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彬
(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在新时代这一伟大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让爱国主义旋律唱响了新时代,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不仅是一种本分,更是一份职责,是大家的心之所系,行之所归。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中国梦的接力奋斗者,理应将爱国主义牢记于心,在情感上厚植爱国情怀,在理想信念上砥砺强国之志,在具体行动中实践报国之行。高校固本守正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永恒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依然是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提升青年学子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爱国主义保持真实性和鲜活的根源在于坚持爱国、爱党以及爱社会主义三者的高度统一,这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是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这更是爱国主义的坚实根基。
(1)“0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征。当前,高校迎来了“00”后大学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深受当前时代国际国内环境的双重影响。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2020年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政治道路成熟稳健;中国话语全面复苏,中国声音更加响亮,中国主张、中国智慧更加彰显;不断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更加科学化、民主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从国际环境来看,当前这一网络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处于巨大的发展、变革与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引领了时代的潮流;但与此同时,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等挑战呈现层出不穷的态势。
(2)“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产力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样的全球化背景下,“00后”大学生形成了特有的群体特征。主要表现为:网络行为多样化、高度的网络依赖;价值观多元化但缺乏洞若光火的正确辨别能力;主体意识鲜明但是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包容、奉献精神薄弱;钟爱标新立异,具有好奇心和挑战精神,但是抗压抗挫能力差。
(3)“0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进入新时代,高校扎实开展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总体而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一、在爱国主义意识和爱国情感上存在淡化。由于多元思潮的影响,有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会渐趋淡化。二、在爱国志向上缺乏远大而坚定的理想信念。“00后”大学生成长于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时代,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部分大学生树立的理想信念停留在自我享受上,缺乏报国之志。三、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上存在误区。有些学生把“国际主义”同爱国主义相对立,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把爱国主义同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大多数大学生欣喜地看到我国飞速发展的丰硕成果,也能能够理性正视当前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理智对待一些别有用心势力的挑唆或诽谤,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现较为冲动。
(1)结合地区区情,落实顶层设计。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开展,更要结合学生成长、学习所在地区的区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要以党和国家相关文件为依据,结合区情、学情,加强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不断完善立德树人的育人体制机制,从整体上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并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
(2)突出主题主线,坚守价值导向。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深入开展党史教育、国史教育、改革开放史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革命道德,立场坚定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在全体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注重与时俱进,回应焦点困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因地制宜、更要与时俱进,应立足时代制高点,突出时代特征,同时还要贴近学生实际,创新话语表达。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热点事件、学生关注的当前焦点问题,充实教育内容,及时、准确、全面地予以回应,同时还要针对青年学生特点,借助网络平台,用流行话语或表情包等加强与学生的持久互动。
(1)爱国主义教育从抽象回归具体。要正式大学生的诉求与期待,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将爱国主义理论融入到现实社会中的红色资源的参观游览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可敬可亲的英雄模范事迹的学习中,消除刻板印象。同时,还应引导学生用具体成就具体事例总结、讲述我国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实现的历史性的飞跃,让学生在相互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油然而生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爱国主义教育从感性升华理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厚植爱国情感、契合道德要求、切合政治原则、符合法律规范等多层面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的爱国行为不是内心澎湃、情绪激昂时的一时之意,而是慎重思考的理性选择。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传承优良的道德传统,引导学生从自发的爱国情感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选择;同时要倡导政治原则和政治理念,在提倡理性爱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建设;还要强调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让学生明确自己对国家的法律责任及义务,自觉在法律框架内表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爱国之行。
(3)爱国主义教育从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要落回现实才能发挥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理论的光芒同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相结合、同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同国家大事相结合,同时要延伸至网络空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师生互动合作,有新意、接地气地接续式或同步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形成爱国信念、最终落脚于爱国行为。
(1)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规律。高校要积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改革创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高校思政工作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始终从点滴细微处入手,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真正落实、落细、落小;利用好校园文化这一重要载体,教师结合不同的活动采取互动式或启发式或交流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要通过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多种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课外各项活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增进爱国情感中自觉自愿付诸爱国行为。
(2)挖掘丰富而有个性的教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资源和场所,不同地区都有革命纪念地以及各类历史遗址和遗迹,也都有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与主题纪念馆,这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部门的重视,很多基地加大投入,采用了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陈列内容高度情景再现,不仅形象逼真而且生动感人,也便于开展体验式教学。也有一些示范基地在重要节日、重大历史节点或者纪念日期间举办多种专题展览和巡回展览。高校要与这些基地建立长久合作,发掘资源,创建稳定的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利用好虚拟和现实的教育媒介。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大部分大学生群体成为“网络原住民”,这打破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的课堂界限,借助网络的延伸,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处处在、时时有。因而还要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内容建设、引导正确舆论网络,充分利用好虚拟和现实的教育媒介,师生共同讲述爱国故事、积极传播正能量,让爱国主义思想飘荡着校园里,延伸在高校的网络空间。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委要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要合理部署、统筹规划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工作重点。高校、社会团体、宣传部门等要有效衔接,确保有条不紊地协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落地落实,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凝聚爱国共识。
(2)加强队伍建设机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施,亟需高素质人才的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因而要加强队伍的整体建设。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坚定政治立场,做学生的榜样;其次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便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能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要重视个社会团体以及高校辅导员、校团委、宣传部等部门队伍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凝聚队伍力量。
(3)整合社会支持机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全社会育人、全员育人的过程,需要加大社会的支持力度。教育部门、各社会团体要相互协调,结合各自工作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并积极探索大学生参与机制,让大学生在自我参与、自我体验中实现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