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森 杨振业 张倩歌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2021 年,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七连增”。但新时期农户种粮收益走低,粮食生产劳动力老龄化严重,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突出[1]。围绕农户增收,国务院与粮食主产区政府提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三链同构”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2]。当前,粮食“三链同构”政策已初见成效,以农户增收视角运用DEA 模型对粮食“三链同构”政策进行绩效评价分析,对于推动农户收入长效增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又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将具有可比性的多个指标进行相关处理,与生产前沿面进行比较。该文采用DEA-Malmquist方法评价粮食“三链同构”政策促进粮农增收的效率[3],表达式为:
式(1)中,假设模型有多个DMU(决策单元),其中xij(xij≥0)为某个 DMUj的第i项投入;yrj(yrj≥0)为某个DMUj的第r项输出,λj是规划决策变量,θ代表目标规划·值,是松弛变量,ε则代表非阿基米德无穷小。
在最终结果中,当θ<1 时,DMU 为 DEA 无效;当时,则 DMU 为DEA 有效;而当θ=1,且时,DMU为弱DEA有效。
立足粮食“三链同构”政策施行现状,对2015—2019年豫鲁皖三省的各3 个产粮大县(即粮食“三链同构”政策试点县域)进行粮食“三链同构”政策绩效分析。
选取政策投入规模为主要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1考虑政策对该区域的整体性影响,选取生产效率为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等4 个二级指标。产出指标2选取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是粮食“三链同构”政策实施的重要目标,主要包括乡村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6 个二级指标[4](见表1)。
本评价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并对以货币为单位的数据均以2015年为基期进行指数平减[5]。
数据处理以及二级指标解释参照评价报告《河南省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中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客观权数的确定,最终得出各级权重如表1所示,并计算得出一级产出指标生产效率、农民收入的最终数值。
表1 产出指标体系及权重
利用相关软件求得政策绩效的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结果见表2。
表2 县域政策实施前后投入效率值
从综合、技术效率指数来看,政策实施前后绩效效率虽均未达到DEA 有效,但是效率整体呈增长趋势;纯技术效率增长幅度不高,说明在规模收益可变的情况下,产出率并未达到生产前沿面。从规模效率来看,规模报酬递增的地区应合理加大政策投入力度,规模报酬递减的地区因资金未得到有效利用而存在明显的效率损失问题。
对利用Malmquist 指数所求得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进而考察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见表3)。
表3 粮食“三链同构”政策实施前后投入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粮食“三链同构”政策实施前后绩效总体呈上升态势,说明政策实施效率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但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值上升区间反映粮食“三链同构”政策的技术水平尚需提高。
粮食“三链同构”政策实施前后绩效指数均值为1.011,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政策投入效率处于整体稳步上升趋势。其中,技术效率上升3.3%,反映粮食“三链同构”政策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技术水平尚需提高。
政策实施前后除汤阴县和曹县的政策绩效生产率指数小于1 外,其他7 个县域,尤其是浚县的政策绩效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大于1,说明在这9个县中大部分地区政策投入效率在不断提升。增长动因方面,临泉县,砀山县和濉溪县的技术进步指数降低;政策投入效率的提升主要源自技术效率的提高,浚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粮食“三链同构”推动的技术进步。
优质粮食品牌是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及构成粮食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为建设优质粮食品牌,应建立粮食品牌目录,实施粮食品牌目录管理制度,推动各地区主体积极创建粮食品牌;构建粮食品牌发展体系,以县域为重点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打造知名粮食品牌,推出“粮食名片”;加大粮食品牌宣传和保护力度,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利用线上平台多渠道开展品牌推介。
加快优质粮食品牌建设,提升粮食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首先,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生产、分类收储和交易机制。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其次,发展壮大粮食产业经营主体,做优做强一批粮油企业。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鼓励粮食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发展产业联盟和各类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最后,强化粮食产业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粮食科技创新突破,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和开展创新活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聚焦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建立粮食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粮食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等与企业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强化“三链同构”互动耦合既要增强“三链”韧性,培养产业竞争力强的产业链,塑造优质粮食价值高的价值链,打造包括高效物流体系、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以及绿色仓储体系的供应链,又要寻找“三链”互动耦合的关键点,推动粮食“三链”功能互补、形态互融、资源共享,实现粮食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三链”互动耦合,一要打牢粮食产业链根基,推动价值链与供应链融入产业链,以优质粮食增值产业、以高效粮食供应助农创收;二要重塑粮食价值链载体,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融入价值链,通过粮食产业深度融合与供应链升级重塑粮食价值链;三要发挥粮食供应链的作用,推动产业链与价值链融入供应链,加强粮食企业对话沟通、赋值优质粮食带动粮食供应链发展。
粮食产业运营体系是包括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以及从粮田到加工厂、从粮农到加工企业、从好粮食到好食品、从好品质到好品牌的产业运营体系。构建粮食产业运营体系要以强化“三链同构”互动耦合为基础,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产业链着力构建深加工及配套体系,建设粮食深加工基地、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等产业核心,企学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配套项目;第二,价值链着力挖掘优质粮食资源,打造国际标准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粮食品种改良示范基地、粮食精深加工基地;第三,供应链构建多元物流及销售渠道,打造高效冷链物流运输渠道、建立优质粮食垂直销售体系,推动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旗舰店共同发力。
新型职业粮农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培育新型职业粮农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第一,构建“政府主导(行政推动)+农科院指导(技术开发、资格审核)+农业学校推广(专业化教学)+社会机构分流(促进就业)”的培育模式,实现农业科研、教育、推广、认证、就业“五位一体”;第二,构建包括培训组织管理、粮农培训计划、粮农培训制度以及培训保障制度的新型职业粮农培训体系,探索网络式、委托式、订单式的多元培训方法,并构建综合性培训课程体系;第三,推动新型职业粮农培育政策创新,着力成立新型职业粮农培育基金,搭建职业粮农发展平台,建立农业行业特定职业的市场准入等扶持政策。
粮食产业发展体系包括科技赋农、金融强农以及政策支农。形成粮食产业发展体系要做好以下3 点。第一,加强科技赋农。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智慧农业”,推动粮食生产各环节数字化打造并加强区块链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第二,加强金融强农。提高农村金融投资力度,增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三,加强政策支农。创新促进增产导向支农政策向粮食质量和粮农收入安全支农政策转型,优化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使用,通过对金融、保险、用地等政策资源的有效集成分担粮企高质量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完善粮食动态补贴机制的重点在于,补贴标准及数量会随具有差异基础的粮农经营状态的变化而改变,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制定粮农动态补贴标准,补贴标准及数量以粮农出售粮食量为依据,应使粮农种粮收益不低于种植经济作物所获收益;第二,建立粮农种粮收益与农资价格联动机制,种粮成本上升或下降则补贴适量增加或减少,使粮农获得与投入相匹配的种粮收益。
健全现代粮食产业支持政策体系要遵循保护粮农利益的原则,持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同时进一步扩大耕地经营规模,提高传统粮农和新型粮食主体的种粮积极性;坚持粮食补贴与乡村振兴相协同,尤其要加强产业振兴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的放矢地制定粮食补贴政策。坚持粮食补贴政策与粮食安全相协同,创新参与粮食“三链同构”的粮农、家庭农场及粮企补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