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杨皓
新时代,生态保护早已成为我国全面发展的重点领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意识上进行转变,依靠人类最为有利的教育利器,树立环保理念。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之路首先必须树立文明意识。当前我国需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对象是整体公民,而大学生群体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未来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大学生将担负起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事业重任,因此大学生群体有无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的高低都关系到后续事业的长远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事业的起步较晚,对于生态文明的思想意识教育方面较为薄弱,现阶段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提高环保素养,为我国后续的生态文明事业发展打下基础。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资源稀缺、生态红线逐渐逼近等难题,2012年以来,已经出台了多项举措进行改善,习近平同志多次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并秉持着保护环境和保护生命一样重要的理念,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除了丰厚的物质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克服生态危机,努力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只有国民都自觉拥有环保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具备环保素养,我们国家才能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增进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我国的“五位一体”全面建设打下人才基础。
高等学校主要为国家和社会运送高素质人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与时代同行,激发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开设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的生态文明教育专项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一方面帮助大学生群体在学业和实践方面双向成长,帮助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国家高质量的发展必然要求人与自然达到动态的平衡,即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共赢。大学生只有具备完善的生态保护知识和树立正确的文明理念,才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构建自身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大高校应当贯彻落实习主席的生态文明发展理论,将理念融入课程,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整体素养,培育并提高环保意识,帮助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达到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的零和博弈,理论不再仅存于书本上而是通过实践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必须要依托于当前高校的课程教育体系,首先要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意识水平做出评价和判断,根据现实教育状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相应的课程,使大学生成为助推美丽中国建设的可靠后备军。
(1)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方式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许多院校也力图使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学习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现阶段,高校需要更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当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未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针对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课程量少且形式单一,知识较为零碎松散,且多为纯粹理论知识,生态文明实践较少。传统生态理论课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多数学生认为理论课课程内容吸引力不足,无法落实到日常行为。因此,高校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很多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在实践中践行。
(2)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生态保护的强调,提高了广大学生群体的生态环保意识,在各方的努力下,一些文明环保常识开始为广大学生群体所接纳。但很多学生仍对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全面的认知,无法将其转化为深层次的生态文明意识,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等不文明行为,无法将生态文明意识外化为具体的实践中来,大学生群体的环保意识和素养仍有待提高。
(3)生态文明教育要引入新的方式来提高教育质量。目前,生态文明教育成果的体现则更依赖于学生的个体主观因素,而我国当前阶段的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发挥该有的影响。大部分院校的主要途径是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但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无法仅通过课堂上的生态文明知识学习与其精神和情感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觉得内容枯燥无法吸收。各大高校应当探索更多具有趣味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要进行多样化、差异化的知识传输体系,让学生真切感受,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将学到的知识常态化,进而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我国而言,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高校是培育高素质精英的重要基地,而大学生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必须在大学阶段培养和树立其生态文明意识和理念,为后续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有机结合以达到动态的和谐。大学生涯中,思想政治课程是每个高校学生都必须仔细认真学习和领悟的宝贵课程,也是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必须将生态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结合起来,向学生传输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在课堂上对生态环保所蕴含的理论和社会责任进行充分的再现和灌输,在进行充分的理论知识传递的同时,也要寓教于乐,通过实践和案例对生态文明保护的重要性进行说明,使学生明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在我国发展中的关键地位。高校教师应充分做好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分析,与时俱进,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学生为主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不同课程的课程特性与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合,合理设置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升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自信和道德法律自信。
(2)构建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拓展和丰富教育模式。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除了课堂上理论性的讲解,更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坚持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为主体的同时,高校还要开设生态文明相关的必修课程且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将生态文明知识进行全面的传递和灌输。再者,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开设生态文明人文科学素质选修课能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对于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理念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科学体系复杂,涉及多种学科,例如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高校可以将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等相关知识逐步渗透到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课程中,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生态文明选修课,并进行趣味性宣传,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并将我国已取得的生态文明成就纳入课程学习范围,进一步提升生态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最后,各高校也应从自身做起,在校园内开展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并积极宣传。良好的绿色校园环境是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无形载体。学校也应从校园内部开始杜绝浪费现象发生。并通过组织,举办与此相关的主题节目,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是空洞的口号,它与我们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息息相关,使学生无形中受到生态文明意识的感化和熏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情感,使其外化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
(3)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提升教育效果。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理论知识的传输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只有在理论能够促进实践发展的时候才真正实现了我们受教育的最终目的,即服务社会。高校也应当端正态度,在知识传递的同时,通过实践参与让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校园内容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将来的生态文明事业打下人才储备基础,在提高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水平。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各种生态文明活动,如在校内开展优化学校环境、保护校内动植物等活动,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向社会民众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鼓励广大学生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大学生把保护环境、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价值追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伟大复兴事业的接班人,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势在必行。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承担起教育义务和职责,将理论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树立生态危机忧患意识,推动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