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璐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江苏南京 210023)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授课模式,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影音视图结合的方式,将课本上生硬呆板的知识转化为令学生接受的趣味性知识,刺激学生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无形转化为有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方面,在小学语文诗词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得诗词教学的过程更加丰富多彩,课堂的氛围也轻松愉快,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小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量。
另一方面,诗歌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教师在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可以以学生为本,创设现实情境,运用情景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做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课上的教学内容,简化了教学难点和重点,帮助老师实现教学质量最大化。再者说,传统教学中,学生利用黑板和课本对学生进行诗词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课的空间,这样一来,在课上的四十五分钟内,就会损失掉很多时间。教师如果正确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节省课上很多时间,保持课堂的高效性,还能展示的内容更多,知识面更广的诗词内容。
小学教学中,一直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初始期,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生也是最淘气顽皮的学生,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很难在课上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多媒体技术出现后,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一系列的“多媒体课件”,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好陈列的“课件”,于是在课上播放幻灯片,向学生展示诗词的背景,介绍作者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参与者”,而变成了“观看者”。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多媒体成了教学的主体,本末倒置。
在小学语文诗词的教学中,对于作者的重心思想和对于诗句理解和赏析十分重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讲课时,将幻灯片添加多种动画效果和声音,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但是他们所关注的并不是诗歌本身,而是将关注点投向一系列的动画变换之中,反而忽视了诗歌知识点的讲解。[1]这样的情况下,多媒体课件华而不实,老师的教学也事倍功半,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小学生的特点便是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动漫人物,喜欢可爱的生动的物体。诗歌本身是有深厚意蕴的,教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能会下载一些作者的生平介绍或者人物事迹,这些短视频多是雄厚的男声,粗糙的画质,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发挥不出多媒体设备的优势。
诗歌之所以难以理解,就是因为诗人往往用精炼简短的词句就表达出自己的主旨,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描绘出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卷。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理解这些简短的词句有着怎样的含义[2],小学生没有接触过很多事,更不能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蕴,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将学生代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刻感受作者的心境,最终达到诗歌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在讲解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要求学生要掌握学习古典诗词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以及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对于小学生来说,直白地讲解这首近体诗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王维笔下优美的场景,也很难体会王维个人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可以先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关于王维的动画视频,介绍他的生平背景,着重体现他“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态度,被称为“诗佛”的王维只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立体感强而又意境高远的自然风光图。在介绍完诗人之后,再放出一些和诗句描述场景相似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幅美丽的画卷,首联中说到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降临,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清爽。教师可以联系同学的生活,问同学们“当天气下完一场秋雨之后,你们在秋天穿着薄薄的外套走在路上,是不是能感受到天气的凉爽,感受到空气的清新。作者在山林中,更能体会到雨后的凉爽。”接着一句一句利用多媒体进行赏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笔下的景象,要将明月、松、清泉、竹等等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学生没有真实见到过的景物就用多媒体来向他们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真实情景,融情于景,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小学语文诗词的讲解过程中,对于词和句子的赏析能够促进学生对于诗歌理解。一首古诗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串讲法”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传统的授课模式,老师对诗词一句一句地翻译,一句一句地赏析,学生机械化地记笔记听讲,这样的讲课效果只能让学生理解诗词的表层含义,而不能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不能掌握诗词的中心思想。这样日复一日地学习过程中,会完全打消学生对于诗词的喜爱,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诗词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多媒体具有声文并茂的特点,能够将视频、音频、图片以及动画等结合起来,转化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转化成直观的图像、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同时理解和体会诗人的感受。教师应该在讲课过程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3]。
比如,教师在讲解王翰的《凉州词》时,要具体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词直观看上去和当代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但这首词当时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教师要想对诗句进行具体的赏析,就要先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这种沉重题材的诗词,需要老师收集关于战乱带给人民的痛苦的实例,结合现代的战争,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诗词来说,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创作背景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小学语文老师在诗词讲解过程中,要了解诗人创作所处的时代,利用多媒体设备收集诗人所处时代信息,将两个时代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和环境来理解诗人的情感。[4]对于小学生来说,“世界”的不同是造成他们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注重兼顾古今,将古代和现代的距离拉近,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理解。
就像是老师在讲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篇诗歌时,要结合现在杭州西湖的美景,因为这首诗就是表述了作者在乘船巡游时的所见所景,展现了杭州西湖的美景。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捕捉湖上瞬息万变的自然景物,从云翻到雨泄,从风卷到天晴,无不描绘着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这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画面是小学生难以想象的。这就需要老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杭州西湖的风光美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现实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再者说,当讲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词时,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初次离开家乡,表达的是他思念亲人的深情。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很多游子一离开家乡便是奔波一生,但是在现代每逢过节,大家都会买票。通过各种途径回家和家人团聚。王维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千古名句道出了自己处在孤独寂寞的环境下,自己在节日来临之际,内心的思念和忧伤。教师们可以让同学们设想,当他们长大离开家之后,一年可能就在节日回家看望亲人,而作者到了佳节也不能回家,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孤独地过节。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让同学们有代入感了,做到了利用多媒体设备,联系现实帮助小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综上所述,在这个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多媒体设备已经深入课堂。多媒体技术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功能和趣味的表现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了语文课堂上枯燥乏味的氛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正确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诗词的讲解过程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引导学生正确明白诗词所表达的含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充分意识到多媒体技术正确应用的必要性,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提升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