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航倩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第四章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创设良好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使学前儿童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对儿童的教育方法将对儿童未来的教育和学习有直接影响。游戏精神是整个幼儿教育的魂,游戏化的教育教学模式遵循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幼儿。让游戏真正回归幼儿教育,真正回归儿童生活。
游戏精神是幼儿教育的成功法宝,因为幼儿教育的本质就是按照儿童的样子来培养儿童,并使儿童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独立个体。而儿童特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儿童的游戏性,儿童的游戏天性中蕴含着他们成长的自然规律。比如,不用人为安排,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自然就表现出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游戏水平。因此,只有重视幼儿教育中的游戏精神,才能突出幼儿教育的本质。对于游戏精神,教育界专家众说纷纭:杜运景认为,游戏精神实质上是指一种游戏性的精神态度,通过游戏表现这种态度。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主要是指通过强调游戏性精神态度的精华部分,实现启发和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也是游戏精神的基本概念。①王福兰认为,游戏精神就是游戏的本质,是游戏的内在核心。不管是哪种水平、形式或年龄阶段,只要是游戏活动表现出的特有属性和特质,都可以称之为游戏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儿童期,从游戏中萌发,会始终伴随儿童一生精神成长。具备了这种精神,儿童成长才能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儿童才能够按照自己的成长路径自我成长,才能很好地理解自我、发展自我,才能真正成为成长的主人。②宋梅认为,游戏精神是指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所体现的自由、自主、创造、和谐和自我更新的精神。③
由此可见,关于游戏精神的内涵在教育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或定义,各专家都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归纳认为:游戏精神来源于游戏的内涵特征,要理解什么是游戏精神,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游戏。杜威指出“游戏不等于是儿童的活动,更确切地说,它是儿童的精神态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标志。”由此可见,游戏不仅是具体的游戏活动,还是一种游戏精神。
综上,在本文中给予游戏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体性游戏;二是抽象的游戏概念,即游戏精神。所以,游戏的本质就是作为游戏者其自由意志的体现。故而,游戏精神就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能够自由选择、自由决定,自我挑战。
游戏精神简单来讲,其实就是一种童年的精神,即主体性精神。游戏的主体性精神直接表现为主动精神、独立精神以及创造精神。换句话说,即游戏精神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2.1 游戏精神具有主动性
游戏是一种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所需要的活动,是由幼儿内部动机控制的活动。游戏对于幼儿就是吃饭和喝水一样的基本生存需要。游戏中的幼儿主动地调节肌肉运动,变换动作和姿势,使处于一个舒适的环境,并不受限制地多次重复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不断满足自身对活动的需要。游戏中的幼儿面对新异的外界环境,主动地作用于该环境,通过变换自身来满足环境的需要。游戏中的幼儿可以自由平等地交往,感受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并且得到同伴的认同以及尊重,从而满足他们自身交往、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1.2.2 游戏精神具有独立性
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自由地表达意志,并通过游戏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在游戏中,幼儿以个人意志为中心,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精神。其实当幼儿第一次学会独立行走时,独立性便开始萌发了。幼儿对世界有着强烈的独立探索的欲望,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受限于父母,听从父母的指令和安排。而游戏是他们自己的活动,是独立于现实的。幼儿在游戏中独立地决定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等,独立地决策、实施并解决问题,独立地控制游戏环境中的一切。幼儿在独立地主宰着自己游戏世界的同时,感受着自己内在强大的力量,激发着内在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1.2.3 游戏精神具有创造性
游戏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为幼儿创造了许多的自由的空间。游戏可以让幼儿充分的发挥想象,进行创造。创造性包含着两方面:一是新颖独特。即能别具一格地做以前从未做过的事,玩以往没有玩过的形式,想以往没有想过的玩法。二是变通性。即遇到问题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另辟蹊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游戏精神的创造性具体体现在幼儿在游戏时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性地作用于游戏中的人和物。面对困难与失败,不气馁,不断尝试与探索,在失误中寻找答案,最后通过自己的创造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游戏中的主动、独立及创造精神是幼儿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力量,也是将来面对世界、适应社会所拥有的财富。理解游戏精神,保护游戏精神,渗透游戏精神,最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中,需要以游戏精神为基本的理念来引导,从而提升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目标的实现。为保证可持续地推进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践行游戏精神,生态学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把课程游戏化看作是整个教育生态背景中的一部分,将幼儿教育放在社会各种复杂的生态关系之中,构建由政府、园所、教师、家长相互联系平衡发展的共同体,协同建构形成课程游戏化实施的支持系统。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二章指出:“国家保障学前儿童享有游戏的权利。”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质量工程,课程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政府政策的出台与完善可以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让游戏真正地回归幼儿、真正进入幼儿园活动,从而促进全社会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转变。“课程游戏化”关注幼儿学习的特殊性,以儿童发展为核心,构建成就美好童年的文化生态。促进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观念转化。
坚定保护儿童的立场,落实《指南》精神,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满足幼儿在游戏中获取经验的需要,使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与实际操作来获得经验。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园所要更加关注环境与幼儿发展的价值,创造自然的、开放的、互动的环境,并准备丰富的材料,构建独特的课程资源,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鼓励并引导幼儿在接触自然和生活事物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同时还需要注重各领域、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教师综合运用多种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教师应逐步掌握幼儿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提高观察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落实到一日生活环节,科学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学习与游戏,关注生活卫生习惯、学习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持续提高教师的观察分析、环境创设、课程设计、评价反思能力和培养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深度学习的能力。不断壮大幼儿园师资队伍力量。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家长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他们发现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就会加深他们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和幼儿学习方式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将培养目标从只追求片面的知识积累变为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彻底改变“小学化”倾向。同时,教师需要花费精力与家长建立亲密的关系,与家长充分、及时的交流,保持密切的关系,潜移默化的向家长传递幼儿园课程理念,用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让家长信服。
近年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践行游戏精神,可以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幼儿教育任务。但由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我们还在路上,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应发挥政府、社会与家庭这三大主体的作用,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科学发展。立足于“游戏精神”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改革、突破惯有思维,对教育中的各种现象始终保持高度的专业敏感和警觉,不断优化游戏环境,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教更加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 杜运景.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② 王福兰.游戏精神的内涵及其表现[J].山西教育(幼教),2017(01):10-11.
③ 宋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游戏精神的回归 [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1):35-38.
④ 邱学青,高妙.传承与超越:从教学游戏化到课程游戏化[J].学前教育研究,2021(0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