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雪浪与天平,小入曹娥亦有声。”作为钱塘江最大的支流,曹娥江的惊涛骇浪、波澜壮阔之景自古引得许多诗人在此留有屐痕墨韵。而就在这海洋与陆地相交之处,被誉为“中国第一河口大闸”的浙江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宛如一条凌空的巨龙,横卧在江口,记录着千百年的奔流不息,描绘着“上善若水”的水利盛世。
一条曹娥江,流淌着绍兴几千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曹娥江上游源短流急,下游受钱塘江潮汐顶托,形成“南洪北潮”格局。每年夏秋,频繁的台风带来强风暴雨,曹娥江上游滚滚洪水急速向下肆虐,河口的钱塘江潮水则逆势涌入曹娥江,上下两种势力激烈交锋,让沿江人民饱受灾难。而遇到大旱年份,曹娥江水源枯竭,境外来水无处蓄积,水乡绍兴和浙东其他地区蝉喘雷干,赤地千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曹娥江水患的治理,防洪、排涝、筑堤、建闸等一环紧扣一环。为彻底解决水患,2005年12月3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宣布“浙东引水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开工”并启动开工按钮;2008年12月18日,曹娥江大闸28扇闸门落下蓄水,由此大闸功能性建筑全部完工,并进入试运行阶段。也就从这一天起,曹娥江河口段告别万古的涌潮历史,开启崭新的河湖兴利时代。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曹娥江大闸的建设面临强涌潮冲击、闸下泥沙淤积、近代沉积层厚软基沉降、海水侵蚀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多种技术难题,水利建设者先后开展了软土地基基础处理、水工高性能混凝土及温控防裂、金属结构防腐、双拱空间网架平面钢闸门、水利枢纽布置等30多项专题试验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确保大闸如期顺利建成的同时,大闸的技术与工艺达到了国际和国内的领先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护咸淡水交替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曹娥江大闸两侧还各设计并建造有一条鱼道,让鲈鱼、鳗鱼等30多种洄游性鱼类顺利返回淡水产卵,并洄游大海。此外,大闸还把文化元素融入工程规划建设之中,以传承当地特色水文化为主线,将绍兴先贤的治水精神、古代水利工程建筑风格、治水典故传说与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除了实用功能的设施设备之外,还建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碑亭、壁画、石雕,数百块水文化石刻,形象展示了浙东文化特色和水文化风格,是一个兼有现代水利科技和文化、艺术品位的水工建筑精品。
2011年5月27日,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通过浙江省发改委组织的竣工验收,先后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还被授予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全国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示范工程等荣誉称号。大闸建成后,曹娥江河口段由外江变成内河,原来危害严重的钱塘江风暴潮被挡在曹娥江大闸以外,两岸堤防的防洪标准可提高到百年一遇以上;萧绍平原的排涝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大闸上游可形成库容为1.46亿立方米、长度为90千米的河道型水库,平均每年可增加利用水量6.9亿立方米,萧绍平原和姚江平原连成一体,将使浙东地区的水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缺水形势缓解的宁波、舟山地区将更具经济发展潜力。防洪标准提高和水环境的改善也将带来两岸土地开发价值的提高,为绍兴城市北进,建设杭州湾工业新城区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