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2022-01-01 01:4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社工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徐 斌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社工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培育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大众对社会工作服务的接受和认同有一定的提升;另一方面,具有完整的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性发展有着强大的助推动力。

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原则转化为服务工作中的行动能力,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业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实践教学真正能够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实践行动能力。

1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现状

据了解,国外的社会工作教学中实践课程的课时长达800小时且将其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的必修课。而在我国由教育部编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做了要求即:14-16周,也就是我国的社工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要实习大约600小时。此规定虽与国际800小时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但同国内其他实务专业相比,社工的实践时间还是较长的。

通过文献整理及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在教学方面为了注重“实务”,于是将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教学重点。其中在课堂教学实践模式方面,除了通过向学生展示实际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进行实践教学,还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同学们体验社会工作者。以上两种教学模式既具备一定的操作性,也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并已在全国的高校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而在课外实践教学当中,社工专业的教学模式更倾向于利用相关专业的知识技巧去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训能力,例如采用小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通过自我爱好积极投入实训的热情;社会调查实践模式则注重了提高学生的相关研究水平能力以及培养其创新力;最后的实习教学模式即通过寒暑假以及毕业期的实习提升学生社会工作相关的实务性及具体操作性。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不可谓不重视,但是由于实习机构、实习督导、实习基地等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在实习次数安排、实习时间要求以及实习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在实践时间要求上差异较大,没有一个明确的实践教学模式。

2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困境

社会工作的实务性对其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积累实务经验,提高实操能力。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在我国面临许多困境,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目标: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理念

大多数高校虽然要求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目标也不明确。具体表现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比例总体偏低,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实践课程的时间在总课程的时间占比相对较少且以理论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脱离实际,缺乏创新,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有效参与性,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当前,许多高校仍然把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般学科并按照一般学科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即主要开展理论教学,并不重视实践教学,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工作专业特征。教师也会因为课堂理论教学容易展开、实践教学费力费时等原因而不愿意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即使开展实践教学,也缺乏科学的教学目标,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如此种种都有悖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实践教学目标。

2.2 教师素质:实践教学的专业性不强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不完整且专业督导数量太少。尤其教师阵容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教师很多非社工专业出身,更多来自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如此造成了我国的教师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较弱,而专业督导的缺失则更使实践教学出现巨大漏洞。

另外,由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发展相对较慢,数量较少,这种情况导致了学校很难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践,而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而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考核及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影响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关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3 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效果流于形式

近年来很多高校社工专业陆续引进了一些发达国家海归人员,并带来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某些问题:

第一,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是泊来品,与传统的民政工作形成了所谓“嵌入式”发展,这就造成社工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具体的校外社工机构实践中容易打“折扣”,从而使学生对课堂实践教学的效果质疑;第二,部分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中的有效参与不足,课堂中出现的“沉默的大多数”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降低了课堂实践教学效率,使实践教学效果流于形式;第三,国外的某些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小班教学,这与我国大多数高校社工专业情况不符,全盘照搬会增加实践教学的不确定性,导致课堂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3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原则转化为服务工作中的行动能力,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业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实践教学真正能够融入专业教学,构建具有社工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

3.1 树立实践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

社会工作作为行动取向的专业,实务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工人才,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知识)外,最主要的是要具备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而要获得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需要通过实践获得,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工人才,必须依靠实践教学,专业知识是基础,提供了成为社工人才的可能,而实践教学是关键,实践教学让成为社工人才的可能变为现实,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都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实践教学。

具体而言,首先是学校要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安排、教师安排及相关激励机制、考核指标等;其次是教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教学,也要包括实践教学,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比例及课程考核标准;最后则是要求学生不仅要参加课堂实践教学,还要到社工机构及相关实习基地具体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力。

3.2 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实践教学质量

为强化实践教学质量,必须通过相关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结合指导老师的专业以及实习督导的实务领域帮助学生确定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实习地点。

另外,还要结合具体社情,多方合作,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目前,由政府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已成为共识和未来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方向。高校应积极利用相关公共资源结合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组织等合作,建立良好的资源互补关系,依托机构联系实际开展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在服务社区居民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案主资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积累经验的同时为以后的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更好地从理论向实践转化。而实践基地的案主资源又为教师的课堂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和教学资源,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实践课程设计,贴近社会现实,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的互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质量,让学生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社工。

3.3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结合实践教学要求和国外教学模式,需要找到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问题—讨论—反思”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当前国内高校社工课堂实践教学现状。首先,在授课中,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或以个人为单位,针对社工的具体实务工作进行前期的资料整理,了解其基本的工作内容与政策,提出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其次,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学术文献研读,形成研究思路;最后,小组推选出发言人或个人陈述研究发现,并进行课堂互动,推动问题的深入思考,或进而解决问题,或由此引申出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课程考核标准,重点侧重于对工作实务的政策效果分析。

这样的课堂实践教学设计,可以避免单纯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部分学生“不作为”等搭便车行为。这部分学生在通常的小组讨论中很少愿意主动发言,即便被提问,其回答也是“糊弄了事”,未能体现其在小组中的作用,由于其不能给予有效发言,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将小组讨论和个人研讨发言相结合,强化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中的参与性,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社工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青春社工
社工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