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民族与宗教研究所 郑铤
组合这个概念较常见于组合数学,而组合数学又称离散数学,它是用于处理离散对象的工具,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在进行职业规划、组织管理、产品分析时常常要借用组合数学这种基础的研究方法。
使用组合框架讨论它与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关系,仅仅只是了解基本释义恐怕是不够的,还应在具体实践中来讨论它的应用,运用组合的核心是分析清楚问题中哪些是主体、哪些是影响元素,这些元素即研究的离散对象。一般认为,管理对象是主体,管理方法是影响元素。因此,具体到乡村振兴来看,可以认为少数民族乡村是主体,对乡村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即元素。
在现实生活中,组合是一种通常用来研究处理元素和主体之间联系的数学方法,或者可以这样通俗地理解,将影响乡村发展的因素经过人为加工后形成的各项决策、举措以及经验、成就,经过科学加工后应用到乡村振兴的管理中心,来考虑这些因素与乡村实情的契合度,以求达成解决目前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在组合的视野下,乡村振兴变得更加框架化,影响发展的因素和少数民族乡村形成了共生关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简称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同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出炉,这是继一号文件之后,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份重要文件。《规划》确立了乡村发展总目标: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提出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5大项22小项战略指标,并作出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的远景谋划,最终达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
2018年3月,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在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新(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特(体现福建特色)、实(围绕高质量发展求实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等7大原则,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精准脱贫等六大任务,涵盖面广、内容丰富、政策举措多而实,是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部署[2]。
青水畲族乡是福建省十九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位于闽西偏东,距永安市区45公里,离泉三高速公路桃源互通口13公里,处于群山环抱中,平均海拔730米。现辖21个行政村,区域面积260.7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行政村9个,畲族人口6700多人,约占总人口的35%。
兴产业、稳增长的“产业青水”。拥有耕地面积2.35万亩,林地面积2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3%,林木蓄积量102万立方米,已探明有石墨、硅灰石、煤炭、铁砂、石英石等10多种矿产,已开发水电站17个。形成了烟叶、蔬菜、玉米、茶叶四个万亩基地,创建了青水畲寨农产品交易市场销售平台,以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带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美乡村、筑屏障的“生态宜居青水”。青水畲族乡区位环境得天独厚,素有“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的美誉,地形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特点。乡政府同步推动综合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小青瓦、白灰墙、坡屋面、翘屋脊”的畲族传统建筑风格,沧海村、青水村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惠民生、补短板的“民生青水”。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摘帽,92户、211名贫困户全部脱贫。农村金融产品“福田贷”实现全覆盖,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核实、变更,教育正向激励力度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重保护,促传承的“文化青水”。青水畲族乡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腔戏”“大腔傀儡戏”“打黑狮”,乡政府对现存的260座古建筑,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宁桥古戏台、龙长坊、龙昌坊、龙德堂、化龙桥、安仁桥、福临堡,以及距今1120多年历史的开闽王王审知之母徐氏夫人墓、王审知驻军旧址罗兜祠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搜集整理畲族的建筑、语言、服饰、餐饮、习俗、山歌、舞蹈、戏曲、中草药、民间艺术(剪纸、刺绣、竹编)、民间故事等资料,编纂成《青水故事》[3]。
青水畲族村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位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青水村拥有扎实的产业根基、优美的宜居环境、独特的村容景致、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林下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依托青水畲寨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发展高山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2017年成立的青水友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拥有2个“日龄鸡”生产基地。村内现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宁桥古戏台、传统古建筑——钟氏五代宗祠、青水源头——清水池等自然人文景观,畲族传统的打腰鼓、竹竿舞、打黑狮、大腔戏、大腔傀儡戏等活动具有较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保护价值。每年举办青水“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以“乌米饭”祭祀、畲族美食及手工艺展示、畲族文化汇演等富有畲族特色的活动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4]。
沧海畲族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平均海拔700米,是青水畲族乡九个少数民族村之一,位于永安市东南部,距永安市城区43公里,青水集镇1公里。相比集镇中心的青水村,沧海畲族村拥有鲜明的特点,因其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更为集中,早期的山歌文化、饮食文化、古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较好。并保存有化龙桥、龙归祠、畲族古建筑群等省级文物保护建筑,以及东发堂、龙昌坊、龙长坊、龙德堂四座墙壁上留有重点革命历史遗址“红军标语”的古民居。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黑狮为沧海村特色文化项目[5]。沧海畲族村因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同年,沧海畲族建筑群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全国首批50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第一批实施名单,同年被确定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汀海畲族村位于青水畲族乡南端与大田泼水交界,海拔850米,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泉三高速公路桃源连接口8公里。汀海村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申报村,村内同样拥有较集中的畲族古民居群。
与青水畲族乡其他村落不同的是,汀海村农业产业并不十分突出,相比之下,它拥有青水畲族乡特色的经济优势产业——闽王饼加工业。据统计,汀海村闽王饼业已形成遍布10多个省份,拥有50多家制饼厂的饼加工业,共有135户、400多人从事饼加工业。
在组合框架视野下,通常认为影响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元素并不是唯一的,通常有多个元素在起作用。在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乡村,这些元素可能同时影响着它的发展进程,甚至出现一些元素互相叠加的正向加权,或者相互矛盾的消极消长,因此,在利用组合框架看待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时,应一一列举各种元素,不论它们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再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讨论哪些元素适合“放入”这个乡村,能与之搭配的还能有哪些元素,并尽量排除无用的、有消极作用的元素,之后从剩余的元素中制定乡村的发展规划。
从调查情况来看,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具有潜力、人文底蕴深厚是青水畲族乡的总体优势,既享有来自自然的“地利”,又得益于历史沉淀的“人和”。在中央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天时”下,青水畲族乡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乡党委、政府坚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和带领青水畲族乡广大干部群众,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转变作风,推进乡村振兴,各方面工作均取得新发展、新突破。
笔者将青水畲族乡基本情况与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进行对照,应该说,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并非是新话题,青水畲族乡长期以来以“特色村寨”“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民生福祉保障、社会事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其自身具备的积极元素早已成熟,满足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
具体到三个畲族村,首先应当明确,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到乡村各自的特殊性。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条件,基础、发展水平都不尽相同,各个乡村走向振兴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应该是当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个畲族村都有自己的明显优势,譬如青水村区位优势明显,汀海村拥有优势经济产业,沧海村人文底蕴深厚。在套用组合框架时,要考虑每一个少数民族乡村应如何构造积极元素,来达成振兴的目的。这样来看,三个畲族村的积极元素就很明了:青水村应当走集镇化、中心化发展路子,将其建设成为青水畲族乡政治、经济、文化、邮电、交通医疗等的中心;汀海村兴旺的闽王饼加工业通过政府主观引导,能够成为全乡群众共同参与、共同致富的龙头产业;沧海村深厚的文化积淀,决定了它较强的文化传承实力和旅游开发潜力。笔者认为,青水、汀海、沧海等三个畲族村共存农业发展的“大同”,又留有特色发展模式的“小异”,政府决策和资源投入上应当精益求精、扬长避短,更加具体、深入到每个村的层面,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投入,而是要充分发挥各自积极元素的优势,以龙头产业的兴旺带动产业振兴。
尽管具备了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但我们还应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一朝振兴便一劳永逸的短期行为,青水畲族乡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品牌效益不明显;旅游产业发展刚起步,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农民参与旅游的主体意识不强;受城镇化大趋势影响,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新型产业、社会资本注入乏力……这些短板可能长期存在,是对乡村振兴造成消极影响的消极元素。
要实行组合框架分析行为的必要条件是基础元素的稳定,因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乡村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加大项目建设、污染防治、民生保障等这些基础的积极元素依然必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只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些基础积极元素得到满足,统筹优势最大化的乡村振兴才能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