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延锋/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1956年2月2日,227名大陈岛垦荒队员在凤尾山顶振臂宣誓
大陈岛垦荒,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建设新中国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的风采。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较早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红色基因、红色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要开展系统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2]。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好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守好这个红色根脉的基础,对于浙江打造“重要窗口”、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党的领导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大陈岛垦荒精神,形成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党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翻身做主人的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干劲,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去。“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成为这一时期的精神标识。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成为建设新中国的生力军。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过程中……广大青年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祖国而忘我劳动,为建设祖国而奋发学习,各条战线上的青年突击队成为当时的“金名片”。1955年,为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切实解决农产品缺乏等困难,共青团中央发动全国青年支援和参加垦荒运动,之后两支垦荒队伍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温州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相继成立,分赴黑龙江的萝北荒原和浙江的大陈岛。一年间,全国各地青年团共动员组织了16个省市级及部分县镇近20万青年投入垦荒运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大陈岛垦荒,与当时其他地方的垦荒相比,还有其特殊性。一是大陈岛刚获解放,且被美蒋破坏成一片废墟。195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一举解放了大陈岛的外围屏障一江山岛,美国和盘踞台湾的蒋介石不得不实施大陈撤逃的“金刚计划”。在撤逃过程中,美蒋不仅劫走了岛上全部居民,还对岛上的所有建筑物进行了疯狂破坏,并在岛上埋设了1万多枚各式地雷,制造了触目惊心的“大陈浩劫”。二是大陈岛地理位置特殊。大陈岛位于浙江中部台州湾东南洋面,由29个岛礁组成,离大陆海岸线的最近点也有23.6公里,生活、建设的条件都异常艰苦。同时,大陈岛又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东南沿海的海防前哨。垦荒戍边,对当时的大陈岛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1955年11月,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到浙江考察工作时,提议“组织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重建大陈岛”。因此,大陈岛垦荒既彰显了“敌人破坏,我们建设”的特点,又承担了维护东南沿海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任。垦荒队员既是垦荒者又是海岛守卫者,首批垦荒队员一登岛就组建了民兵连,一边开垦荒地,一边进行军事训练,积极配合驻岛部队做好战备工作。
从1956年1月到1960年7月,前后5批共467名来自温州、台州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登上大陈岛。垦荒队员们高举着团中央授予的“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旗帜,牢记“坚持到底,决不退缩,与英雄的边防军一起,用辛勤的劳动,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的誓言,以“有一百条困难,克服一百条;有一千条困难,克服一千条;一定要把大陈岛建设成为海上乐园”的勇气和意志,在驻岛部队的全力帮助下,历经5年,完成历史使命,把当年被敌人破坏的荒凉废墟,建成繁荣崭新的海上乐园。在艰苦的建设、斗争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垦荒队员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主体,驻岛部队和从黄岩移居岛上的移民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者。驻岛解放军某部解放一江山岛后登上大陈岛,他们从岛上清除了13000多枚地雷,为大陈岛的重建扫清了障碍;在守卫和建设大陈岛中,有28名指战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黄岩移民为了建设的需要,登上大陈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新家园。大陈岛垦荒精神,凝聚着垦荒队员、驻岛部队、黄岩移民的心血和奉献,是全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较早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浙江这一时期形成的第一个革命精神。
研究大陈岛垦荒精神,必须将其置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整个历史时期进行考察,方能不忘来时路,彰显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地位。大陈岛垦荒起步于我国实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阶段,发展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阶段。大陈岛垦荒,自始至终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融为一体。当年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招募队员时,提出的口号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大陈岛!”团中央赠送给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旗上,赫然绣着“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这些都足以说明,大陈岛垦荒是与建设伟大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垦荒队员们把建设伟大祖国放在心中,站在大陈岛,胸怀全中国,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垦荒期间,在各级党、团组织的关心下,年轻的垦荒队员得到茁壮成长,1958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先进集体”称号。他们中有62名垦荒队员加入中国共青团,15名优秀共青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50多人次获全国、省级、县级“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100多人被评为垦荒队“四好”“五好”队员,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代表。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正如当年毛泽东所赞扬的:“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3]大陈岛垦荒精神既是垦荒队员的群体风采和精神风貌,也是这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真实反映。所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不仅是台州的、浙江的宝贵精神财富,亦是全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4]
20世纪70年代大陈岛渔民进行捕鱼作业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都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伟大实践。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每种精神既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又有承前启后、密切相关的内在逻辑性,由此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完整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与大陈岛垦荒精神具有时期相同、领域相同、内涵相似的革命精神还有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予高度肯定,并要求大力弘扬的。
北大荒精神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0万转业官兵挺进东北荒原,展开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半个多世纪中,先后有14万转复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山东和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农民组成的垦荒大军,他们战胜重重困难,共开垦出3600多万亩良田,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将5万多平方公里的荒原建成了名闻遐迩、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农业的黑龙江垦区,并在这个历程中创造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工作时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5]
红旗渠精神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县人民,苦战10个春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都是共存的。”[6]同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再次肯定了红旗渠精神。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新中国的年轻一代在建设伟大祖国的实践中形成的。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一次登岛、两次回信”[7]中,充分肯定了大陈岛垦荒精神,倡导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发出“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的号召,提出建设“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的发展任务,并殷切希望大陈岛的下一代要传承和弘扬好大陈岛垦荒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次登岛、两次回信”,体现了对大陈岛建设、发展的关心,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重视,赋予了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途上的时代价值,尤其是对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提出了“向爷爷奶奶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8]的殷切希望,这是对一代一代接续传承和弘扬好大陈岛垦荒精神、守好红色根脉提出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陈岛垦荒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都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其中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形成无疑是最早的;三种精神涵盖的领域基本上都是侧重于农业方面的经济建设,大陈岛垦荒精神反映的是海岛建设,北大荒精神反映的荒原建设,红旗渠精神反映的是山区建设,其中大陈岛垦荒精神还体现了“敌人破坏、我们建设”的特点;三种精神在核心内涵上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奋斗、创业、开拓、奉献是其核心要义。因此,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一样,是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标识在全国不同地域的充分展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9]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每一种革命精神都不是孤立的、单独的,每种精神之间都存在着前后继起、互相关联、彼此影响、融合弘扬的关系,由此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开放而有序的体系。无论是大陈岛垦荒精神,还是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都是在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并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因此,研究大陈岛垦荒精神,要将其置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中,既要研究其与浙江的其他革命精神之间的关系,更要研究其与全国其他革命精神之间的关系,在比较研究中,进一步确立大陈岛垦荒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革命精神的提炼、建设和弘扬,他多次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10]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属于文化的范畴。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1]所以,任何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传统优秀文化的滋养,大陈岛垦荒精神亦然。
“浙江是文物之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名人群星璀璨,文化精品琳琅满目,文化样式异彩纷呈,文化传统绵延不绝,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12]永嘉学派、金华学派、阳明文化、和合文化……浙江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因,提供了丰厚滋养。
“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积淀和传承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13]台州靠山面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台州人将“山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集于一身。受经世致用、义利并重的永嘉学派的熏陶,台州人形成了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思维方式,勇于独立思考,敢于开拓创新。台州是和合文化的发祥地,“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14],和合文化赋予台州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的可贵品质。这些特有的文化基因,成为支撑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丰厚文化底蕴,在新的历史时期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15]。垦荒队员在垦荒种植的过程中,既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自身的弱点缺点作斗争,又要与国民党逃离前埋下的遍地地雷“斗智斗勇”。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垦荒队员,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斗志,他们发誓“苦战三年,改变大陈面貌”,把岛上的生产搞好,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他们根据岛上的自然条件,不仅发展种植业,还大胆地发展畜牧养殖业、渔业、产品加工业等,并开创性地把当时仅限于北方沿海地区养殖的海带南移养殖,最终获得成功。到1960年,岛上农、渔、牧、副业生产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地方工业初步兴起,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应发展。“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和弘扬。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要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研究,进一步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相结合,特别是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相结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找准文化基因,厚植文化底蕴,体现时代精神,使大陈岛垦荒精神这颗明珠更加璀璨,进一步彰显大陈岛垦荒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价值。
守好红色根脉,就是要守好精神家园。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大陈岛垦荒精神,不仅是浙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首个红色根脉,也是全国同时期较早形成的红色根脉。守好大陈岛垦荒精神这个红色根脉,除了加强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厘清其历史渊源、思想内涵、重要地位、时代价值,还要进一步广泛宣传、大力弘扬。要运用各种载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大陈岛垦荒精神,让大陈岛垦荒精神走出台州、立足浙江、走向全国;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在打造“重要窗口”、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擦亮“艰苦创业”的本色,鼓足“奋发图强”的干劲,永葆“无私奉献”的本质,坚持“开拓创新”的锐气,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