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莉,陈 强,池 建,刘 丽
(1.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2.北京体育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84;3.湘南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郴州 423043;4.宿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体育的基础,一直以来既是国家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又是国家教育事业的战略重点。用文献计量软件可视化分析学校体育研究热点,当前既有针对国外的研究[1-2],也有针对国内的研究[3-4],但对国外和国内学校体育研究热点差异进行比较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学校体育研究热点差异,以期对我国学校体育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检索国内外20年来有关学校体育研究的文献,包括数据来源、检索词、时间跨度、文献类型及检索结果。
国外数据:以标题“physical education”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检索2000-2020年文献(时间截至2020年4月6日),检索结果经过“期刊”精炼,共有2 878篇。以“physical education”为标题检索词,是因为使用CNKI翻译助手,“学校体育”的英文表达排第1位的是“physical education”,第2位的是“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是“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其中一部分。用“physical education”为标题检索词,能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关于学校体育研究的文献。
国内数据:分别以篇名(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体育教学”“体育课程”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1998-2020年文献(时间截至2020年4月7日),检索结果经过合并及清洗,共有2 613篇。以“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为检索词,一是对应英文检索,“physical education”的中文学术翻译有多种,根据CNKI翻译助手工具,取排名前四的中文译文,包括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二是这四个词的研究基本浑然一体,要研究其中一词,研究内容必然涉及其他词汇。
大数据时代,信息呈现出数据量大的特点。信息可视化工具的出现,使得大规模信息得以视觉呈现,为人们理解和分析数据提供帮助,CiteSpace和HistCite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国外文献采用HistCite可视化分析。HistCite能快速绘制出一个领域的发展历史图,用图示的方式快速定位该领域的重要文献,并展示某一领域不同文献之间关系,清楚发现引文网络中关键文献及脉络发展,但其仅识别Web of Science数据源,不能操作中文数据源,如CSSCI、CNKI。因此本文国内文献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CiteSpace是唯一能识别中文文献的可视化工具[5]。
2.1.1 国外研究基于“学者”视角
从表1可以看出,国外学校体育研究主要从“学者”视角开展,相关研究从“学者”的“体育动机”角度思考,如何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学”,从而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这些“学者”包括儿童、学生、青少年,分别排位第2、第4和第5,而“教者”仅有教师,排位第8。(频次越大,代表出现的次数越多,该词越是研究热点。中心度越大,与其他关键词的关联度越大,越是重要)。
2.1.2 国内研究基于“教者”视角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学校体育研究主要是从“教者”视角开展,相关研究从“教者”的“教学、教育”角度思考,如何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和育”,从而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除了搜索的4个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体育教学、体育课程)外,国内学校体育研究一直围绕体育师资培养(第5位),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第7和第9位),主要追求改革达成目标有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第8和第11位),主要改革内容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第12、第18和第19位)。
表1 国内外期刊关键词频次前20名
2.2.1 国外研究热点以“动机”为主线
运用HistCite绘制出20年来国外学校体育文献的引证关系图(见图1),设定关联60篇最重要文献。方块大小表示引用次数多少,方块越大,表示文献越重要。不同方块之间箭头相连,表示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从时间纵轴上,国外学校体育研究热点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聚焦体育动机阶段、理论聚焦体育动机模型构建及检验阶段、体育动机分类细化及实践干预阶段。
图1 近20年国外学校体育文献的引证关系
2000-2004年,初始聚焦体育动机阶段。学者们普遍认为体育动机是学校体育多种目标达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这一时期出现大量体育动机和其他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如Chen A(37)认为动机可作为将来学校体育研究新方向,把动机和体育课程、课程成绩等结合起来研究[6]。Treasure(51)等人探讨了学生体育动机和成功信念、挑战性任务偏好以及体育教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7]。Xiang(115)等人研究了成就期望和价值观与体育动机的关系[8]。Digelidis(135)等人研究了体育动机氛围和学生运动目标和积极运动态度之间的关系[9]。Wallhead(157)等人研究了学生任务、自主性等认知与体育动机的关系[10]。Ntoumanis(174)等人研究了动机与信念、需求满足和情境因素之间的关系[11]。
2005-2006年,理论框架下体育动机模型构建及检验阶段。这一时期研究进一步深入,特别是自我决定理论框架下的体育动机模型成为研究热点。如Hagger(247)等人对来自不同文化的4个样本(英国、希腊、波兰、新加坡)进行了跨文化动机模型的构建[12]。Ntoumanis(248)等人在自我决定理论下,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各种激励指标对自主动机的预测性,以及间接对未来参加体育选修课的预测性[13]。Standage(251)等人研究自我决定理论下的动机模型,并探讨不同性别之间的异同[14]。Standage(274)等人继续在自我决定理论框架下,研究学校体育中学生的动机过程及其与教师评价之间的关系[15]。
2007-2020年,体育动机分类细化及实践干预阶段。这一时期对体育动机进一步细分,并通过教学情境控制实验,特别是从教师可控因素检验动机干预效果成为学者们研究的普遍切入点。Taylor(404)等人提出教师可以采取三种策略激励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支持、课程结构、以及教师参与。学生对这三种策略的感知对他们的自主性有积极影响,但教师的自主性不能预测学生的自主性[16]。Cox(477)等人提出体育教学中感知能力、自主性和掌握氛围对学生学习动机有积极作用,而成绩氛围对学生学习动机有消极作用[17]。Boiche(509)等人在以往研究建立了自主动机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动机的不同类型,通过聚类分析揭示了三类动机:自主动机、非自主动机、半自主—半非自主动机,路径分析得出自主动机与最高成就相关,提出动机评估、动机分析对教育结果的影响[18]。Cox(523)等人通过五所中学的体育课建立了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相关变量与课余体育活动行为之间的中介模型。发现体育教育情境中自主动机、享受和体育活动直接或间接与课余体育活动相关,校内外对学校体育活动干预的有效性与自主动机的支持程度有关[19]。Taylor(794)等人对体育学生努力程度、运动意向与体育活动的动机预测因子进行了分析,检验了体育学生的动机规则和心理需求,强调学生内部和学生之间影响的重要性[20]。Cheon(1 244)等人通过实验纵向设计,以教师为中心的干预,以帮助体育教师更自主地支持他们的学生[21]。
2.2.2 国内研究热点以“教育政策”为主线
运用CiteSpace绘制国内学校体育共被引网络时间线图(见图2)。时间位于视图的最上方横轴上,研究热点词位于视图最右侧纵轴上。从上到下,研究热点字体逐渐变小。字体越大的热点词代表聚类文献越多,代表所得到的聚类领域越重要。各个热点词在横轴上的时间跨度代表特定聚类研究的兴起、繁荣以及衰落过程,之间的连线代表引用情况[22]。从时间纵轴上,国内学校体育研究热点很明显经过“教学模式—课程—核心素养”三个阶段,通过每一阶段高被引文献阅读,可知三阶段研究内容均围绕不同时期“教育政策”主线展开。
图2 国内学校体育共被引网络时间线
1998-2002年,教学模式为主的研究阶段。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教育主要学习苏联,教育政策以“教学论”话语体系为主。1998年连续发表了4篇开拓性意义的文章,掀起了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热潮。教学模式研究中,毛振明等人在以往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深入探讨,进一步整理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解析体育教学模式的本质,对已出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建立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方法论[23]。陈海啸提出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认为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必将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24]。
2003-2010年,进入以体育课程为主的研究阶段。以2001年各科《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标志界限,我国教育模式开始学习美国,此后课程研究逐渐成为学校体育研究新热点,2010年后热度开始下降(见图3),代表性研究是针对新课标标准肯定与否定的探讨。否定一方以毛振明为代表,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缺乏理论支撑,教学内容的指导呈现“虚化”现象、对教学方法存在轻视和误导、对体育教学评价存在轻视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的倾向,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和指导性,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强化统一性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增加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量和度的规定,文本可采用“标准文本+标准附件”的形式[25]。肯定一方以季浏为代表,肯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运动技能的教学;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而是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能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去教某些内容,但如果这些项目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等[26]。
图3 “体育课程”在CSSCI中数量变化
2011-2020年,进入核心素养为主的研究阶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2013年期间出台多个文件号召国际范围内学习,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开始作为学校体育研究的新内容。以“核心素养”和“体育”为篇名在知网进行检索,期刊数量为2012年1篇、2014年1篇、2016年11篇、2017年66篇、2018年145篇、2019年213篇。高被引论文作者有于素梅、尚力沛、赵富学。于素梅认为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由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个维度组成[27]。尚力沛等人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必备运动技能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品德与情感。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包括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策略等[28]。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情境创设的时效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反思[29-30]。赵富学等人认为可以通过校本研制、信息构建、有效教学、分层测评等方式,实现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引领[31]。
2.3.1 国外研究方法以“实证”为主
国外学校体育研究倾向实证,研究讲究“证据”,包括定量和定性。定量研究从提出理论假设,利用问卷、实验等收集观察资料,检验理论假设,注重价值中立准则下研究的可检验性、可测量性、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定性研究利用观察、访谈、调查和文档记录等非结构化的数据收集方法来探索主题和意义,以形成对于世界的理解。可以看出,定量和定性都要收集数据资料,即“证据”。图1国外学校体育文献的引证关系图中最重要的60篇文献,几乎都是“实证”研究。根据统计方法的发展,国外学校体育研究方法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简单统计方法阶段、高级统计方法阶段。
简单统计方法阶段。这一阶段多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简单统计方法,把若干因素与动机结合起来分析,如Treasure等利用问卷和回归分析探讨了学生体育动机和成功信念、挑战性任务偏好以及体育教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得出成功信念和体育教育满意度与体育动机相关[7]。Xiang等人用相关分析对414名二年级和四年级儿童评估,结果表明成就期望和价值观对动机呈正相关,年龄较小的儿童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有更高的体育学习动机[8]。Digelidis等人进行了一项为期1年的初中体育课实验干预,用回归分析评估体育课干预对参与者动机气氛、动机目标取向和态度的影响[9]。Wallhead等人探讨了在高中体育教学情境下,体育教育干预计划对学生动机的影响。两组学生分别接受8节60分钟的干预课程和传统课程,用T检验分析表明体育教育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任务、自主性等认知,从而增强高中生对体育教育的动机[10]。Taylor等人通过多元线性成长方法对体育学生努力程度、运动意向与体育活动的动机预测因子进行了分析,检验了体育学生的动机规则和心理需求,强调学生内部和学生之间影响的重要性[20]。
高级统计方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围绕自主动机构建关系模型,有中介模型、调节模型,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结构方程模型、聚类分析、路径分析等。如Hagger构建了跨文化动机模型,除波兰语样本外,体育活动中自主支持对体育中的自主动机有显著的总体影响,自主动机在体育活动意图对行为的影响中有调节作用[12]。Ntoumanis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0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生的需求满意度与体育教师提供的需求支持相关,而学生的需求满意度预测了自主动机[13]。Standage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了自主理论框架在学校体育情境中的应用[14]。其后再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学生自主动机水平与教师努力和坚持程度的关系[15]。Boiche等通过聚类分析揭示了三类动机:自主动机、非自主动机、半自主—半非自主动机,路径分析得出自主动机与最高成就相关,提出动机评估、动机分析对教育结果的影响[18]。Cox等通过五所中学的体育课学生在两种不同的情况完成的一项学习变量测量调查,建立了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相关变量与课余体育活动行为之间的中介模型[19]。
2.3.2 国内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
国内学校体育研究倾向思辨。思辨研究是研究者在个体理性认识能力及直观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概念、命题进行逻辑演绎推理以认识事物本质特征。通俗地讲,就是通过言辞辩论而对事物性质进行探讨的方法[32]。从图2国内学校体育共被引网络时间线“教学模式—课程—核心素养”主题下的高被引文献标题就可以发现,几乎都为“思辨”研究。如教学模式高被引文章:《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体育教学模式论》《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课程高被引文章:《还体育课程以本来面目》《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下)——教学内容的规定性、评价、文本内容与形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核心素养高被引文章:《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目标、过程与策略》《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引领与培育》。
不可否认,2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学校体育研究服务于学校体育实践的角度来说,还有提升空间。具体来说:一是我国学校体育欠缺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研究,未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思想;二是研究内容受教育政策影响波动大,研究缺少系统性和纵深性,理论的实践检验性研究不足;三是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未介入学校体育实践,研究结果较少用于实践,缺少信服力度。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国外学校体育研究“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成果导向”,从“学者”的“体育动机”的研究视角思考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体育计划、体育练习等如何开展,研究方案得到检验,研究成果易于认同,指导实践易于开展。
而国内学校体育研究以“内容导向”,从“教者”的角度思考,改革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实施方法)、教学模式(课程模式)等,这可能是由于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着重对“教”一方的检查,如教学大纲、教案等,这种评估导致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都把重心放在“教”上[33]。但这样从“教”的角度进行的学校体育研究,研究方案经常未经检验,研究成果难以得到认同,指导实践缺乏依据。
学校体育实践与学校体育研究具有统一性,学校体育实践是学校体育研究的起点,亦是学校体育研究的终点[34-35]。学校体育不同时期虽功能描述有所不同,但都是面向“学者”的角度而论述。学校体育实践的最终成果从“学者”角度来评价,则学校体育研究也应注重从“学者”的角度进行研究。
国外学校体育研究从“体育动机”出发,把如何主动学习作为学校体育研究的根本问题,教学(课程)各要素研究紧扣“体育动机”这一主线开展,研究目的明确、整体系统性强,20年来研究体现出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特点。另外,国外学校体育研究目标追求及时性(短期目标),可操作性较强,易于开展及时评价。而细细思考,重视及实现个体当前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这一目标后,知识目标、技能、体能目标等短期目标就不难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长期目标以及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愿景目标就自然实现。
而我国学校体育研究多随“国际教育政策—我国教育政策—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政策—我国学校体育研究”变化而变化,研究热点表现为突然兴起和断崖式消失的现象,这样的政策性解读研究脱离了学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每个阶段之间的研究缺少衔接和继承,进一步研究难以深入。
学校体育实践是由诸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系统,而系统又同外部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要让我国学校体育实践系统有效运转,朝着学校体育目标有效前行,学校体育研究必须理清学校体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任何一项政策性或实践问题研究都放在学校体育大系统背景中进行研究,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纵深性。
国外学校体育研究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在使用过程中,研究人员大都深入到学校体育活动中去,观察、理解、体验学校体育活动各种现象和变化。主观与客观统一,定性与定量结合,宏观与微观交织,在学校体育客观事实面前,充分发挥研究主体性。这些实证式方法使研究者能更加深入了解学校体育现象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也使得这些研究结果对学校体育实践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而国内学校体育研究方法相比之下,具有浓郁的哲学取向,研究依赖自身感官经验,坐而论道,从直观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内省得出感悟。这样由于研究者教育观念的“自在性”,往往会就单一或某些教育事实形成自由的判断,而常缺乏对判断的验证。因此不但学者间对研究结果争议较大,对学校体育实践的指导价值亦有限。
学校体育现象本身具有复杂性,学校体育问题具有实践性,学校体育学科具有应用性,学校体育研究者知识经验背景具有差异性,因此无论是基于学校体育研究,还是基于学校体育实际,都对实证研究方法有强烈诉求。因此,学校体育研究如果要对实践的变革产生真实而有效的影响,亟须从传统的思辨性研究转向基于数据、证据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