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省打造国际一流信用环境的思考与建议

2022-01-01 20:15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姜呈凯
区域治理 2021年30期
关键词:营商浙江省信用

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 姜呈凯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在浙江省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建设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对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至关重要。相比于其他省份,浙江省在信用体系的开拓方面较为领先,早在2002年浙江省党代会上就将“信用浙江”建设作为明确的工作目标进行了部署。基于此,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地建设和完善信用体系,使得“信用浙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浙商形成了规则意识、诚信品牌。“十三五”时期,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信用“531X”工程,推动信用建设体系化、规范化、数字化,持续夯实公共信用基础设施,推进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共享,完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倡导信用创新应用的开发与落地,这一系列措施促使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良性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而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促进了“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完善。“十四五”时期,浙江省应当在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坚持依法依规、问题导向、综合集成、社会共建原则,有效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使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保持领先地位,建设国际领先的信用环境,确保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高质量建设。

二、浙江省打造国际一流信用环境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重要发源地和聚集地,浙江省一直秉承开放创新的发展思路,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十分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累形成了良好的信用文化。从长远规划来看,浙江省应继续坚持提升软实力战略,在营商环境上注重打造国际标准、现代标准和法治标准,有效强化政府服务能力和公信力,通过维护良好的信用市场秩序来减少社会运行成本,从而推进全省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发展。由此可见,浙江省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际领先信用环境的建设。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形成完备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保障市场主体的良好运营与创新创造,支撑全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可持续健康发展。优化信用环境的本质是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通过一系列信用手段和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的措施、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更为透明的制度安排,以此来提升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和商业贸易活动的安全、便利以及自由度,从整体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帕累托改进”。

(二)社会信用体系是成熟市场经济的必备条件

信用是指其拥有者在社会关系、经济交易等活动中以自己的意愿、能力、行为获得他人信任而实现的价值。信用是市场经济存在和运行的基石。在欧美国家,信用是保障经济活动安全进行的基石。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信用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市场经济的交换关系错综复杂,其能否正常有序运行,取决于参与者是否能够诚信履约,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信用链,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浙江省拥有良好的信用文化,不论是早期的“真不二价”,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焚烧假货,亦或是近年来奉行的“永不行贿、诚信经商”的市场风气,无不体现浙江商业文明中的信用文化。

(三)良好信用环境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就无从谈起。除了设备、资金、人员等硬性条件,市场软环境同样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因素,在很多情况下,优良的信用软环境比硬环境更能获得投资者的信赖,从而在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市场发展软环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不仅包括参与主体的守信程度,也包括当地政府部门对于营商环境的营造,比如政策扶持,工作效率,政务诚信等因素。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信用软环境,不但可以支持硬性条件的作用发挥,也能提升地区发展的独特优势,从而提高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四)优化信用环境是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在世界范围内信用软环境的建设都被各个经济主体所重视。信用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的成熟和完善,营商环境和信用环境等“软环境”成为未来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例如,在北美、欧洲和日本,良好的信用环境就助推了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东南亚和非洲国家也日益重视营商环境和信用环境,一些国家甚至将提升世界银行营商指数排名确定为国家战略。在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重构背景下,信用环境和营商环境建设成为一个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关于浙江省打造国际一流信用环境的政策建议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市场、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和推进。本文结合浙江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实际和发展目标,提出浙江省打造国际一流信用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信用监管创新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35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实现“事前管标准、事中管检查、事后管处罚、信用管终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放管服”改革,将营商环境的优化作为工作重点。在监管思路上除了强调事中和事后的重要性,还要积极开展事前信用管理,包括市场主体的信息公示、信息承诺、信息报告查询等。在事中监管上,应积极采用信用信息注册、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等手段。在事后监管上,应加大严重失信主体认定、监督整改、失信惩戒、信用修复和意义申请等体系的建立。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方面,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告知承诺制,使企业群众的办事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享受“放管服”改革的政策效应。

(二)深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进一步推动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互联网+监管”平台的互联互通,接入更多行业信用平台,不断提升系统集成水平,打造“信用大脑”。对信用信息开展多维分析挖掘,提升信用感知、分析和预判能力。强化“互联网+监管”平台信用监管的统计分析研判预警功能,推动信用监管体系升级迭代。在行业信用评价、企业信用风险预警等分级分类信监管过程中,通过问题发现率变化和实地检查情况,适时地调整优化信用评价模型,使评价流程和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在信用监管上坚持“双随机”,确保监管机制的有效运行。在现有应用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覆盖面。

(三)深入开展“信易贷”工作

广泛汇总整合企业信用信息,比如登记、纳税、社保、知识产权等信息,提升浙江省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行水平。健全不同区域和层级之间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将覆盖面更广、维度更丰富、时效性更强的信用信息向金融机构进行共享。构建“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中小企业融资生态圈,优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间的信息对接机制,汇聚各类“信易贷”产品和服务,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线上高效对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协调指导商业银行推进信用贷款产品的开发,帮助中小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纯信用贷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成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缓释基金,推进从省级单位到县级单位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使政府成为信用经济的“放大器”。

(四)培育国际一流信用服务机构

从浙江省2020年年底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省内拥有460家不同层次的信用服务机构,信用服务行业人员5万余人,创造超百亿元的信用服务收入。展望未来,浙江省应继续加强信用服务机构的培育力度,结合省内资源和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引导本土信用服务机构在实现经营和管理高水平运行的前提下,学习国际先进服务理念,用创新思维在全球范围内推进业务拓展和资源利用,加强全球化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能力,使得自身各项指标接近或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此外,信用服务机构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窗口,参与国际信用评级,提高自身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

(五)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形成闭环式、全链条的实施方式,包含基础的信用承诺和履行承诺,信用信息的监测与评价。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是互联网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这类技术在行业信用信息建设上必将大有所为。开展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的采集与共享,这是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的前提。只有做到建立市场参与者各项信息的有效节点网络,实现由点到面,精准定位,信息传导和共享,才能构建包含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内上下游和行业外相关数据的信用信息系统,从而高效实现对行业信用风险的发现、预警和处置。

(六)强化信用产品和服务应用

面向企业服务的政府相关部门应以“重服务、重创新”为理念开展机制改革,以企业需求和市场应用为改革方向,创新信用服务应用场景,在办理流程、申请材料等方面优先为守信企业提供便利,使守信企业的自身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此外,政府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信用产品向惠民便企方向转变。注重信用服务和产品在购物、交通、医疗等方面的试点和培育。在社会宣传上要积极引导群众养成信用生活的习惯。通过推广信用租赁、信用出行、信用审批等方式来加强信用社会在基层的普及度和认可度,从而提升守信企业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营商浙江省信用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营商环境软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