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素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1-01 22:29西华大学周羿清罗帮萍
区域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层面素养大学生

西华大学 周羿清,罗帮萍

一、网络素养及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

网络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个人素质概念在互联网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素质概念的一个下位概念。“网络素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克库提出,麦克库认为网络素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对如何使用网络有所了解和掌握;二是如何使用工具在大量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其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在全面深入学习了解基础性网络知识的前提下,理性化且科学化地运用各类网络信息资源为自身日常参与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素养[2]。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培养教育,使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具备网络信息收集能力、辨别能力、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网络素养教育涉及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心理层面,包括网络应用知识、信息检索、自我规范意识等综合能力培养,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之一。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根据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知识层面。当代大学生无论是职场应用还是生活方面都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网络应用知识,给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加强学生网络学习能力是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的首选,也是网络素养教育的基础。其中包含:一方面是网络应用能力,掌握信息检索、信息加工、文件处理、信息处理等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是对于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发展规律的学习[3]。

第二,能力层面。掌握基础知识后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技能。从一定程度上讲,网络素养与信息素养有不谋而合之处。其一:信息筛选。虚拟世界各式各样的信息往往容易让人眼花缭乱,如何从中筛选、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辩证对待信息真伪,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其二:信息检索能力。快速、高效地从不同领域、不同质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网络创新能力。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故步自封永远达不到自我提升、自我进步的目的。这就考验一个人是否有主动思考、自觉探索的意识以及活学活用、在常规水平上进一步深化的能力,即创新。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中,逐渐让学生形成自觉意识。

第三,网络文明教育。其分为道德层面和心理层面:道德层面即为在网络使用中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道德意识;心理层面可分为网络安全意识和健康网络心理意识。所有知识和能力若失去道德、规范的约束,只能是泛泛而谈。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是教育的最本质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对网络依赖程度高,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很多社会关系都是通过网络建立的。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熟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对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高校对网络素养教育重视不够

高校虽有如信息检索、程序设计等网络技术课程,但在教育过程中更注重技能的传授。以考试成绩衡量学习成果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划重点”现象:倾向于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C语言程序设计等”相关技能的操作学习上,对网络素养教育不够重视,网络素养教育的课时量少,考核中所占的分值少。

其次,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成效缺少检验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即使讲到了网络素养方面的内容,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在考核过程中缺少对网络素养提升的检验,没有形成教育闭环。

(二)高校网络监管存在盲区

网络世界是现实社会的缩影,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巨大、存在形式虚拟、来源匿名等特点,让人眼花缭乱。不少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错误、虚假、负面的信息误导,导致混淆是非甚至迷失自我等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会忽视基本规范的约束,传播网络谣言,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篡改、剽窃他人信息,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以上这些问题使高校设立完备的监管体系成为必然要求。然而由于高校对网络监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够,且受到网络技术、法律制度、设备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网络监管依然存在很多盲区,对网络不文明行为的发现不够及时,不能做到立即发现、立即解决、立即教育。这使得高校网络素养教育难以深入到学生网络实践过程中,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何使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里规范自我行为、正确辨识相关信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高校的明文条例来督促和约束,经过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熏陶,使学生逐渐将内在意识内化为自身素养,而后外化为行为方式,以达到教化目的。

(三)网络素养教育方式丰富性不够

其一,现如今的教育方式仍然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尽管已经有不少学校推广智慧课堂、未来课堂等新型教育方式,但是师生的教育观念仍然束缚在传统之下,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大部分只在大一大类基础课程中开展,线下教育时间过于集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课余或其他课程中学习网络应用知识或者使用网络技能来巩固学习内容。在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中,他们不知道自己学习的关于信息检索、程序设计有什么意义,只是机械地跟着学生培养手册上安排的内容修满学分。

其二,从网络素养教育内涵可以知道,网络素养教育是一项综合素质的教育,它包含了知识、能力、心理层面的教育,此类课程的开展不应该局限于线下教育和专业课,且大部分高校所涉及的网络素养教育或只包括应用技术或是端正网络使用态度,极少能够将各个层面进行结合,形成一个综合、一体化的教育体制。

三、提升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成效的对策

(一)提高重视,增强意识

根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的要求,严格按照“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及“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4]的政策导向,形成“学校—教师—学生”自上而下的一体化教育格局。

将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作为一项考核指标,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等形式将网络素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相结合,鼓励并支持老师积极开展网络素养培养课程,使学生积极进行网络素养学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以及网络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建立网络素养专业教育的教师团队,提升网络素养教育成效。建立完善的学生网络素养考核体系,建立准确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检验教育教学成果。

学校应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网络使用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网络素养方面积极进行自我思考、判断,普及网络应用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能够知法用法;培养学生网络应用能力,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将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遵守相关规定。

(二)明确制度,加强监管

高校应当加强网络监管体系,完善高校网络行为守则,完善校园网络监管制度,明确网络行为红线。如:将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惩罚措施纳入学生手册,明确学生若触犯网络使用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学校将给予不同程度的记过、处分、开除学籍等处分,如学生若故意大肆传播谣言将给予记过纪律处分,学生若利用黑客技术故意盗取他人信息将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等。还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心的建立,让舆情监控覆盖面更广,数据分析更精准,问题发现更及时。此外要积极引进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分析专门人才,为舆情监控提供人力保障。

(三)丰富手段,提升成效

高校应当提高网络素养教育重视程度,通过课堂学习、校园活动、营造文化氛围等方式,多渠道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做到全方位、全覆盖。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促进教学相长,构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形成多模块教育方式组建。

应当使显性教学和隐形教学相结合,一方面提升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网络素养教育成效;另一方面在课外努力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网络素养的提升最终体现在学生内化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行为失范等问题。在网络素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渠道、多手段做好价值规范和引导工作。高校应优化教育资源线上共享的渠道和方式,使资源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让学生乐于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设立网络素养教育宣传周,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氛围。邀请专家定期进行校园网络素养教育专题讲座,举办以网络素养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普及国家关于青年用法相关政策、规定和法律法规,通过不定期举办网络应用知识竞赛、网络规定专题讲座,为学生在了解法律、运用法律的道路上保驾护航。

四、结语

高校网络素养教育问题同时也是教育界和社会部分不足的射影,学生在使用网络时暴露出的失范行为也应该引发家庭、学校、社会的思考。互联网虽已快速发展,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研究却没有跟上步伐。高校应持续探索创新网络素养教学方式,逐步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净化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层面素养大学生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