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生达
(华东交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在公路建设项目开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引发周围环境变化在所难免。因此,开工前建设单位需要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该项工作的实效性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必须基于环境影响后评价加以补充。从现实角度来看,建立完善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体系,有助于夯实公路环境保护基础,推动环境保护方案完善。
所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就是在项目完成后基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如图1 所示),实现环境影响实际结果、环境影响管理决策实际效果审查的过程。开展这一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与地方的环保规定,符合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当相关工作人员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以后,同样需要出具单独的评价报告。与环境影响评价相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发生时间更加靠后,前者在项目前决策阶段开展,而后者则在施工完成并投入营运后开展;从二者关系上来看,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后者对前者进行检验,这两项工作密切相关且拥有极多相似性,但也同样彼此独立拥有极多差异性。
图1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封面
从当前情况来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作用都与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有关。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可以用于诊断和检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将会对影响预测与实际的偏离情况进行确定,在查找偏差成因、提出针对性弥补措施方面有极高的参考和辅助价值。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可用于提高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质效,推进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有效应用与发展,将会逐步推动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完善,能够为环境管理政策制定、落实提供辅助。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应用,还十分有利于完善建设项目开展程序,提升项目决策质量,强调项目开展的可持续性[1]。
在实际作业环节,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作用与普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作用相同,都体现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决策优化、环境影响评价检验等方面。从现实角度来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将贯穿于公路建设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成为建设项目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基于该项工作,可帮助项目管理人员总结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足与教训,弥补工作决策方面的缺失,从而推动公路建设前期准备、现场施工以及营运管理改善,提高项目开展的绿色化、环保化、可持续发展化管理水平。
我国国土面积极大,各地区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情况、交通流量都有着极大差异,所以公路建设标准与要求无法做到完全统一,在公路建设环节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扰动和影响程度也无法一概而论。不过,从实践角度来看无论公路建设项目位于何地,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以及内容都具有一致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内容要点在于基于公路建设项目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对影响区域内的多元化环境要素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查,从而实现环保措施应用效果、污染物治理情况分析评价,并明确公路建设项目施工以及营运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短期或长期不利影响。在实际作业环节,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人员应该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
2.2.1 生态环境
无论是施工还是营运,公路建设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扰动和影响都是多维度的。
首先,土壤环境影响后评价。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阶段,评价人员需要关注的评价重点在于水土保持,许多项目因施工或管理不当会导致植被破坏或土层松动,最终都会引起水土流失,不仅会让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更会严重威胁公路使用安全。所以,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时,必须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影响评价,着重检查工程防护措施科学性,验证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效性;并且,从地质灾害调查、植被覆盖率变化、坡面施工管理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受到的影响,提出针对性治理建议。
其次,空气环境影响后评价。对于公路建设项目而言,施工时容易出现扬尘污染,而正式营运后机动车尾气也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有效开展环境空气影响后评价十分必要。在这一环节,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人员应该明确空气污染类型和危害,并从预测一氧化碳浓度、氮氧化物浓度的方面着手,加强污染治理决策管理,强调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
再次,水环境影响后评价。保持水源的洁净度,避免水污染是公路建设项目开展的重点要求。在每一个项目开展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中都必须做好水环境影响评价;同样,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中水环境影响后评价也不可或缺。此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关注项目施工方案,结合生活服务区建设要求、周边地表水分布情况与功能性、水污染排放源调查,确定是否存在污水的未治理排放,从而提出有效措施保证水环境健康[2]。
最后,野生动植物生存影响评价。公路运营后常常会发生野生动物穿越公路的新闻,当然车辆通行不仅会对野生动物活动产生影响,更会改变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所以,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阶段,也必须关注野生动植物受到的影响。此时,需要基于实地调查分析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情况,准确评价公路建设与运营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而为科学保护野生动植物提供可靠建议。
2.2.2 环境噪声影响后评价
事实上,环境噪声影响应该被归类在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环境影响之中。公路通车后,随车流量增加环境受到的噪声污染和影响也会加剧;在公路项目中往往设有休息区,若噪声环境过大还会严重影响休息区服务能力。所以,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环节也必须有效评价环境噪声影响的变化情况。现阶段,公路中心线两侧200m 以内的区域都属于公路交通噪声影响范围,这种噪声影响具有持续性、长效化和多变性特点,所以在评价时可借助于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实现噪声环境变化实际与预测的对比分析,从而为解决噪声污染问题提出可靠建议。
通常来说,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需要经过3 大类总计6 道工序:①准备工作,包括2 道工序,分别是提出问题和筹划准备。②评价工作,包括3 道工序,评价人员需先完成资料收集和研究分析,而后编写独立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③收尾工作,只有1 道工序就是完成报告送审。
对于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者而言,可选用的评价方法相对较多。最为常见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是综合比较法,该方法需要基于项目各阶段预设目标从多维度出发完成目标与实际成果的追踪对比和分析评价。比如,基于公路建设项目的环保措施实施与管理,公路营运与服务、项目开展效果与效益开展综合比较。从本质上来说,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是一种二次评价,需结合前期准备、项目管理与营运状况的环境影响评价完成再评价,所以评价时需要强调全面性、细致性和科学性[3]。基于此,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常常选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使用中前者为后者提供说明,后者对前者进行补充;此时较为常用的定量分析法包括有无对比法、因素分析法、指标计算法、统计分析法、指标对比法。此外,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人员还需采用“对比分析+预测分析”的方式实现项目目标实现效果的全方位分析评价。
本次所选案例是某一总投资额达3.63 亿元的城市道路工程,项目实施的整体目标是实现城市骨干路网改造升级,推进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全面提升。公路建设项目的整体施工长度为9910.928m,桥梁与隧道全长分别是1432m 和2375m,桥隧比为76.2%。案例公路为双向八车道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35.5~45.5m,道路两侧均设有人行道。同时,项目全线共设有5 座立交桥,其中4 座近期立交、1 座远期立交;且启动全线实施BRT 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其中BRT 专用车道位于中央分隔带两侧,设有中央专用车道。
案例项目建设地点靠近城区,因此项目开展过程中极为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相关管理措施贯穿于项目开展的全部寿命周期。在实际作业环节,相关工作人员科学建立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并推进制度认真贯彻执行;还通过方案比选确定最佳方案(如图2 所示),从而有效控制了施工与运营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影响。同时,案例项目管理人员还在施工与营运期间采用了植被保护与恢复措施、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敏感生态保护措施以及声环境、空气环境、水环境等方面的保护措施,为全面保障项目环境保护质效提供保障。
图2 案例公路路线最终设计方案
在实际作业环节,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人员还积极采取多种环境保护措施,努力规避施工与运营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实践中,采用“上截+中蓄+下排”的工程措施进行坡面治理,为提高坡面稳定性、降低水土流失率提供保障;通过标准整地、精细化管理、因地制宜栽植树种和打造乔灌草结合的立体防护网(如图3所示)等植物措施涵养水源,避免水土流失;基于临时土袋拦挡、设置路基临时排水沟等方式保持水土。
图3 案例项目预防水土流失的植物措施
4.3.1 社交环境影响后评价
案例项目社交环境影响后评价主要从3 个方面开展。
(1)沿线资源影响。案例项目中的隧道将穿过森林公园的自然植被区以及药用植物区,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地表植被;而且,建成的人工建筑物对引发区域地理分隔导致公园景观的和谐性下降,更会干扰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同时,公路建设还可能影响文物资源与矿产资源开发,但在本次案例中无须考虑此方面影响。
(2)沿线噪声影响。在案例公路施工期间,昼夜都会产生施工噪声,前者的影响范围是距离施工场地50m 以内的区域,而后者则会对距离施工场地281m 以内的区域产生影响,噪声主要来自于大型施工机械;由于本次施工禁止敏感点夜间施工,所以项目敏感点的噪声影响并不大。在公路营运期间,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布设监测点和开展声环境质量实时监测为噪声影响后评价提供依据。从中可知,道路沿线有多处区域存在夜间噪音超标,基于可靠预测发现项目道路敏感点的噪音超标情况会随营运时间增长、车流量增多而逐步增加,且超标值也会逐渐增大。
(3)沿线社会发展影响。从公路沿线的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公路建设将改善交通条件,能深刻影响经济发展情况与产业结构,可为沿线土地开发提供便利;能改善当地居民出行条件、提升他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基于公路建设项目,还会推动区域交通体系完善,进一步实现路网互通互联。
4.3.2 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
案例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角度众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地表水环境和空气环境。在地表水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相关工作人员分别从建筑材料运输与保存、路基路面施工废水排放、桥梁施工作业、隧道施工废水、施工营地废水与生活污水角度出发,分析上述元素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在营运期影响分析中,则将分析重点放在地面径流方面。在地下水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相关工作人员同样对施工期与营运期的影响进行分别分析评价。施工期间,虽然持续开展路基与隧道开挖,但由于当地地下水埋深大所以并未因此而影响地下水环境;而且,施工时无生活污水,仅有生产废水且这些废水并未影响地下水。营运期间,地下水所受到的影响主要与雨水渗透和地面径流有关,经考察分析发现本项目布设了完善的雨污水排放系统,所以地面径流与下渗不会对地下水水质产生影响。本项目施工期间频繁进行洒水降尘,所以并未对环境空气产生过大的不良影响,环境空气影响区域内的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结果表示,该区域并未出现严重空气污染;而在营运期间,同样基于环境质量监测方式为环境空气影响后评价提供依据,数据显示当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引发环境质量变化的主因,车流量越大影响力越强,所以建议在道路两侧种植乔灌草结合的绿化网。
总而言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根本目标,是检查和确定项目完成后引发的环境影响是否与报告书相符,验证环境影响评价模式的适用性并基于环境影响评价不足进行补充评价。这一工作具有极高的环保设计优化价值,夯实其理论体系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公路建设环境后评价模式,改进公路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