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的实施策略分析

2022-01-01 22:29黑龙江大学杨鹏远
区域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层制协作精细化

黑龙江大学 杨鹏远

一、技术治理的发展与形成

技术治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不断转变和前进的成果,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协同治理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治理社会和市场的治理理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经济体系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已经历了从总体性的支配治理发展到技术性的治理,从总体管理发展到分化治理的一个变化的过程,治理体制的改革也是历经双轨制、全面的市场化和行政科层化这三个发展阶段,社会治理即将呈现出一个从“总体性支配”发展到“技术性治理”的演变过程。现代社会结构化和以基层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方式要求必须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治理理念,而技术治理就是为了解决和应对这一社会多元化的治理难题而产生的新的治理理念。

二、技术治理的内涵

技术最早的理解是让潜在的事物变为实际的存在,而这里所指的技术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或者说媒介;治理本身就包含有技术的意思,治理就要通过技术去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对于治理来说具有前提性的意义。科学技术治理工作的使命也就是要透过识别并处理来自源源不断的问题,从而将社会明确呈现到了国家的面前。

技术治理就是在政府的科层制的发展和社会多元化治理需要的前提下,政府通过精细化、项目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治理手段,以压力体制、科层制、行政发包制等行政制度模式为规则,对社会和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精细化问题进行精准治理。技术治理的主体以充分获得国家权力分配的中层和基层政府为主,以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的群体或者个人为辅助。技术治理的客体理解为社会和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化、个性化、小众化的社会和市场问题。对于此类问题,相对于国家总体支配下的总体治理模式,技术治理更加精准化、精确化,使得问题得到更加充分的解决。

关于技术治理的理解有两个方向,广义上的技术治理可以理解为技术性手段和精细化组织管理方法在内的治理理念的综合,是方法和技术的综合;狭义的技术治理可以理解为只包含技术性治理手段在内的工具化治理模式,治理精细化和科学化主要依靠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本课题主要集中于对广义的技术性治理模式的应用和分析。

三、协同治理的发展与形成

从社会系统复杂性的角度思考,在经济不发达时期,国家对于整体的资源和权力的控制是必要的,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集全国力量于一点,使得问题高效和快速地得到解决。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基于市场发展和社会分化的需要,政府对国家资源和权力的总体控制力度相对减弱,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对资源和权力控制的力度上升,使得他们拥有更多的权力自由和资源去解决地方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作为科层制下的行政运行机制,在纵向的分层级任务分配使得各级政府或者个人只对上级负责,因而就缺少了横向的沟通和交流。协同治理就为解决中层和基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分块化”的现象提供了治理思路和治理理念,使得问题能够在地方形成一个”总体性支配”的格局,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的整体性作用。整个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可以看作资源的“分散—高度整合—相对分散”的过程。

四、协同治理的内涵

协同治理理论被认为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术理论,其两个理论依据分别是我国现代社会主义自然科学协同理论与我国现代社会主义治理协同理论。协同管理的主体则是以地方政府及其他公共行政管理部门为主,还包括民间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对公共治理的参与,由于这些组织和机构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所以通过协同治理可以实现资源和优势的互补。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就决定了协同治理主体的复杂性,因而制定和履行特定的规则和义务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平衡来自各方的利益,约束各方在治理过程中的行为。综上所述,协同治理理论应该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从治理的主体角度来看,协同治理中的各种管控机制应该更加多元。治理主体的立体性和多元化的基本特点也就直接决定了各种治理主体的深度和广泛性、互补性,也正因为治理主体的立体性和多元化,应该用科学的治理方法将各种治理主体进行搭配,在优势相互搭配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各自的最大优势和最擅长的领域,以最好的状态与各自进行立体化治理协作,也正是各种治理主体的立体化合作,形成最终的优势治理。

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理解,协同治理应该是社会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治理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是一个分工较为明确的社会系统,作为整体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都有不同的责任和分工,但各个子系统在完成各自分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交叉和协作,传统意义上的科层制下强调同级的协作,即横向的协作方式,而在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各个治理要素之间的协作应该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强调立体化的、多方式的协作。

五、关于协同治理技术化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协同治理模式立体化

传统的科层制思想下的协同合作一般会认为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协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协同以及公民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协同,一般认为相同等级、相同性质的单位之间可以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即战略规划层之间相互协同,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协同,基层业务层之间的相互合作。

首先,区域内同一层级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协作不同于同一部门内的协作,在同一区域内,同一层级之间的治理主体有着各自的行为目的,在分工和协作上不具有强制性,并且没有特定的领导和管理的部门,因此,自觉的信息沟通和协作相对于同一部门内部就比较困难,因此,必要的政策规定与制度协同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特定的规章制度要求具有共同目标以及可以资源共享的部门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与协作可以弥补传统单一纵向协作以及个体作战的漏洞。其次,在政府组织内部,不同层级之间、上下级之间本身就存在着服从于合作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系统之外的第一层的社会第三方组织以及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团队或者个人于前几个层级之间的协作需要重视,最后一层级需要前几个层级的资源供给、财务援助甚至是管理方面的经验提供,而得到协助的社会组织、企业或者个人在解决问题之后便会弥补政府组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弥补政府组织在趋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最后,交叉跨区域治理主体的协作。治理主体协同是以资源互补、创新整合为手段,通过组织协同、资源共享和战略统筹等多个视角,实现多主体参与的区域产业协同与融合。

(二)协同治理目标的精细化

协同治理主体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从企业治理的角度来了解,精细化治理的宗旨和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对治理客体的满意度,提升公司和企业形象,保持公司效益的最大化。同样,协同治理主体作为弥补政府在职能发挥和社会管理中的缺陷与不足,其目标是高效治理和高质量治理,治理的有效性不仅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同时也会影响到各个参与协同治理的治理主体的形象和效益。因此,对于以政府为主体的个体治理所留下的社会治理的缝隙,要求协同治理的治理主体要灵活治理,将各自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形成各个治理主体优势互补的优势治理格局。

(三)协同治理工具的技术化

协同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治理目标的精细化为治理的有效实施增加了难度,传统的科层制管理以及科学管理理论已经不能简单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在协同治理过程中,简单地依靠科学管理和组织理论不能很好地完成治理目标,因此,在协同治理过程中,不仅需要社会科学理论作为组织和管理的技术理论支撑,同时也需要互联网技术、统计科学、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辅助和支撑,而互联网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弥补了这一空白和缺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协同治理过程提供啦精细化和数字化的有效依据,而这一技术的实现和在治理过程中的成功运用和实施本身也是需要各方协同才可以完成的任务。

(四)协同治理主体的平等化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表现之后,他首先需要关心的不是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值,而最重要的是他所得报酬的相对值。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或者是结束后他们都会进行比较,而这种比较结果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下次工作的效果甚至还会影响我们到下次开始工作时积极度的大小,从这个角度理解,治理主体的平等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治理效率和治理的结果。

从社会主义政府的形成逻辑上来理解,与社会主义政府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分离出来的子系统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意义不同,协同治理的过程就是各个子系统之间自发、自愿地进行写作和治理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有可能成为主导的一方,但是不具有必然性。而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往往在治理的整个过程中潜在地影响到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平等,其中不乏个人意愿的无意渗入。因此,协同治理的过程更需要公平性地发挥和各种制度以及政策的制约。

猜你喜欢
科层制协作精细化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
协作
海尔企业科层制异化的特点及类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