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 刘三妹,代诗练
乡村医生是我国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承担着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重要职责[2]。其需要面向广大农民,为农村居民的健康提供保障。然而,目前大批青年乡村医生留岗意愿并不高甚至会选择离开现有的基层医疗服务岗位,究其原因为大多青年乡村医生陷于工资收入低、工作环境差、个人晋升和发展路径少的困境。因此,本文提出政策鼓励、资金投入、平台建设、定位合理、产学研融合的建议措施以提升青年乡村医生的留岗意愿,增强其安全感、成就感、公平感和幸福感。
本文分析了青年乡村医生留岗意愿较低的原因,摸清这些因素对留岗意愿的影响机理以及作用规律,有助于解决青年乡村医生的真实所需,提升青年乡村医生的留岗意愿,进而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
首先,随着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不断推进,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力度逐渐增大。但受城乡二元经济影响[2],青年乡村医生的整体福利待遇较城市青年医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次,青年乡村医生较于中年乡村医生生活开支更大,仅依靠卫生服务收入、农副业收入和预防保健补贴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远达不到现实所需。另外,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下,乡村民办教师、兽医已正式纳入编制,有专门的技术职称和财政拔付工资,但乡村医生没有正式编制,在收入待遇上处于被边缘化状态[2]。
工作环境(包括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卫生服务情况、交通及人口环境等),这些环境直接影响了青年乡村医生执业行为和当地居民获取卫生服务的难易程度[3]。在很多的农村卫生室中,其室内环境存在卫生室建筑结构不合理、不能实现三室分开等诸多问题,这不符合国家对农村卫生室设置的标准[4]。
另外,村卫生室的实际条件决定着其不能像乡镇医院或者更高级医疗单位那样有相对完整的医疗队伍和医疗设备[5]。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青年乡村医生造成了心理落差,满足不了他们想在农村干事业的硬件需求。
《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规定,我国乡村医生每年接受不少于2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的免费培训[6]。但从目前我国关于乡村医生的培训情况来看,大部分仍是低水平的任务式培训,培训形式单一、培训项目不多、范围不够广,许多偏远地区乡村医生的培训机会太少[13]。加上多数青年乡村医生在农村处于单人单岗状态,工作任务繁杂,严重影响其业务培训参与度。这样一来便减少了青年乡村医生谋求更高职业发展的可能。另外,由于乡村医生没有统一划入乡镇卫生院,没有合法的编制,导致其无法参与职位聘选[2]。
为此,多数青年乡村医生不得不选择离职考取相应资格证书,以期进入医院或其他单位来寻求更高的发展空间及更好的发展机会。
首先,部分青年进入乡村只是出于锻炼目的或是为满足一定职业晋升需要,未能对所在村子的医疗卫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或规划;其次,多数村卫生室硬件设施较为简陋,不仅影响日常工作需求,也制约着青年乡村医生为村民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再者,在校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对未来从事乡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低,多属于被动报考,缺乏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居民健康的学习动机,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普通医学生[7]。基于上述现实,农村居民对青年乡村医生认同度较低,大多村民选择进城就医,形成“趋高就诊”现象。
青年乡村医生直接服务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为服务农村群众的身体保健和生命健康承担着重要的责任[1]。同时,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国家基本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不断深入[8],青年乡村医生作为乡村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代表,其稳定性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重视青年乡村医生的留岗意愿较低问题的解决极为必要。
提高青年乡村医生福利待遇,是增强青年乡村医生留岗意愿的关键所在。政府可通过政策保证鼓励青年医生到农村开办诊室,调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结构;还可将乡村医生纳为事业编制,改善其由于收入低、私人诊所准入限制和竞争压力等不愿到基层执业的现状,使乡村医生享有更好的待遇保障[9];也可与青年乡村医生开展契约式的合作服务,鼓励他们为村民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多渠道筹集签约服务费,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按占比承担,缓解青年乡村医生经济压力。
我国农村地区的卫生环境及卫生改革发展状况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分配及利用程度是乡村医生执业的重要影响因素[10]。首先,政府部门可增大医疗机构建设力度,逐步优化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使医疗环境卫生质量得以改善。其次,对私人诊所政府可借鉴市场化管理,使村办和私办保持良性互动,达到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目的[11]。并在新农合制度下,加强村卫生室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提高卫生室收入,进而为改善村卫生室环境条件提供有力保障[12]。
缓解青年乡村医生学历和职业水平较低的问题,搭建平台、建立培训机制是重要渠道。第一,政府部门可设立专项资金来保障青年乡村医生的培训及平台建设需求。第二,培训单位需根据青年乡村医生的现实情况,科学制定培训方案,确保培训效果。可通过组织名师专家培训和讲座,搭建大型医师交流平台,增加对偏远乡村的医疗技术帮扶,积极为优秀青年乡村医生进入更高层次医院学习和交流创造条件。第三,充分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技术提高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对青年乡村医生的培训效果。
青年乡村医生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也是村民健康的“守护人”,其社会价值应被给予充分肯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各地农村涌现出许多“最美乡村医生”,其对疫情的散播起到了重要的遏制作用,为疫情防控贡献了重要力量,有力保障了基层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6]。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中,需明确青年乡村医生的身份定位和社会服务性质,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其社会价值。
一方面,探索并鼓励青年乡村医生在工作之余,开展对农村居民病例研究,如家族病例、地域病例等,更有条件者可参与科研院所或者医院的临床课题,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务,促进农村医疗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与相关产业进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创造性地转化研究成果,推动基层医疗机构、青年乡村医生团队、企业的共赢;再者,可设立青年乡村医生科研成果奖,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乡村医生授予荣誉称号,调动青年乡村医生钻研业务的积极性,鼓励青年乡村医生传承、弘扬传统医药文化,推动科技与区域文化的有机融合。
青年乡村医生的队伍建设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短板,乡村医生留岗意愿底也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痛点,留住青年乡村医生更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给青年乡村医生喂下服务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定心丸”,让其能在乡村的天空中仰望到一片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