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德
(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东莞 523000)
私营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所占据的位置愈发重要,但复杂的经济环境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私营企业逐渐暴露内部控制机制的短板,出现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严重滞后、诚信缺失、投资者、管理者、雇员之间矛盾突出、集权化倾向等问题,不利于私营企业树立良好的管理口碑,影响私营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主要是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不够、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不够充分的直接体现。因此,私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内部控制机制工作具有明确的认识,树立先进内部控制管理思维,对其市场业务及发展规划进行详尽分析,并对现行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进行自审自查,在该基础上积极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措施,构建严谨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及文化,切实发挥内部控制机制对私营企业运营发展的积极推进作用,降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私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为保障私营企业资产安全、规范经营、科学发展而制定的过程性、指导性管理体系,其主要由市场管理、风险管理、运营管理、信息管理、监督管理构成的体系框架,其管理本质是为了优化私营企业配置资源、提升运营管理严谨性、防范财务管理风险,以此促使私营企业各部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合作的运作整体,促进私营企业内部凝聚力及企业实力的持续性提升。私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具有持续性、完整性、关联性等特点,因此,私营企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及企业战略的调整,不断充实优化其内部控制机制,借此为内部部门的工作开展及市场运转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向性服务。
私营企业的市场业务运转发展需要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进而推进私营企业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而内部控制机制的本质就是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私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仅可以为企业市场运营提供规范指导,确保其运转发展朝向于企业战略目标发展,还可以科学、高效地防范私营企业运转中的多项风险,保障私营企业发展进程的顺畅稳固。私营企业在确定运营战略目标时,要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及其发展目标,进而制定合理实际的运营期望,如若运营期望值过高而难以实现,会对私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及工作信心产生不利影响。如若运营期望值太低,则会对私营企业员工的进取心及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私营企业要明确合理的运营目标,借助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推进企业各项运营管理活动为运营目标形成合力,促进私营企业运营目标的实现。
在复杂多变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私营企业需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优化其管理模式,协调凝聚各部门的力量,为其市场运转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保障私营企业持续、高质量的发展。私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可以促进内部部门间的沟通协作、监督制约,使得企业运营活动及管理活动都在理想范围内开展。信息时代的市场环境下,信息化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是诸多私营企业的首选,其不仅可以对人资、物资成本进行合理压缩,还能实现私营企业运营信息的全方位、实时性地搜集传递。管理人员可根据实况信息及市场波动及时地调整市场运转方案,进而有效地规避市场运转风险。
我国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给私营企业生存发展带来了挑战,而行业激烈的竞争状态,又加大了私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健全先进的私营企业内控机制可以将外部压力转换为内在激励,实现私营企业运营绩效的透明化,提升私营企业的内部活力。私营企业可以借助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及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执行力及岗位能力,促使员工可以在岗位工作中主动落实内部控制管理,可有效规避岗位工作风险,利于私营企业竞争软实力的凝聚,有利于提高私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私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其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实施的基础条件。完善活跃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推进内部控制机制顺利、高效开展的关键因素。但是部分私营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环境差等现象,众所周知,私营企业的投资者也是企业的管理者,这种“左手”管“右手”性质的企业,无法做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分离。其管理层面没能深入认知内部控制机制,因而对内部控制的本质认知不清,虽然制定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对其的宣传监督、落实成效都不做明确、严格的要求,导致企业员工也对内部控制机制持忽视态度,致使私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监督牵制、指导助力作用无法发挥。
风险控制是私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焦点环节,同样也是评价内部控制机制是否科学、有效的直接因素,诸多私营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导致其内部控制风险管控机制不健全,影响内部控制机制的应用效用。私营企业没有按照严谨、规范的风险防范、风险分析要求进行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导致其应对市场运转风险时,依据管理层面的主观思维及工作经验评价风险并据此制定应对措施。而且私营企业对风险的防范性不强,多以被动应付为主,极易对企业造成严重风险损害。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可以尽早发现内部控制管理的缺陷,推进私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性优化。还可以判断出私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落实效用,以此合理调控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力度,对私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性完善及有效落实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部分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健全甚至缺失,私营企业在对内部控制体系实施效果进行考察时,只对其落实有效性进行简单的报表审核,对其评价不全面、不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开展质量。
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是对私营企业部内控制体系进行查漏补缺、实施调控的重要途径,也是内部控制体系发挥有效应用价值的直接性保障。但是部分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被弱化,导致其监督效用流于形式。部分私营企业对监督部门的独立性、重要性认知不清,对内部审计组织的设置也存在随意性,导致私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缺乏过程性、有效性监督,无法保障其全面落实、切实执行。
私营企业运营管理中内部控制机制的优化,首先需强化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利基础。私营企业管理层人员应深入、全面地认知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充分认知内部控制机制其对风险防范的抵御作用及对市场运转的经济价值。掌握内部控制机制的精髓及本质,制定严谨、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对全员进行宣讲,提升每个员工对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视力度及认知,推动其主动地参与内部管控机制的实践应用中,创设人人参与内部控制机制,人人重视内部控制机制的企业氛围,为私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管控效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优质条件。
私营企业要注重健全其内部控制风险机制,不断提升私营企业的风险防控、风险应对能力。私营企业应杜绝依个人主观思维及管理经验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应对,摒弃传统的滞后性风险管理机制,须严格按照明确风险管控目标、分析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的既定原则分析衡量风险,并针对常见风险制定应对预案,以此提升私营企业对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和预防性。同时,私营企业要注重风险管控的全面性开展,要基于私营企业整体运转实况及发展战略,对其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分析,保障私营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私营企业运营管理中内部控制机制的优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此保障内部控制机制的全面落实及持续性优化。私营企业要明确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创建原则及构架,根据私营企业的业务盈利能力、营运管理能力等设定基础评价定量指标,根据私营企业管理运营目标设定二级评价定量指标,根据私营企业发展战略设定三级评价定量指标,并在评价等级之间设定明显的占比权重及评分上下限。在此基础上,对私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管理实施进行阶段性评价,并依据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定量指标评分,进而得出客观、直观的内部控制机制的落实效果,私营企业可对根据评价效果对其内部控制机制自审自查,对其进行针对性、有效性的优化。
私营企业须落实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强化其内部监督能力及内部控制机制执行能力。私营企业要对其内部监督机构、审计组织进行完善,并赋予其独立性、权威性部门性质,借此提升其他部门对监督工作的依从及配合性,促使其监督部门可以对私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落实情况及实施效用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为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案的调整、完善提供有力依据,促进各部门间的合作、监督,提升各部门对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力,促使私营企业的管理效率不断提升。
对内部管理进行控制,包括员工管理、评价企业经营效果等,从财务角度上控制管理企业资金的流动安全,降低企业资金管理风险,从企业财产方面促进企业发展。其本质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但由于私营企业性质,决定了其自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难度。私营企业一定要认识内部控制机制是贯穿于私营企业运转管理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是私营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运转质量、规划质量的关键因素,可保障私企内部控制机制切实高效的发挥管理效用,助力私营企业的长期性、稳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