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惠
摘要:当前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载体进行。要做好这一步必须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爱国主义的相关概念,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明白中国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能够做出正确的爱国行为。
关键字:中国 世界文化遗产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小学、中学、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统筹到我国的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当前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课文。如,《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这三篇课文分别介绍了意大利的著名的威尼斯水城、荷兰的著名牧场、埃及的神秘金字塔的相关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了国外著名的城市景点,但是我们国家的一些风景名胜没有介绍太多。因此在我国当前语文教材中,应该要多添加一些关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容。
一、相关概念界定
对于做好当前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为载体的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从涉及的相关概念出发。讓老师以及学生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以及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种类。
1.1爱国主义教育
在查阅相关资料我将本文所提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界定为:我们教育者要从本国的民族特点、语言文字、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等出发,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施加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小学就要逐渐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从而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爱国主义行为,鼓励他们多参加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
1.2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美艺术的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比如古遗址、古墓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比如表演艺术、社会风俗、节庆等。
1.3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种类
我国著名的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北京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坑、周口店老北京猿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西藏布达拉宫、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坛、明清皇家陵寝、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
二、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对于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文化遗产为载体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快速了解到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2.1中国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研究世界历史的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世界历史有重要的的意义,是当前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如,我国的周口店老北京类人猿遗址对于研究人类的历史演进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类进化的流程图并播放有关周口店老北京类人猿遗址的视频,能够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是怎么产生的。
2.2传统的建筑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
很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许多非常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建筑。如,赵州桥、敦煌莫高窟、都江堰、北京故宫、长城等无一不彰显了古人的建筑智慧和创造才能。这些建筑都设计了很多的数学理论、物理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对于世界的科学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运用遗产的真实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为载体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绚丽多姿,每一个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的特点、故事、历史,这些都为我们的民族增加了耀眼的光芒。数千年以来,中国的古人用他们的才能、勤劳、勇敢创造了无数的宝贵财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文化资源。这些实实在在的价值资源成为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的素材。当前的基础教育非常需要这些资源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利用好这些资源第一是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第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三是将爱国主义情怀的火苗点燃在小学生的心里,有助于激励他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能够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不枉费在历史长河中那些为祖国而捐躯的英雄儿女的努力。因此,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为基础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爱国主义教育、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出发论述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以及以我国文化遗产为载体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介绍很少,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也不足。希望未来的小学语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能与文化遗产紧密联系,与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也能够相匹配。期望以后有机会能小学教育工作者加入爱 国 主义教育的研究,借鉴历史,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庞世让,刘建军.爱国主义教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21.
[2]李军.什么是文化遗产?——对一个当代观念的知识考古.文艺研究,2005(4):123-1
[3]宋晶.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与爱国主义教育[J]. 湖北社会科学,2005(08):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