2,…,k,i=1,2,…,m,j=1,2,…,n。
2)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α年第i省市第j项指标值的比值。
(3)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4)
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冗余度。
Dj=1-Ej
(5)
5)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6)
6)计算各省市得分。
Zαi=WjPαij
(7)
由于数据可得性等原因,本文选取除中国港澳台以及西藏自治区之外的30个省区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表1的中国省际绿色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查询2013—2018年的31个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经熵值法处理后,最终得出2013—2018年30个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指数,见表2。(由于原指数太小,对其乘以1 000)
从全国层面来看,2013—2018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得分均值逐年上升,从2013年的4.564提高到2018年的6.714,各省指数基本都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整体绿色发展水平逐年向好。变异系数逐年下降,说明各省之间的绿色发展差异逐渐缩小。2013—2018年,绿色发展水平一直在排名前10位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每年排名有小幅波动。这些省市大部分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绿色发展的意识也比较高。陕西在2013—2017年一直排名前10,但是在2018年排名第11,有小幅退步。安徽在2013—2017年一直排名第11,但是2018年排名第8,这说明安徽的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并且2018年发展趋势迅猛。山西、广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在2013—2018年一直处在后10位,这些省区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因此绿色发展较为落后。河南省在2013—2016年一直处于后10名,在2017、2018年名次有所进步,2018年排名第14,说明河南省的发展态势同样迅猛。云南的排名比较波动,在2013、2016年处于后10名,其他年份排名稳定在第20名左右,说明云南省的绿色发展水平比较平稳。但是所有省区市绿色发展指数的极差在2013—2018年一直在增大,从2013年的9.294到2018年的11.055,说明中国绿色发展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并且一直存在。
表2 2013—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际绿色发展指数及排名
根据2013—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绿色发展指数绘制折线图,如图1所示。通过折线图直观观察绿色发展指数的变化,发现2013—2018年各省区市绿色发展指数变化幅度较小,在平稳发展中逐步进步;其次,省际的绿色发展指数差距相当明显,体现了中国区域绿色发展仍然不均衡,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位于发达地区的省市发展指数较为接近,且大部分都聚集于东部沿海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发展指数的差异相对比较明显,且多数位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未来政府应加快促进中西部地区绿色发展,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异,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均衡发展格局。
图1 2013—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绿色发展指数折线图
为了分析中国在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区域绿色发展的差异,测算2018年30个省区市在经济发展质量与潜力、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绿色政策与民生保障3个一级指标上的得分,见表3。并且根据表3,分别绘制2018年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10与后10省份图和2018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区域比较图(图2、图3)。
从表3可以看到,2018年中国绿色发展水平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排在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广东、安徽、重庆和山东。位于第11~20的10个省区分别是陕西、湖北、湖南、河南、江西、河北、四川、内蒙古、辽宁和云南。位于第21~30的10个省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宁夏、贵州、山西、甘肃、广西、青海和新疆。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多数省市位于前列;中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游,东北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弱,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均位居下游。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较弱,重庆位居全国前10位,而其他大部分省份位列下游,应该重点改善。
表3 2018年30个省区市绿色发展指数分维度得分及排名
续表3
图2 2018年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10与 后10省区市
图3 2018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区域比较
分区域对2018年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以及经济发展质量与潜力、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和绿色政策与民生保障3个一级指标逐一进行对比分析。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潜力优势明显,而绿色政策与民生保障指标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因此绿色发展指数排名靠前。总指数方面,东部10个省市中,除河北、海南以外,其余8个省市排名均位居全国前10。经济发展质量与潜力方面,东部10个省市中除了河北、海南排名位居全国前10以外,其余各省市分别位居第1至第8位。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市的经济增长迅速,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东部地区均值排名第二,并没有明显优势。10个省市中仅北京、浙江、广东、海南和福建排名位居全国前10,其余5个省市排名位居全国中下游,这说明东部地区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较为明显,有一半的省市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绿色政策与民生保障方面,东部地区相对其他地区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明显。东部10个省市有8个排名位居全国前10,仅天津、海南排名靠后,位于下游。因此,东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较高,很大一部分贡献来源于高经济发展质量,还有一部分贡献来源于政府的绿色政策与民生保障。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优势不足,应该在这方面着重加强改善。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潜力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表现较差,相对其他地区均值均处于最后,而绿色政策与民生保障方面仅相对于东北地区有一定优势。总指数方面,西部11个省区市仅重庆排名全国前10位,广西、四川、内蒙古、云南分别位居全国第11、17、18、20,其余各省区市排名则位居全国下游。经济发展质量与潜力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最为落后,仅重庆排名全国前10名,其余省区市排名位居全国中下游。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重庆、云南、贵州3个省区市位居全国前10,有4个省区市位居全国11~20名,但区域总排名仍然位居末位。绿色政策与民生保障方面,陕西与内蒙古位居全国前10,取得一定进步,内蒙古和新疆分别位于全国排名第3和第10,5个省区市位居全国11~20名,但仍不及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总体来说位居区域第二,仅次于东部地区,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质量与潜力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相对优势。总指数方面,仅安徽排名位居全国前10,其他省中有4个省位于11~20名,仅山西省位于下游第26名。经济发展质量与潜力方面,中部地区排名仅次于东部地区,但是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与总指数相似,除山西省排名第26名以外,其他省位于全国中上游。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中部地区有一定优势,但并不明显。除江西省排名全国第4外,其他省位于中下游水平。绿色政策与民生保障方面,中部地区仍然无明显优势。江西和山西表现较差,位于全国后10名,其他省排名位于中游。因此建议中部地区需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和绿色政策与民生保障方面,加大力度进行改善。
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表现不佳。总指数方面,东北三省排名较为接近,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排名19、23、22,均位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经济发展质量与潜力方面表现仍然较差,辽宁和吉林分别位于第13和第20,黑龙江省排名全国后10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东北地区在区域中排名第一,有明显优势。东北三省中,吉林省排名全国第7,辽宁和黑龙江排名较为靠后。绿色政策与民生保障方面,东北地区仍落后于其他区域。总体来说,东北三省在经济发展质量与潜力和绿色政策与民生保障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绿色发展水平表现不佳,需要在这两方面加强改善。
通过对2013—2018年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总体上看,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大部分省区市发展速度较快,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潜力;省区市间的绿色发展水平差距虽然在逐步缩小,但是区域间梯度差异明显,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2)从分地区来看,中国绿色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得益于较强的经济基础,在整体得分与各项一级指标得分上都高于其他地区,预计未来仍将保持领先。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内部发展不均衡以及资源环境方面发展不突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部地区发展比较平稳,内部各省发展比较均衡,但是在资源环境和绿色政策方面的得分仍然很低,导致其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受到一定限制;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绿色发展由于较差的经济基础和较弱的生态环境,整体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
3)经济发展水平同绿色发展水平关联度较大,资源环境和政府政策也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该地区整体的绿色发展水平产生影响。经济发展质量与潜力指标呈现东部较好、中部居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偏低的空间格局,绿色发展水平也呈现相同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的省市不仅经济产出大、生产效率高、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大,而且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增长方式,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5],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更是带来了无数的资源环境问题。东北地区早年间重工业较为发达,但是由于经济转型不及时,造成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日趋落后的局面。就绿色政策而言,东部地区政府对绿色政策较为重视,对绿色经济的重视扶持为绿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基于以上中国省际绿色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各区域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1)促进四大区域协同发展。对于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其经济增长迅速,但是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因此要减少资源损耗,同时促进环境友好型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对于该地区中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市(如河北、海南等),应寻求产业突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缩小与东部地区其他省市间的差距。作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加强当前发展,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制定合适的绿色发展战略,转变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增长模式,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6]。对于资源禀赋丰富的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要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合理规划非资源型产业,通过发展新优势产业等方式逐步降低对资源的依赖。
2)发展“绿色经济”。首先,大力研发清洁技术和绿色工艺,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其次,引导绿色消费行为,培养绿色环保意识,普及绿色消费理念,刺激绿色消费需求[7]。同时加强对绿色产品销售的支持,适当运用减税等方式降低绿色产品的价格,从而增强绿色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最后,发展绿色技术。独立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加大投入力度,让这些企业主导绿色技术创新,解决目前科研与产业脱节的困境,并将绿色技术创新应用于生产过程,切实提高中国绿色技术创新能力[8]。
3)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将绿色发展指标如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纳入政府的政绩考核之中,使绿色发展理念对政府官员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加强公众监督,建立绿色发展公众监督机制,通过举行座谈会,利用政府网站等方式扩宽公众监督通道,调动公众参与绿色监督的积极性,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使社会公众参与到绿色发展的建设中来,为政府政策制定实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