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芳敏 张本利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分为三大板块:促进健康、体育精神和运动实践,这其中还包含六个方面:健康行为、体育情感、健康知识、体育品格、运动习惯和运动能力。这些核心素养都是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的。然而,目前体育游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本文就目前体育游戏教学的发展现状,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游戏教学策略,希望使体育游戏教学适应时代发展。
在进行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过于依赖理论,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将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运动量超出学生承受的范围,可能造成学生消极应对。所以,在开展这门课程时,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解,甚至包括学生的喜好等。在游戏教学活动中,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还能使学生对游戏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实现锻炼体能的目的。开展游戏教学的另一个好处是活跃课堂气氛,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这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开展科学的体育游戏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运动习惯。
目前,我国体育游戏教学普遍存在着观念落后,认识不够深入等现象,一部分专职教师将其定义为游戏活动,忽略了体育游戏的内涵和本质。在开展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单纯地做游戏,活动内容单调,忽视了体育游戏教学的价值。在体育教学课堂上,体育游戏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力保障。如果将体育游戏单纯地定义为娱乐教学,将严重阻碍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在体育教学课堂引入体育游戏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由于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情况,使每一个游戏环节空有其表而缺乏内涵。在准备阶段还缺乏热身环节,使学生的身体状况不能适应体育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游戏化,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还造成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出现问题,背离了体育游戏教学的本意。
在体育游戏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组织形式单一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组织一个游戏,整个游戏过程中都遵循着一个游戏规则,要求也不会进行改变。分组形式通常是男女混合、男女分开等。在游戏小组的划分中,教师未起到根本性作用。这种固定的组织形式,未考虑到实力的差别,未将学生的差异考虑进去,造成了小组之间实力悬殊,进而造成学生对体育游戏的排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不利的。
在体育课堂中,游戏运动的实质是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来。体育教师不光要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还要将其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要激发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通过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身体条件和认知水平足够的尊重,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在开展此类教学活动中,还应建立起完善的游戏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对于违反规则的学生,需要进行教育和引导。以“躲避球”教学为例,在开展游戏前,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游戏,以皮球为主要道具,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灵敏性,使学生感受到游戏的快乐。第一步,让学生两个人为一组,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游戏方法,掌握游戏规则。第二步,引导学生进行躲避球自由练习,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小组选举的方式来选出组长,并分成两组,组长以“石头剪刀布”的形式来决定第一个开球的小组。在游戏开始后,教师要实时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情况和躲球动作,在保证安全游戏的前提下,观察学生是否存在违反规则的情况,如果出现违规现象,需要提醒学生下场,然后两个小组进行对换继续进行游戏。游戏结束后公布比赛成绩,对于遵守规则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违规下场的学生要进行引导和教育。经过几次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将有所提高。因此,学生通过体育游戏教学活动,将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和规则的意义所在。教师通过躲避球活动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进而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其中。教师要明确游戏内容是否符合大部分学生的现实情况,包括游戏难度、学生的身体情况等。教师要制订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避免出现模糊规则下的“双赢”情况。
篮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篮球能将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运用于实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篮球比赛等,帮助学生制订篮球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运动素养。篮球运动的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锻炼学生的体能。例如在篮球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定认知目标来引导学生感受篮球的相关技巧,提高学生的运球和控球能力。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热身运动,完成身体的伸展。接下来学生持球听号令进行变向跑和抱团,根据教师的示范学习篮球运动的技巧。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动作,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然协调地运球,同时调整姿势,用手指及根部灵活控球,引导学生用肘关节来摆动运球。接下来进行篮球的混合接力比赛,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圈内拍球六次后移动到队伍末端,以此类推进行比赛,排头先举起篮球的小组将获得比赛的胜利。在比赛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的安全,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必须保证拍球的次数,如果次数不够,下一组学生将罚秒后再继续比赛。在进行篮球小组对抗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在平时的练习中,学生还能掌握独特的运球、控球技巧。所以,学生通过这种掌握的篮球运动来提升自主探索能力,通过对抗比赛来锻炼各项能力,进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策略,分析每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安排不同的体育游戏内容,或是同样的体育游戏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开展。
教师在开展体育游戏教学活动中,还应使学生时刻保持对此类活动的新鲜体验,不断丰富项目类型,拓展学生的体育视野,加深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趣味游戏,能够集中注意力,在体验趣味运动的同时开展技巧练习。学生爱好体育游戏,就会提高耐力,进而使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感受到肌肉活动的变化。学生需要在连续的运动中挖掘运动潜质、促进身心健康,进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例如在进行立定跳远时,教师可以设计运动主题,该主题可设定为“青蛙回家”。将情境与体育运动进行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模仿和运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跳远过程中提升腿部力量和弹跳力。练习之前需要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其掌握双腿跳的技巧,通过各种形式的跳跃来了解跳远技巧,进而实现“乐中学”的教学目标。还要辅以欢快的音乐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积极参与到立定跳远的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跳跃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练习和自由练习过程中领会跳远技巧和动作的连贯性。在体育游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锻炼,比如耐力强的学生,适合练习长跑;灵敏度强的学生,可尝试练习乒乓球。适合学生的项目才是最好的项目。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素养为核心,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多样化的体育游戏,不断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进而培养出具备较高核心素养的学生。
总而言之,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体育游戏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来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的爱好,并以此来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