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芳华 杨尾莲 张美吉
糖尿病足主要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下肢血管动脉,患者足部发生溃疡,其病因主要为神经病变、缺血及感染[1]。该疾病病程较长,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和死亡风险,目前临床以综合治疗与预防为主,早期阶段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抑制病情发展。对患者采取中医治疗有助于改善其患肢血液循环情况,缓解下肢血管阻塞情况,减少缺血性病变及感染性病变发生风险[2]。中医认为导致该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消渴日久、经脉受阻、血运补偿,导致脉痹脱疽。可以采取具备健运脾胃、活血化瘀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进行治疗,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治疗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为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早期糖尿病足患者,纳入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均符合文献[4]《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存在肢端发凉、皮肤瘙痒、足部溃疡等症状;(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文献[5]《糖尿病足中医诊疗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症状表现为肢端坏疽,肉腐糜烂,灼热肿痛,疮面存在脓性渗出,色紫黑,高热、神昏、口渴多饮、舌紫暗、苔黄燥、脉细数;(3)空腹血糖大于7.0 mmol/L。排除标准:(1)具有严重精神、意识障碍;(2)合并其他恶性病症。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2、18例;年龄48~75岁,平均(62.53±3.02)岁;糖尿病病程2~10年,平均(5.82±1.05)年。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3、17例,年龄49~75岁,平均(62.84±3.15)岁;糖尿病病程2~11年,平均(5.94±1.2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于比较研究。本次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均知情自愿参与本研究。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导入期:给予患者二甲双弧格列吡嗪片(海南欣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134),服用方式为口服,剂量为2.5 mg,每日服用2次,用药3周;治疗期:给予患者格列美脲片(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672),服用方式为口服,剂量为2 mg,每日服用1次。如果患者存在高脂血症给予调脂对症治疗,如果存在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如果存在溃疡给予聚维酮碘溶液擦拭,治疗周期为8周。
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采取黄芪桂枝五物汤进行治疗,组方:黄芪30 g,白蔹、桂枝、川牛膝、白芍、鸡血藤、玄参、川芎、当归、刘寄奴、红花、桑枝各10 g,大枣3枚,生姜3片。加减治疗:如果患者为阳虚内寒证型,增加肉桂、制附子等,如果患者为偏阳虚内热证型,增加地骨皮、玄参等,如果为夹热湿证型,增加苍术、黄柏、忍冬藤等,如果为气虚不足证型,增加生晒参等。水煎煮,每日服用1剂,早晚两次服用,治疗周期为8周。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根据文献[5]《糖尿病足中医诊疗标准》中相关标准信息评估,包括:治愈(足部创面全部愈合,足背血流通畅)、显效(足部创面愈合面积超过80%,足背血流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有效(足部创面愈合面积为49%~80%,足背血液循环情况得到一定改善)、无效(足部创面未得到改善,患肢血流动力指标存在异常)。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血糖指标,主要为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通过血糖检测仪进行检测。(3)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血液流变学指标,主要为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采集患者清晨静脉血,剂量为3 ml,离心处理后取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研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 20.0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使用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mmol/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mmol/L,(±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空腹血糖 餐后 2 h 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0) 8.52±1.93 5.41±1.12* 16.23±2.81 8.53±1.71*对照组(n=40) 8.48±2.02 7.53±1.42* 15.92±2.63 10.78±1.95*t值 0.582 5.537 0.815 5.617 P值 >0.05 <0.05 >0.05 <0.05
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比较 [mPa·s,(±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比较 [mPa·s,(±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全血高切黏度 全血低切黏度 血浆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0) 6.21±1.23 4.83±0.73* 18.63±1.61 9.71±0.92* 2.24±0.22 1.31±0.20*对照组(n=40) 6.31±1.22 5.94±0.85* 18.65±1.64 12.45±1.16* 2.21±0.28 1.89±0.23*t值 0.032 5.562 0.103 7.403 0.125 6.601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近些年来,因为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方式的变化,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如果患者血糖水平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可导致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发生,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6]。西医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足发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存在密切关系,患者机体血糖水平持续提升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而导致动脉硬化,下肢血管小动脉闭塞,导致末梢神经感觉障碍,皮肤微血管发生病变[7]。因为患者下肢供血不足或者伴随感觉异常,会以防持续性疼痛、感染、足部溃烂等症状,对患肢的肌肉与骨骼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风险。因此在疾病早期阶段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必要。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对症治疗,降血糖、抗感染、扩血管及营养支持,缓解溃疡症状[8]。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二甲双弧、磺脲类降糖及胰岛素药物等,但是仅采取西医药物治疗整体效果不佳,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因此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糖尿病足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足部疼痛、麻木,为体内糖代谢功能失衡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结果,该疾病以血管和神经病变为主,如果肢体末梢神经存在病变,则会导致患者活动能力受限,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该疾病取得明显成效。中医学将该疾病纳入“脱疽”的范畴内,因为该疾病病程较长,随着病情的发展易导致脏腑受损,同时久病必虚,因此导致该疾病的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因素为气阴两虚、经脉瘀阻等,肝肾不足导致阴不养筋,最终导致湿毒腐于筋骨[9-10]。因为糖尿病足由气虚血瘀和经络受阻导致,因此治疗糖尿病足需要遵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原则,有改善患者症状。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进行治疗,通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水平及血流变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也说明对患者采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效果理想,有助于促进其恢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源于《金匮要略》,方中黄芪具有益气升阳、利水消肿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芪对于扩张血管、强化患者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具有明显的作用[11];桂枝具有温经通脉、通阳化气的功效,桂皮酸与桂皮醇是其主要成分,对于舒张血管、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止痛解痉的功效;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安神止痛、抗炎降糖等功效;川芎具有活血止痛、行气化瘀的功效,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积聚,避免发生血栓,同时能够强化局部微循环,增加血流灌注量;生姜具有温肺止咳、温中解表的功效;白蔹具有疏经通络的功效,阿魏酸是其主要成分,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积聚,强化机体血液循环;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改善血浆黏度;川牛膝具有补肾强骨等功效[12]。诸药联合应用,共同发挥活血化瘀、温络止痛的作用,使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改善,提高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对早期糖尿病足患者采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指标,维持血液流变学的稳定性,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