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以湖北文理学院“周末义教”志愿服务为例

2022-01-01 20:15湖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詹莉
区域治理 2021年30期
关键词:监护情绪心理健康

湖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詹莉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完成,我国已经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但也值得注意的是相对贫困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城乡之间的结构性差异。而“留守儿童”可谓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明显“胎记”,在对诸多“留守现象”问题审思中,心理健康当属最重要的一环。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留守现象也不只是存在落后的乡村,即便在许多发达城市也存在“城市隐性留守儿童”。本文以湖北文理学院“周末义教”志愿服务队所服务十年的七方镇留守儿童为例,结合调研情况,以心理健康为切入点,探讨其表征的现象和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性意见。

一、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现状分析

七方镇是所在县市典型的劳务输出大镇,以外出务工为主要家庭收入来源。留守儿童基本上由祖辈监护,就其现状分析来说有以下突出几点:一是祖辈监护人大多数年纪较大或自身体状况差,监护精力跟不上。作为乡村居民,这些祖辈监护人,除了要照顾孙辈,身体允许范围内绝大多数还得囿于农事,尤其在农忙之时,更难以顾及,孩子们往往得跟随祖辈到田间地头方能予以看护,其监护精力也可见一斑;二是监护职责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思考问题,重物质轻教养。在老一辈人观念看来,抚养就是吃饱穿暖,他们更关注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甚至在物质上予以厚养,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人因受文化层次的局限,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未能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未能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家庭教育、文化素养及情感交流等方面,仅为监护人所认知并理解的,与普遍的、一般意义上的有相当的差距。同时他们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变化认知感受迟缓、分辨能力不足,因而在监护过程中对外界信息无甄别接受或全面拒绝,监护不当等情况,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几乎不能够基于更多的关照。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原因

(一)社会认知消极,对抗等负面情绪较重

由于祖孙之间天然的代际隔阂及其所处环境的局限,村镇留守儿童在童年阶段长期处于亲情缺失和情感交流不畅,社会情感产生的基础将不完整,其社会功能的建立和形成也缓慢且不健全,对社会认知因其能力不足而产生偏差,不能对事物进行正面理解,尤其是对负面情况的泛化,危害较大。其外在表现主要是,其社会认知的负面感受更易引起记忆、明显更深刻,其次规则意识差或理解规则而不遵守,对执行规则的人表现出对抗情绪或忽视。

(二)暴躁易怒,情绪控制能力较差

随着父母外出务工对家庭经济的改善,监护祖辈在物质满足方面的限制和约束越来越少,有的家庭甚至以物质补偿的形式弥补情感缺失,进而在物质方面纵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逐渐出现了对满足感的即时要求,对延迟满足出现较为极端的反映,对优越感争取意识过强,对于不能得到或达到的目的失去耐心。尤其在对待长辈和老师的教育时,也容易表现出较大的情绪波动,甚至出现较为极端的情绪,缺乏稳定的情绪,也就说,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

(三)敏感自卑,交流沟通能力较差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提及父母,表现出回避或情绪低落。如在调研中就发现,一对父亲常年在外的姐弟,母亲也即将外出务工之际,还在学前班的弟弟独自一人趴着墙角反复书写自己的名字整整两页纸……这种极端的现象让人不禁难受,父母常年在外,且联系较少,情感交流不足;祖辈看管式监护对情感情绪的关注较少。留守儿童较普通儿童更敏感自卑,对他人的态度和评价敏感,自卑退避的行为较常见,同时因友好环境下的沟通交流少,以口头表达为主的社会功能较差,使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相去甚远。

(四)受消极网络文化影响严重,基本价值观扭曲

留守儿童父母多采取物质补偿式情感输出,且以为留守儿童购置手机的情况较为多见,留守儿童持有手机后减少了外出,监护的祖辈因此减少了外出接送,同时减少了在外的安全隐忧,因此留守儿童手机持有率近80%。手机功能使用情况是,以手机游戏、抖音、查看信息、通话为主。为方便联系,手机已逐渐成为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而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现象较为严重。虽然在我们的辅导中心留守儿童都能认真学习听课,但是据留守儿童家庭反映,家庭作业完成后留守儿童在家玩手机游戏的情况较多。乡村社区环境主流文化设施欠缺,其氛围未起到主导作用。线上社交媒体、网游、手游界面泛滥,防不胜防,留守儿童原本的教育缺陷未能填补,而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教育防线更趋失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构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是非曲直在从众跟风的环境下被搁置,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许多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感与问题。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对接社会志愿服务,建档立卡实现精准关爱

具有志愿服务功能的社会组织,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亲情陪伴(谈话、互动游戏)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缓解较为严重的情绪问题,并指导留守儿童自主建立稳定情绪的方式方法。以周末义教志愿服务为例,通过支教人员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与每位留守儿童沟通,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以及性格特点,得到一手材料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健全的信息档案,其中包括学业、爱好特长、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同时每一届支教队员也在及时更新中获得动态的信息档案,有助于针对不同的情况更加精准的帮扶。此外,志愿服务组织还可以开阔视野为目的,开展各类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户外、游学以及线上看祖国看世界等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科技课堂、城市行等,身临城市的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以及相关的大学校园等场所,进行沉浸式体验教育。此类活动让留守儿童跳离现有的生活圈子,接触外界新鲜的、先进的、现代的事物,给留守儿童畅想未来和发展的希冀和梦想。

(二)发挥校园阵地作用,重视村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同学的真挚友情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尤其要值得重视村镇儿童在心理健康上的教育。在硬件上,开设心理健康课堂,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教授情绪疏导方法,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建设谈心谈话室,对表现异常的学生开展约谈。软环境上,学校应营造严格而友好的校园氛围。严格约束留守儿童行为的同时,建立友好关爱的师生关系。同时,学校应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活动,给教师愉快和富有成效的学习进步的机会。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留守儿童有被责骂的经历。部分教师对严格严厉与吼叫辱骂的把握不清晰,而经常性地带给留守儿童负面情绪。另外,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上课时注意在授课内容之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例如,语文课包含有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适应力、锻炼意志力。其次,留守儿童因年龄小,自我意识在形成中,对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的察觉能力不足,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举动较少,因而需要教师细心观察、主动关心帮助。

(三)加大政府制度保障力度,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兜底

留守儿童现象归根到底是社会发展的问题,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回应和探索相关的制度,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现兜底性的保障。一是要破除城乡对立的二元机制,为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打开方便之门。当前,教育资源是社会普遍关切的一个重点问题,“入学难”“择校难”成为许多父母心头最为操心的事情。让留守儿童能够归回父母身边,得到最亲近的关爱和情感交流,无疑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根本性措施。这就需要政府积极探索有利于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异地入学的相关机制,为每个学生实现均等的教育资源、享受均等的发展权益兜底。二是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本地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辟创业、就业多种渠道,为外出父母返乡创造条件,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群体。毫无疑问,能让留守儿童进城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就是让父母能够回归故土,回归家庭,这在全面乡村振兴的蓝图下是最值得期待的。三是从教育均等发展角度,通过政策保障让更多优秀教育资源向布局农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教育作为孩子发展之路上最为关键的引路人,优秀的教师资源是解决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也是相对贫困地区最为紧缺的资源,这就需要政府在师资配给、乡村教师薪酬以及相关配套的福利性保障上加大政策支持。通过相关的师资委培,统筹一线教师的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增设相应的项目基金,引导更多优秀教师扎根基层,建功立业。

总的来说,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儿童真心关爱,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同时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政教配合,对留守儿童给予亲情关照,重点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教育、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猜你喜欢
监护情绪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