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早生 黄冠宇 特约通讯员 邓长琴
重庆市南川区启刚蔬菜股份合作社 王啟刚
7月份,重庆低海拔地区种植的玉米正处于大量收获上市阶段,而在南川区金山镇玉泉村毛顶坪海拔1400 米左右的玉米种植基地,糯玉米苗才刚刚种下。“我们高山地区的农时与低海拔地区存在自然时差,在蔬菜生产上自然错季,在产品供应上交错上市,避开竞争,独具发展优势。”王啟刚指着眼前长势良好的玉米苗告诉记者。
目前,玉泉村已建成以南川区启刚蔬菜股份合作社为引领的高山蔬菜生产基地2000多亩,商品菜总产量达到1500吨以上,成为重庆城区秋季蔬菜供应的优质菜源,为化解蔬菜供应“秋淡”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增加和改善秋季蔬菜供应,合作社负责人王啟刚在创业过程中着力打好生态、科技、规模三张牌。
在南川人的眼里,金山镇实际上就是山区的代名词,而玉泉村又是金山镇最为偏远的一个村子,平均海拔1100多米,土地瘠薄、耕作条件很差,辛勤劳作也只能勉强解决温饱。王啟刚就出生在这里。王啟刚现在还记得,以前大人、老师总是对孩子们说,你们要努力呀,争取翻过黄泥垭。其实就是希望孩子们离开大山村,不要做农业。那个时候,看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种地的父辈们,王啟刚想的是要尽早离开农村,以后一定不要种地,可谁也没有想到,王啟刚会和家乡的土地不离不弃,并且爱上了种地。
1993年,王啟刚参加高考,梦想是考上农业大学,最后却名落孙山,大学梦被击得粉碎。同大多数贫穷的农家孩子一样,高考失败后王啟刚唯一的出路是外出打工,梦想着走出大山去见见世面,于是就到了成都跟人做起了装修。没干多久,由于父亲在犁田时受了伤,王啟刚不得不回家,从此一回不复出。回家后,王啟刚做过搬运、下过矿井,也组建乐队吹过号,但心里一直想自己创业当老板,而第一次创业种植食用菌就以惨痛失败而告终。
王啟刚业余时间坚持阅读农业书籍报刊,多年自费订阅《农家科技》等杂志,接受新的科学种植技术和理念,并将学得的技术、理念应用到实践中。王啟刚第一次创业虽然出师不利,但创业的决心没有动摇。王啟刚重新审视起脚下的这片土地,村子地处高海拔地区,夏季气候凉爽,平均气温20~25℃,昼夜温差较大,冬季严寒和积雪可有效防止土传病害,不需大棚等设施调控生长环境,与低海拔暖季蔬菜产区和北方设施蔬菜产区相比,生产环境及产品内在品质上有优势,生态特征明显,非常适合发展高山蔬菜。
2010年,王啟刚流转玉泉村800多亩撂荒地再次创业,暗下决心要让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再度热起来。但当时王啟刚心里其实还是很忐忑,主要是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这时,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区农广校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及时帮他排忧解难,推荐他参加重庆市、南川区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相关培训,同时,王啟刚前往高山蔬菜种植先进地区学习取经。这片地能种些什么?种什么效益好?这些问题的答案渐渐在王啟刚脑海中明晰起来,不过都还有待于试验。头三年,王啟刚种了糯玉米、烤烟以及一些蔬菜,由于海拔高,烤烟的产量和质量都不理想,但很适合糯玉米、松花菜、甘蓝、儿菜等蔬菜的反季节栽植。由于基地海拔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种岀的蔬菜香、脆、甜,比低山区的口感要好,深受市场欢迎,特别是秋季糯玉米销量大、采收快,适合大面积种植。王啟刚通过阶梯种植尝试拉长栽植时间,延长供货时间。为了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王啟刚牵头成立了启刚蔬菜股份合作社,带领村民们一起种植高山糯玉米,现合作社每年种植糯玉米350多亩,通过介绍销路、提供农资、技术指导,带动玉泉村300多户村民种植糯玉米,种植面积2000余亩,产值近400万元。
为了保证糯玉米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王啟刚不断筛选符合市场需求的最优良品种,目前基地种植的品种是深受市场欢迎的“京科糯928”。
“我们每年都会引进多个品种进行对比试种,优中选优;其次不断加大有机肥的投入,提高土壤肥力,采用传统地膜覆盖技术,降低除草成本和减轻除草剂的危害,增强抵抗旱灾、虫灾的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王啟刚告诉记者,只有科学种植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种植基地内,建有4个大棚,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棚内建有20个面积30平方米的育苗池,已播种的育苗盘漂浮在育苗池中,每池摆放200穴孔的漂浮育苗盘120个。这是王啟刚的大胆创新,借鉴了烤烟育苗技术,试验采用先进的漂浮式育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大规模糯玉米大田直播发芽的出苗缓慢、生长势弱、成苗率低等问题。“糯玉米种子小而干瘪,内部储存的淀粉等可供发芽生长利用的养分较少,苗期根系弱、顶土能力差,大田直播的话,容易出现缺苗、弱苗、参差不齐等状况。”王啟刚告诉记者,“而采用漂浮式育苗有几个优点:一是规范、简单,工效高,可控性强,播后易于管理;二是基质疏松、透气,糯玉米出苗快而整齐;三是带基质全根移栽,栽后能够迅速进入生长阶段,成活率高。最大的好处是阶梯育苗、阶梯栽植、阶梯收获完全人为可控。”
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难题,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劳动强度和节省劳务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王啟刚积极运用现代科技,购买植保无人机进行喷药施肥。
王啟刚现场给记者操作了一遍植保无人机,不到两分钟,就喷完了一亩地。“人工一天可喷4亩地,一台无人机一天至少可喷80亩地;无人机喷药是人工喷药效率的20多倍,而且无人机喷洒药液雾化颗粒细小,附着力强,药液浪费少,减少约1/3的农药用量且效果增强。”
王啟刚谈起在10多年的种植探索中,付出的心血和遭受的损失,依然记忆犹新:为了拉长糯玉米的上市时间,多次遭受绝收之灾;为了防守野猪的侵害,每年有两个多月需蹲守在基地,即使这样依然遭受较大的损失。露天农业就是靠天吃饭,气候变化无常,鸟、兽、虫害时有加重,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这些都决定着种植收益。王啟刚通过不断地学习先进种植技术,使用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增强蔬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保证种出来的产品质量更高。
高山蔬菜因生长环境良好,生产过程用药少,其内在品质得到公认,有天然的品牌效应,但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还得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价格优势。同时,当今蔬菜消费,人们更加看重质量安全和保健功能,对绿色、营养、健康蔬菜的需求逐年增大,王啟刚紧紧抓住这些消费特点,严抓生产,奉行“质量为本,诚信经营”原则,赢得了客户的信赖,现与50多家重庆直销客户有往来,也向两大本土农产品电商“墨淇”“千村集”供货,目前供货缺口还很大。
要做大产业,关键要留住人。合作社现有生产技术人员3名,专业会计1名,解决了20人就业,为了保证效率,王啟刚开始施行用虚拟股份奖励员工,就是用一定比例的利润作为年底考核的奖金,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合作社的规范化生产经营。
王啟刚表示,未来合作社将从产品包装、品牌打造、保鲜储藏、销售渠道、现场采摘品尝活动以及建立一种可以复制推广的生产模式等几个方面着手,扩大产品的增值空间,稳步扩大规模,打响品牌。
为此,王啟刚开始构建电商订货平台,线上线下共同推进销售,通过线上销售改进产品包装和提高品牌美誉度。
扩大规模是目前高山蔬菜发展最难突破的环节,因为扩大规模需要土地、需要劳动力,管理难度增大。对此,王啟刚做了一个大胆的设计,在产品包装、品牌销售、储藏等条件完备的前提下,以现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保障,通过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大多数已撂荒),争取土地整治、耕作道和运输道路建设等政策,改善土地耕作条件,然后以适度的面积、合理的价格分包给有劳动力的农户,化整为零。合作社专人负责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安排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定价回收,保证农户有可靠的收益,这样集零为整,规模就能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