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我国社区基金会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

2022-01-01 21:34:23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吉蓉
区域治理 2021年22期
关键词:社区研究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吉蓉

一、引言

国外对于社区基金会的研究开始较早,社区基金会的概念也来自美国。自美国1914年建立克利夫兰社区基金会以后,国外相关学者对社区基金会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国内学者对于社区基金会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知,相关研究多数还是立足于国外先进国家在发展社区基金会中的经验总结。当前,学者对于社区基金会的研究主要涉及哪些方面,未来社区基金会研究的重点是什么,传统的文献综述方法已然不能回答此问题。因此利用Cite Space对社区基金会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通过真实数字解剖当前社区基金会研究热点和学术前沿,推进我国社区基金会研究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分析数据

鉴于《中国学术期刊》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本研究使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但由于CNKI收录的期刊种类众多差距较大,所以本文选择了中文核心和CSSCI作为来源期刊,以便更好地反应中国社区基金会领域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精确检索,以“社区基金会”为篇名,年限设置为2001-2020,初步获得355条文献数据,数据下载时间为2020年12月31日。经过人工复核,剔除会议综述、访谈记录、新闻报导无作者、书评等不合要求的文献,最终剩余300条有效数据,从CNKI数据库中导出文献,并以referwork进行文献转存,使用Cite Space进行分析,进行文章数量分布年份、作者、研究机构,利用软件共现功能绘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探究进行当前研究热点,最后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未来发展趋势。

(二)分析工具

Cite Space V是美国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款基于JVAV程序的引文网络可视化工具[1],他能通过对术语的运算,绘制时区图谱和关键词图谱,进行热点,未来趋势等研究。在Cite Space中其知识图谱中的节点越大,代表所研究主体出现的次数越多,或是在相关领域的作用和贡献越大。根据Cite Space使用要求,本文在进行“社区基金会”研究中对其进行参数设置。在本文中涉及的年限是2001年至今,因此设置时间为1年时区跨度为20年(2001-2020),采用TOP50阈值设置,其余保持不变。

三、分析结果

(一)载文量分析

文献分布时间通常来说就是指发文量,也就是在这个年限内的科研成果和知识量的进展情况。我国社区基金会研究可检索到最早的文献为2001年发表在《城市问题》上的《城市社区服务反思》,从2001年1篇不断发展到今天,总体趋势是不断上升的。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9年出现两次小高峰,分别为31篇和35篇。2014年,深圳市将社区基金会列入全市改革计划,作为改善社区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民政部的推动下,社区基金会受到社会的关注。2019年的发文小高峰,源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是首次从根本上明确了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依据普赖斯定律,发表论文数为N篇以上的作者认为是在该领域最为活跃的有深度研究的作者。据此分析,在社区基金会的研究领域中,王劲颖,徐家良,何立军,徐宇珊,孙春宁,方四青等学者在社区基金会领域的研究更为积极活跃。但是目前除了王劲颖,徐宇珊,朱志伟,徐家良,刘春帅,苏媛媛,石国亮,孙晨明等多位作者有合作关系外,总体来说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还是比较低的。

(三)领先研究机构和合作网络分析

运行Cite Space软件,时间选择“2001-2020”,时间节点设置为“1”,然后进行可视化操作。从社区基金会机构图谱中可以看到发表有关社区基金会研究成果的机构一共有150个关键词节点,其中89个合作关系网络连线,其余均为独立节点,合作节点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这两个机构属于一个大学的不同学院之间的合作。他们从不同专业视角出发,更进一步补充社区基金会的研究。合作网络之二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相同地域之间的兄弟院校合作是在研究中比较常见的合作网络关系。合作网络三则是上海市民政局与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在相互合作中为社区基金会的研究做出了贡献。这些院校在社区基金会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从地区视角来看,对于社区基金会的研究分布基本覆盖全国各地,其中研究机构最多的是华东和华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组织的活跃程度,造成了现在这种趋势。

(四)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一共有415个关键词节点和745条关键词连线。由于我们把“社区基金会”作为篇名进行的文献检索,所以在进行排名时不把关键词“社区基金会”放入。从关键词图谱中可以看到,除了社区基金会外,节点最大就是“社区治理”和“公益基金会”。从其共现率来看,社区治理是我国社区基金会研究的核心关键词,远远超过了其他词频。同时,“公益基金会”“社区社会组织”“基金会”“社会组织”“上海市”“公益慈善”“社区居民”等关键词的共现率也名列前茅,从这些词中显示的是近20年来,我国社区基金会领域较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近二十年间关于社区基金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区治理、公益基金会、社区社会组织、基金会、社会组织、公益慈善、上海市、社区居民、公益事业等。根据这些聚类我们可以把近20年社区基金会研究热点分为以下几个主题:

1.社区基金会概念辨析及运作模式

社区基金会作为一个新兴的舶来词,目前学界还未对其概念形成统一认知。王建军试图构建本土化基金会,并且将具备社区基金会雏形的草根组织称为“类社区基金会”[2]。章敏敏则从法律角度提出社区基金会是依据法律规定登记成立公益性、慈善性法人,其利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解决社区问题。其他学者则从社区基金会的自身特点中探究社区基金会的概念。崔开云认为社区基金会具有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关注目标的广泛性的特点,它是在资金的供给方的需求方之间建立桥梁,为双方提供合理协商的平台。学术界对于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但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基金会,社区基金本土化发展是未来的一大趋势,其需致力于社区发展,强调服务社区居民的社会价值。

国内对于社区基金会的研究大多借鉴英美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国内学者在对国外运作模式经验进行借鉴和总结时,结合国内现状进行了模式归纳。总体上是围绕制度经济学和组织生态学两种理论视角展开学术讨论。制度经济学视角更聚焦于社区基金会的捐赠行为本身,该类研究将捐赠行为看作是物质利益让渡的经济行为。组织生态学视角则直接注重慈善组织的制度化过程,探究由不同类型慈善基金会构成的慈善行业生态的分化。资产不再成为衡量社区基金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组织发展也不是社区基金会关切的单一话题,而是着力追求社区基金会如何真正融入社区治理,与社区内部多元主体展开平衡互动,探求社区基金会在内部治理与外部互动之间寻求某种平衡状态。

2.社区基金会的角色探讨与功能定位

社区基金会是传播公益慈善和创新社区治理的重要创新方式。因此对于社区基金会的角色探讨和功能定位也是众多学者探讨的重点。刘建文从社区自治视角切入,发现社区基金会的引进能够加强社区组织之间的合作,强化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和自治理念。田荣指出当前中国的社区基金会主要发挥着“准资源平台”或“有限资源平台”的角色,伴随着社区基金会筹资能力的提升,社区基金会能够成为社区中较有影响力的引领性社区组织[3]。徐宇珊参考美国地方联合劝募等其他社区公益支持型组织做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社会基金会的定位为本地化的社区公益的支持型组织,其价值和使命是构建本地化的社区公益支持体系[4]。饶锦兴等指出以本地资源、本地方案、本地利益相关者为根本特点的社区基金会嵌入社区治理,解决社区服务不足的困境[5]。总的来说,关于社区基金会角色与功能的讨论,随着当前迅速转型的社区发生了微观上的变化,这一变化要求社区基金会能够在社区动员、公民培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社区基金会在社区治理之中的参与研究

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基金会嵌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基金会对社区组织行政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基金会可以给政府、社区以及社区社会组织更多的合作契机。

作为一种新型的公益组织,社区基金会具备高度的服务性,可以将各种社会资源有效统筹,通过公益、慈善、互助以及自治等方式来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问题。一是借助社区基金会,可以实现资源转化,让社区在治理机制上实现创新,让当下社区自主发展的行政化和居民参与程度不佳等情况得以改善。二是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资产运营以及资本创建至关重要,而社区基金会之中的治理结果刚好可以达到有法可依的效果。三是在社区基金会中,主要对本地资源着重强调,让捐赠人对社区的实际需求做到全面关注,让社区基金会能够真正嵌入社区之中,甚至成为社区中发展社区慈善资源的平台,为注入社区慈善文化提供足够的动力。让想要在社区之中从事慈善事业的居民拥有一条路径选择。

社区基金会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何立军和杨永娇基于深圳的实践探索样本,从社区嵌入视角出发梳理了社区基金会社区嵌入的分析框架,即从环境嵌入、组织间嵌入和双边嵌入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不同类别的社区基金会的嵌入强弱[6]。李晓燕则基于治理理论探究党建和社区基金会嵌入社区治理之间的逻辑自洽和现实意义,为社区基金会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新的视角[7]。虽然学者对于社区基金会的嵌入模式和参与方式有着不同的见解,但他们都将社区基金会与社区治理相联系,可见在社区基金会本土化发展中,如何有效嵌入社区治理,避免“越嵌入越脱嵌”的状态,是学者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四、趋势与展望

(一)现状与趋势

1.国内关于社区基金会的研究现状

首先,我国社区基金会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社区基金会的学术共同体还未形成。纵观近20年研究文献,虽然文献发表量不断提升,新一代研究学者不断增多,但是学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基本都是基于本校之间的合作。跨学科跨校区跨地域的合作更能冲撞出知识的火花,合作网络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有关社区基金会研究的专业期刊很少,使很多学者为了在期刊上不浪费时间,直接放弃对于社区基金会的研究。其次,对于社区基金会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大背景大方向的影响。从2014年开始,我们看到的社区基金会研究文献,论述最多的就是“社区治理”“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离不开这些主题的研究。但是,依旧有很多社区基金会本土发展的问题需要被关注,学者们尤其是青年学者们需要打开视野,避免重复论证。

2.国内关于社区基金会的研究趋势

当前研究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成为主要研究主题,其原因也是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主要是我国的政治文化背景相结合,同时由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简政放权,国家单一中心福利供给模式迈向福利多元主义。社区治理更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尤其是社区基金会这一新生力量的嵌入式参与。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热点仍会被继续下去。通过国内有关社区基金会的梳理,可以说中国有关社区基金会的研究已经开始探索在中国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社区基金会的运作与西方不同的路径和特点。但是基于社区基金会本土化的实践研究方面较少,还不够全面和深入,特别是缺少从微观组织层面来分析社区基金会嵌入社区治理的实践困境。

(二)结论与展望

2001—2020年近20年间,社区基金会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呈现高速发展趋势,更多年轻积极的学者参与进来,研究主题不断丰富。尽管有学者断言社区基金会是“一个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切入点”“将成为21世纪初中国基金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然而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待提高,研究视角也呈现单一化状态。学者之间的学术团体尚未形成,研究只限于理论层面深入度不够,且研究主题受国家大方向和政策影响较多。总的来说社区基金会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领域还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增强学科、学校、地域之间的合作,改进研究方法,扩大研究视野,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社区基金会发展现状的方案,更好的推进社区基金会研究发展。

相关链接

社区基金是指政府机构向贫困村村民组无偿提供一笔资金,加上社区农民自筹部分,由村民组通过管理小组按照一定规范在本社区内有偿周转使用,帮助各家各户发展经济,增收脱贫。社区基金是农村到户扶贫的有效手段,在一些方面比传统的小额信贷模式有更多的优越性。一般来说,如果扶贫活动没有对贫困农户的特别倾斜,会形成部分贫困人口因缺乏资金而被排斥的现象。这突出地表现在那些需要先期资金投入的扶贫项目。目前我国农村扶贫小额信贷主要是通过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来负责运作实施的借贷行为,金融机构的商业运作要求特别是对资金的安全性考虑与小额信贷的扶贫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微利低息更压制了金融机构的参与兴趣,也难以维持小额信贷正常运作所需的成本支出。因此,小额信贷在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明显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诸如不能很好地兼顾到贫困农户的实际需求,甚至会出现扶贫资金向非贫困人口转移的现象。

猜你喜欢
社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3D打印社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