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文学通识课课程思政实践的思考

2022-01-01 20:19:4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文学类通识文学作品

李 墨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大连 116000)

多年来,工科院校广泛开展通识教育,通识类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弥补因学科分类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所带来的学生知识系统的片面性缺陷,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且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完整的人。文学类通识课程蕴含着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导思想下,我校文学类通识课《文学作品鉴赏》于工科院校探索文学类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实践。

1 工科院校文学通识课程的调查

课题组面向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187份,内容涉及学生对文学类通识课程的现状与诉求,以及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以及接受情况。

问卷显示,超过75%的学生能够保证文学类通识课程的听课情况,也存在10%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学生最希望通过文学类通识课加强的内容分别为:培养能力素质和人格美德,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发展批判性思维;尊重的意识,生命意识。

大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内容关注,集中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解读、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结合、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方式上,更乐于参与实践、先进榜样的教育、互动讨论的方式。

同时,课题组对《文学作品鉴赏》的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还与各教学班的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收集到相关问题。

(1)学生文学基础不同,对课程具体需求不同,教学内容的平衡需要掌握。由于这是一门面向全校开展的通识类课程,选课学生包括从大一到大四各专业的学生,有的学生文学基础相对较好,在谈到某一名著,如《红与黑》时,不仅可以谈及内容,更有所理解,而有的学生文学基础较差,简单的讲故事尚且不能够加深印象,遑论理解分析。前一类的学生,他们不仅仅希望了解故事,更希望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后一类的学生,他们所求的不过是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学分。因此,是讲故事还是讲理论,是讲静态的单一作品还是讲发展的联系历史,是讲独立的文学还是讲演进的文学,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内容的平衡需要掌握。

(2)关于教材的使用存在争议。目前选用的教材是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学生自愿订教材。很多学生认为这本教材虽然内容详实,体例完整,但是过于专业化,通识性不足。而任课教师则认为,市面的通识教材良莠不齐,缺乏权威性,采纳余地不大。[1]

(3)课堂管理难度较大。任课教师普遍认为,通识教育课程打破了专业壁垒,活跃了专业间的联系,但是班型大,人数多,给课堂管理增加了难度。

2 工科院校文学通识课的课程思政实践的几条路径

2.1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中心应始终围绕学生。对于教师来说,要充分尊重学情,分析学情,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的实施中,寻找契合的思政元素,利用有效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文学作品鉴赏》虽然是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但是在每一个教学班下,学生的专业构成却不尽相同,各教学班的任课教师以学情为基础进行不同的设计与引导。如对作品《包法利夫人》的解读时,以工科学生为主的教学班,基于学生逻辑性、理性思维意识强的特点,在选取思政元素的时候,着重从主人公悲剧的社会历史因素入手,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性分析独立健全的个人存在的重要意义,培养责任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以艺术类学生为主的教学班,基于学生情感丰富,思维细腻,审美意识强的特点,在选取思政元素时,着重从悲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成因入手,体会美好事物破碎背后的时代原因与个人因素,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采撷理性的闪光点,挖掘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培养理性思维的意识,进行自尊自强的品质熏陶。[2]在课堂上,采取有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比如,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进行问题讨论、观点辩论、经典片段的诵读、限定主题的演讲、经典剧目的展演,都可以使学生动起来,主动思考,锻炼表达,在活动、互动中,通过思维碰撞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二次元的纸片阅读到三次元的现实呈现的飞跃,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感受、顿悟、理解、接纳思政教育的要素。

2.2 隐性、显性相结合

文学是“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2],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文学课程在启迪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感悟的同时,可以熏陶情感,引领价值。因此,文学作品“润物细无声”,且可以“久久回响”,以显隐互渗的方式实现共鸣、交融、育人的目标。《文学作品鉴赏》这门通识课是以西方文学的具体作品的鉴赏为教学主体内容的,但具体的文学作品不可能脱离时代历史而孤立存在,因此,这门课需要在具体作品欣赏的背后梳理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而这一历史发展的运动过程正是西方人对人的本质与意义不断叩问的过程。可以说,显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唯物史观教育与隐性的关于人的本质追问构成了这门课程的双曲螺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结合西方文学每一个发展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具体作品的出现与呈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时代主题与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分析具体的作品,引领学生感悟西方文学中“人”的本质与意义的追问,思考人的精神与现存世界的关系,隐性蕴含价值观念、心灵探索。比如,古希腊神话反映了人类文明早期的“人”是善恶综合体,《巨人传》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人的觉醒与激越般的自我欣赏,《浮士德》反映了人对自我、对世界探索的诸多层面,不断地拷问灵魂深处,《高老头》反映了物对人的异化,《变形记》反映了人对人的异化。这一系列作品体现出的变化,正是人对于自我、对于现存不断认识后的思维演进,这其中,蕴含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哲学思维,是人的创造价值,是从不妥协的超越精神,是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是永不凋谢的智慧之花。课程设计根植于作品,审美体悟帮助学生完成对人性、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在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考的碰撞中,完成潜移默化的精神教育的过程。

2.3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价值引领

从书本到实践,从阅读到引领,文学作品不仅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更可以通过追寻意义,得到对自身人生的价值引领。工科院校的学生,受专业与院校文化的影响,注重知识与现实的转化,倾向于在所学知识中寻找价值,因此,工科院校的文学通识课程思政实践应充分重视知行合一,引领学生超越眼前的现实价值,将视角放置更广阔的高度,追寻理想价值。比如,解读作品《鼠疫》,一部寓言式的小说刻画出人们抗击瘟疫中的表现和感受。除了文本解读之外,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作家意图入手,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鼠疫”不仅仅是战争,而且也是人类过去曾经经历、现在正在面对、甚至将来仍旧无法幸免的各种灾难的象征。它警醒人类,威胁着人类幸福和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人们没有理由盲目乐观自负,更没有理由肆意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精神家园[3]。“文学作品照进现实”,作为现代未来科技的掌握者和实现者的工科学生不仅要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更要理解未雨绸缪的重要性,秉持着尊重与敬畏的态度,面对这个共生和谐的生活世界。同时,课程思政教学还可以充分联系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中西方国家在面对疫情时的不同应对,直面人在面对不可抗力时的不同态度,解读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强化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

3 文学通识课程思政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文学通识课程包括文学知识的接纳,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学实践的应用等环节,其主体是学生,文学的体验性决定学生必须阅读文本,与之发生共鸣,然后与之审美,进而提炼、升华主题,得到具有启示性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其中不具有作用。反之,在文学通识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必须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从思政元素的挖掘到课程思政的课堂设计,再到具体的课堂实践,都需要教师的引导。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不仅可以就作品发掘出不同的思政元素,还可以有效地把握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切实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

就《文学作品鉴赏》这一通识课程为例,授课教师均为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文专业教师,能够根据所授课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思政元素的挖掘。比如,讲授《浮士德》的时候,通过歌德60年孜孜不倦写成《浮士德》的过程,挖掘理想主义精神,专注事业,不懈追求的思政元素;通过《浮士德》的主人公的上下求索,挖掘勇于追求、自强不息的思政元素;通过歌德作为德国作家的时代与命运的比较,以及自强不息主题的中德作品的比较,挖掘大国精神的思政元素。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情,教师也可以有效把握思政元素融入的不同方向与程度。在面对工科学生的时候,注重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等元素的深入挖掘,在面对艺术类学生的时候,则多关注理想主义、中国精神等元素的深度挖掘。

3.2 警惕后现代话语体系的影响

当今时代日益信息化、网络化,后现代话语体系以其多样性,不确定性、现实生活性对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高校学生来说,网络时代的拟像生活部分消解了面对面的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程度的疏离,同时,数字媒体的大量捆绑不仅占据了时间,而且对传统政治思想价值体系质疑,出现个体冷漠、主体参与度不高、课堂低头率增加等现象。而文学类课程受其冲击更大,当代作家的写作趋向于内心,展现零度生活,还原琐碎人生,这当中自然也包括了虚无与丑陋。青年学生缺乏透视眼光,就很难不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文学类通识课程思政必须做到去粗取精,还要精准的把握高校青年学生的特点,理解他们的现存价值,贴近生活地引导、讨论、获得认同,通过他们熟悉的媒体平台,如在线课堂、论坛、微信群加强师生交流与互信,获得学生的教学反馈,共同完善课程思政的过程。

猜你喜欢
文学类通识文学作品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文学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