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龙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正式启动。内涵式发展并非是与外延式发展相对的概念[1],在当前背景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关注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着力培养适合国家发展以及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可以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明确方向。“双高”视域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改革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优化与完善高职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机制,帮助高职院校明确其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为高职院校各项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明确方向与可行路径,显著提升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质量与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双高”视域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改革工作是立足职业教育特点,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优化与调整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需要牢记“双高”计划以及内涵式发展需求,不断优化高职院校评价机制,在了解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明确评价目的,丰富评价内容,转移评价重心,为高职院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客观的评价与建议,推动高职院校实际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明确可行的评价目标对高职院校“双高”视域下内涵式发展评价改革工作的开展具有关键作用,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各项评价工作的开展方向。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在了解“双高”计划以及内涵式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明确评价目标以及评价工作开展方向。首先,优化高职院校评价目标体系建设。高职院校领导与教师需要充分研读“双高”计划以及内涵式发展要求,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按照专业、课程、章节、单元以及具体课程内容制定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2],促进高职院校实际评价机制的完善。其次,细化高职院校各项评价工作的评价目标。职业院校需要根据本校专业与课程建设进行分类,在了解“双高”计划以及内涵式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对具体专业课程的评价目标进行针对性调整,为课程评价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指向。最后,提升评价目标的职业倾向性。高职院校在具体评价目标的制定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特点,并兼顾理论课程教学,全面评价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在与合作企业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明确本专业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并纠正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行为中的不足。
“双高”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改革工作的开展是契合社会与企业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工作实效性提升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与传统高职院校教育评价工作相比,内涵式发展评价改革工作的评价内容较为丰富。首先,从对职业院校的评价来讲,“双高”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除通过专家以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评价外,还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基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全面评价高职院校建设,充分挖掘高职院校自身独特性,对于高职院校后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就教师评价而言,教师是高职院校贯彻“双高”计划,落实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主体,对此,高职院校进一步调整与优化教师评价内容、方式以及周期,帮助教师明确自身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提升教学质量。最后,从学生评价的角度来说,“双高”计划与内涵式发展更加强调学生实际学习质量以及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具体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课上表现以及考试成绩,也包括学生在企业实践以及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保障评价的全面性,促进高职院校具体评价工作质量的提升。
相较于传统高职院校评价工作,“双高”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机制建设需要关注学生实际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对此要转移评价重心,切实关注学生专业能力以及专业实践水平的培养。首先,理论与实践并重。高职院校课程评价工作人员需要摒弃传统以学生笔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提升对学生专业实践课程表现以及企业顶岗实习表现的重视程度,在完善高职院校实际评价机制的同时,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明确自身在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中的缺点,为高职院校师生教学与学习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方向。其次,兼顾过程与结果。高职院校评价工作的开展除需要关注学生具体考试成绩外,还需要兼顾学生与教师在具体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充分肯定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优化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并关注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3],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双高”计划以及内涵式发展在高职院校各项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运用是对我国传统评价工作的革新与完善,需要从评价理念、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主体等角度优化与完善原有评价机制,但实际高职院校对“双高”计划以及内涵式发展的理解与贯彻程度有限,导致实际评价工作质量并不理想。
“双高”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工作的开展需要兼顾不同主体的评价感受,从而进一步提升评价客观性,为高职院校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与思路[4],但实际高职院校并未建立完善的多元评价机制。首先,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评价过程中极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情况,无法准确理解教师各项教学措施的合理性与专业性,对其教学思路的更新以及教学方式的优化帮助有限。其次,忽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意见与想法。学生作为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不仅是被评价的主体,同时也需要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通过自评与他评了解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但部分高职院校仅仅将学生视为参与评价的客体,导致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最后,企业在高职院校评价过程中的参与有限。鉴于高职院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各项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合作企业的参与,从企业实际生产角度对各项评价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但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在评价方面的交流沟通有限,无法全面评价高职院校现有专业实践教学以及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对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工作推进以及学生专业发展帮助有限。
评价标准是高职院校各项评价工作的实践依据,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实效性具有关键作用。“双高”视域下,部分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改革工作的实际评价标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沿用传统评价标准。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有效运用“双高”计划与内涵式发展相关因素,但在评价标准建设上仍然沿用传统评价标准,导致实际课程评价与课程建设相脱节,不利于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阻碍。其次,评价标准中涉及“双高”计划与内涵式发展因素。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双高”计划以及内涵式发展的理解程度有限,并未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无法为高职院校各项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引导,对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帮助有限。
“双高”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改革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关注教师教学成绩与学生考试成绩,还需要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但实际高职院校评价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过度依赖数据。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结合为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各项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撑,但部分高职院校课程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以数据为准绳[5],但部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无法看到明显的数据变化,导致评价结果不理想,不利于高职院校实际评价质量的提升。其次,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方式的一种,可以全面评价教师与学生在学期末的教学行为以及学习成果。但部分高职院校评价工作人员将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的主要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以及教师对于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影响了评价客观性与准确性的提升。同时,在内涵式发展角度上,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内涵式发展的理解过于浅显,实际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内涵式发展的关联性有限,不利于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双高”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改革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完善的评价工作人员队伍落实相关评价机制与评价细节,纠正高职院校师生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但实际高职院校在评价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评价队伍人数有限。部分高职院校评价队伍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评价工作总量严重超标,导致相关工作人员无法科学准确地评价不同专业课程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其次,评价队伍管理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在具体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未有效规范评价工作人员的评价纪律,评价工作自由度过大,导致实际评价准确性下降[6],不利于高职院校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调整与完善。最后,评价队伍培训机制有待完善。高职院校缺乏针对评价工作人员的有效培训机制,导致高职院校现有培训工作人员对于“双高”计划以及内涵式发展的了解与贯彻落实存在一定欠缺,而且部分高校评价工作人员对相关评价工作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有限,导致其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并未得到更新,高职院校实际评价工作质量有待提升。
“双高”视域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改革工作的推进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师生明确自身在实际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双高”计划的落实与完善。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丰富评价主体,更新评价标准,优化评价方式,加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为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改进与革新提供专业指导意见,有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多元化评价主体可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工作评价的专业性与准确度,从而不断推动我国职业院校各项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升。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既是课程开展主体,同时也承担着课程评价任务,因此,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既需要按照评价标准对其他教师的各项教学行为进行准确评价,还需要在评价过程中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点与长处,积极借鉴并应用于自身教学过程中,提升高职院校教学实效性。其次,高职院校还要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尊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主体,同时还可以作为评价主体,通过自评与他评的方式全面评价自身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表现[7],提升学习效率。最后,高职院校还需要提高企业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度。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具有一定职业倾向性,因此,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积极参考合作企业实践指导教师以及评价工作人员的意见,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评价工作客观性与准确性的提升。
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评价工作人员提供明确指向,同时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具有引导规范作用。对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本校课程评价标准。首先,优化与完善原有课程评价标准。部分高职院校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经常出现评价标准陈旧,教师实际教学情况与评价标准不匹配的情况,导致课程评价工作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导方向与评价路径,不利于高职院校各项评价工作的开展。其次,增加评价标准中涉及“双高”计划与内涵式发展的内容。高职院校要及时组织本校教师以及课程评价工作人员研读《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计划》[8],帮助高职院校各教学主体以及课程评价工作人员明确现有评价标准中的缺失与不足。同时,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挖掘内涵式发展在评价标准建设过程中的实现形式,通过制定评价标准,提升高职院校师生对教学实效性与实际知识技能掌握的关注度,从而为高职院校各项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指导。
“双高”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改革工作的开展需要在兼顾原有评价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完善评价工作。首先,高职院校课程评价工作人员在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现代教学设备的同时,需要避免出现过度依赖相关学习数据的情况,将学生学习数据以及教师教学数据仅作为评价参考,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节奏以及学生学习状态等诸多因素[9],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各项评价工作的专业度与准确性。其次,高职院校课程评价工作人员在重视学生考试成绩以及教师教学成绩的同时,充分运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效结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采取偏重过程或者偏重结果的评价方式[10],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指导。
评价工作人员作为高职院校各项评价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对于评价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对此,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加强评价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为各项评价理念与评价方案的贯彻提供专业人才支持。首先,丰富高职院校课程评价工作人员队伍人数。高职院校在具体评价工作人员招聘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调整招聘条件,在降低对课程评价工作人员学历要求的同时,增加对其工作经验的要求[7],丰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评价工作人员数量,提升高职院校实际人才培养质量。其次,优化高职院校评价队伍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在评价时间、方式以及内容等方面,规范与完善评价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在提升课程评价工作规范性的同时,提升高职院校各项教学评价工作准确性。最后,完善高职院校评价队伍培训机制。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提升对评价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通过聘请相关教育评价专家、丰富评价培训内容等方式,优化高职院校评价工作队伍建设,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实际课程评价工作人员明确自身需要掌握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同时将“双高”评价理念与内涵式发展要求融入具体评价过程中,推动我国高职院校评价工作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