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洁
摘要:单元主题性作业,简单来说是指教师根据一个单元的主题设计出了这个单元一系列的作业。教师在设计单元主题性作业的过程当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把生活素材与语文知识进行深入融合,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这一单元的主题展开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确定主题;设计路径;作业形式;生活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单元主题性作业需要在本单元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同时还要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无论是查资料,还是进行访问,都需要亲力亲为,参与完成单元主题性作业的全过程。
一、确定单元主题,落实主题作业设计的着眼点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单元文本特点入手,确定本单元的主题。简单来说,文本特点是指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因此,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就可以从文本特点考虑话题内容。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二年级小学生学习部编版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时,可以设计关于春天的主题性作业,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亲身感受春天的美好。首先,教师可以另外补充一些与春有关的成语或者诗歌,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描写春天景象的古诗和散文。如古诗《江南春绝句》或者朱自清的《春》等。其次,教师还可以带领小学生共同画一幅关于春天的画,让学生能够从视觉上感受春天的春意盎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种植一种春天的植物,然后再植物的成长过程当中记录它每一天成长的变化,并写下自己的感想。最后,当学习完《找春天》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篇课文,写一写自己在春天里的对所见之物的所感所想。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编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学过的《宿新市徐公店》里面的插图,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将其改编成一篇散文。用以上这种教学方式来学习这个以春天为主题的单元,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进一步丰富关于春天的知识,春的语言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增长,增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与学科资源整合,拓展作业设计的内涵
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小学教师格外注重拓宽小学生的学习领域,让小学生学会如何巧妙运用所学知识,体会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魅力,打开学习视野,进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鼓励学生以游戏、画画或者表演的形式来完成相关作业,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当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大胆的表现自己的个性。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美丽的小路》这篇文章之后,布置一项以“环保”为主题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写出一则关于环保的广告语。然后,教师再带领小学生共同制作保护植物的警示牌,如有的同学会作出“脚下留情”的警示牌,最后,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學详细介绍制作的过程。教师在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时,要注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能够在制作自己作品的过程当中,他们能够逐渐放宽自己的眼界,打开自己的思维,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进而有助于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极具想象力的人才。
三、利用生活课题资源,拓展作业设计的内容
学习语文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语文知识的来源也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设计主题性作业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作业能够充分体现现实生活的特点,感受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气息。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黄山奇石》之前,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提前预习这一课文,并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搜索图片和文字介绍,提前了解黄山的外貌特征,通过学习这些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顺利的展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更深入地感受作者在写黄山时投入的情感。再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菜园里》这一课文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蔬菜,这时就可以设计一项单元性主题作业,给蔬菜增添上原本的色彩。鼓励学生走进农贸市场,找到这些蔬菜,然后观察这些蔬菜的外貌特征,并给其涂上颜色,最后再让同学把自己喜欢的蔬菜拿回来,并给其他学生介绍这个蔬菜。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打破课堂空间语文课本的局限性,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习语文知识。
结束语
小学生在完成主题性作业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体会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而且使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不能够得到大大的提升,学生愿意主动参与以及探索新知识,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与运用主题性作业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带领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将语文知识巧妙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邹冲冲.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01)
[2]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朱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1(10)
[3]文化浸润:儿童情趣化识字的必然选择[J]. 王芳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