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有效途径研究

2022-01-01 20:15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杨浩王荣泉于艳萍
区域治理 2021年30期
关键词:弘扬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杨浩,王荣泉,于艳萍

2020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只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才能形成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才能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献身科学的激情,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氛围。因此,探索研究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有效途径十分重要和紧迫。

“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也是老一辈科研人员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强大的科技实力支撑。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大力发扬“科学家精神”,争做科技创新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破解一批“卡脖子”问题。在当下,一些新媒体平台上满屏充斥着明星和网红,还有很多账号假借科普的名头大量传播低质、劣质的短视频和不实信息。这些资讯不仅误导了民众,有些也会给科技工作者的身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亟需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积极引导社会大众及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接力“科学家精神”火炬。

一、网络新媒体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移动数据终端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APP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网络新平台的出现宣示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普通大众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群体,容易受新媒体繁杂内容的影响,大众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如求新心理增强、娱乐心理增强等。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媒体逐渐被新兴的网络新媒体取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新闻出版社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81.1%,近八成国民通过手机上网。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1%;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网上聊天/交友、看视频、网上购物、听歌和看电影等是国民上网的主要活动。只有20.5%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1]。

在目前的网络新媒体时代,一些自媒体占领大量网络资源,人们将更多的关注集中在娱乐性更强、能够高度博眼球的信息资讯上。与网络流行的媒体内容相比,“科学家精神”的相关报道内容相对单一、枯燥,吸引力度不够强,大众很难主动去接受。因此,如何提高大众群体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内容的网络点击率和关注度,这是弘扬“科学家精神”面临的主要挑战。

基于上述形势,我们应该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主要途径由传统的线下逐渐拓展到线上,一方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原有的纸质文本转换为数字视觉文本;另一方面加大数字视觉文本等方面的投入,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合理有效地进行传播。

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现状及建议

为了解目前“科学家精神”传播的现状,研究人员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开展了线上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对象覆盖多个年龄段,青年群体占大多数。主要受访对象为某研究所的职工、学生及其亲朋好友,历时7天时间,共收到有效问卷146份。在参与调查的外部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了53.25%,因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对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往往会比较关注,他们的看法会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比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持。

本次问卷调查较为清晰地反映了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人士对于弘扬“科学家精神”有效途径相关问题的看法。

针对“科学家精神”内容及时长方面,根据问卷涉及的“科学家精神”内容及时长方面的调查反馈。受访者对于科学家的杰出成就、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行有更大的了解倾向。“科学家精神”推广的内容应该以科学家们的珍贵历史资料为基础,同时发现、挖掘、宣传科技工作者典型,精心策划,多角度的呈现我国科学家的学术成就、成长历程、高尚品行和感人事迹。另外,对“科学家精神”视频时长的偏好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3-10分钟的视频能够更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后续的推广的视频建议将视频时长控制在3-10分钟,既可以有效利用大家的碎片时间,又能避免因时间过长而丧失兴趣。

针对弘扬“科学家精神”途径的偏好方面,问卷调查发现时间因素对选择传播途径存在一定影响。当时间充足时,受访者对各种传播途径的认可程度相近,其中电视、网站文章、图书和网络长视频的接受程度较高。而当受访者的时间较为碎片化时,网站文章以及抖音、微博等碎片化时间应用的优势变得更加明显。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强化以下几点: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弘扬和传播的途径与形式;营造氛围环境,拓展弘扬范围和内容;更新网络技能,丰富“科学家精神”内容。

三、弘扬“科学家精神”有效途径案例分析

以某研究所相关活动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某研究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向来重视科普和宣传工作。建所57年以来,无论是像“三驾马车”(汪德昭、马大猷、应崇福)这样的院士大家,还是普通研究人员,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标新立异 一丝不苟 奋力拼搏 亲自动手”的所训,攻坚克难,取得了大量创新性重大成果,引领了学科发展方向。

汪德昭、马大猷、应崇福三位老先生,都曾留学欧美,在国家急需、民族危难之时毅然回国,开辟和发展中国的声学研究事业。为了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他们的故事和精神,研究人员收集整理了三位老先生的报道、视频,重新编辑、剪辑,进行线上推广,在某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推送包含视频、图文的纪念文章,在某研究所抖音账号发布短视频。

某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推送《德高昭然责任在肩--纪念中国水声事业的奠基人汪德昭先生》《上德若谷 声超穹宇--纪念应崇福院士》和《一生创新的科学家——马大猷院士》,发布一个月,图文阅读总量为7030次,点赞总量为141次,总分享次数为339次,分享产生的总阅读数3359次。同时,研究人员将三位老先生的纪念视频分别依据内容分段剪辑成小视频,在某研究所抖音账号发布。发布一个月,三位老先生的视频浏览总量为2272次,点赞总量为82次。

目前,上述内容仍可随时在某研究所的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查看,仍可评论、收藏和转发。通过线上传播“科学家精神”内容,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不限场次、不限人数,读者可以来自全球各地,但缺点是无法获得真实的在场体验,过于虚拟化。

线下活动则可提供真实的现场体验。研究人员通过组织北极声学线下科普讲座、“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科普展活动,并对收集的全部活动效果评估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开展观众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线下活动,科学家的形象、神态、动作实时可见,观众提问可获得实时回复,互动性非常强,观众留下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尽管线下活动成本较高,参与人数有限,但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场景定位到精准的人群,实现高质量的分众传播。

四、结论与展望

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国民阅读方式的转变,数字化阅读成为潮流。网络新媒体时代,线上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途径包括网站、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多媒体手段给受众提供了丰富的感官体验,内容长期存留,浏览不受时空限制,但是虚拟体验始终无法代替真实的现场体验;线下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途径以科普讲座、科普展览为主,科学家现身讲课、互动,能带给特定受众更强的现场体验感,缺点是成本较高、抵达受众人数有限。因此,传播者在制定传播方案时,应根据受众不同、每种传播途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策划传播内容,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来弘扬“科学家精神”。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考虑统筹各类传播途径的优劣势,构建“抖音平台接触吸引—>微信平台初步了解—>传统媒体深度了解—>线下活动真实现场体验”的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链条,增加内容和渠道的投入,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弘扬“科学家精神”。

猜你喜欢
弘扬科学家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假如我是科学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与科学家面对面
弘扬先进文化 传承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