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实效课堂教学的“着眼点”

2022-01-01 20:15清远市清新区第四小学成婉婷
师道(教研) 2022年11期
关键词:着眼点长征路塑料

文/ 清远市清新区第四小学 成婉婷

教师要抓住教学的“着眼点”,通过点“趣”、点“疑”、点“探”等方面进行尝试,让学生以“趣”想学,以“疑”质学,以“探”究学,提振学生“学思践悟”的自信,掀起争当“成善思者、成乐学者”热潮,使其真正爱上道德与法治学科。

一、点“趣”——碧水舞袖宛若生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理论和概念繁多、枯燥。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应把准有效激趣之弦,促使孩子们表现出注意、等待、探索的行为,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由厌学变乐学,让道法课活起来。

例如,执教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图片演示地球前后的变化,让学生感受生动、直观的画面和音效,然后询问学生:你们愿意拯救地球吗?地球为什么需要我们去保护?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的学生,知道地球家园遭受了破坏,意识到要共同行动起来,拯救美好的地球家园。带着疑问积极思考、交流、探索,纷纷举起了小手,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学生“群情沸腾”,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学习境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推动学生在探究中获新知。

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点趣,点燃了学生浓厚学习兴趣之“火”,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投入,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的才会真正纳入学生的自我认知结构和能力经验。

二、点“疑”——柳暗花明又一村

孩子心智奔涌的动力,来自于不懈探索及与生俱来的好奇。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问题丛生”的活力课堂,让学生经历从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明理而导行。

曾观摩过《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回忆其中的教学片断,授课教师在课堂伊始,引导学生观察带来的塑料制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动一动”等方式,探究分享塑料性能。在学生陈述塑料及其制品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基础上,教师话锋一转,点出其特别的称呼——“白色污染”。然后播放录音:同学们,最近治污法官接到了投诉,不少人将它告上了法庭。请你来当一回“治污陪审员”,帮助治污法庭审理诉状吧。接着,教师纷纷出示:1.农民诉状:塑料难以降解,影响土质农田减产;2.海洋动物诉状:鱼类误食塑料,严重危及生命;3.飞翔动物投诉:塑料垃圾焚烧,污染大气……随着课件出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治污陪审员”们陷入沉思,开始追查塑料的危害。最后,教师继续追问:“被害者仅仅是以上这些吗?塑料垃圾究竟对全球还有哪些危害?垃圾带给人们的困扰,该定什么罪?”

教师一连串的设问使学生学习的求知欲马上被激发,“疑思”就在这强烈的学习需求中自然而生了。有了这样的疑问,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当两者都被点燃之后,会出现怎样“生机盎然”的景象呢?层层叠加,答案呼之欲出,最后交流体会是水到渠成,师生在交流辩论说理中发展思维,使学生深刻体验到白色污染的巨大危害,明白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三、点“探”——宝剑锋从磨砺出

道德与法治教学强调问题意识,它是激活学生思维,学会自主道德学习的必然要求。执教《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师先出示几张关于红军在长征路上经历磨难的照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起对长征初步印象,拨动学生喷薄欲出的情感,并让学生说说关于红军长征,你想了解些什么?此时的学生,如数家珍地说:“我想了解红军在长征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我想知道长征路有多远”;更有的说:“我想知道红军走完了长征路到底用了多长时间……”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依托学生提出的问题链,教师最后引导学生聚焦问题导向,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初步形成问题分析的思路,推动课堂学习深入展开,在活动的推进中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近距离感受这段艰苦岁月和光辉历程,带领学生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需要我们一线老师精准发力、努力探寻实效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路上,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扎实向前、勤研致思,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而有序,“动”而有效。

猜你喜欢
着眼点长征路塑料
结合课例谈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几个着眼点
“长征路”上胜利会师
回望长征路
追忆长征路
追寻长征路
诗词创新的着眼点(三则)
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分析
农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及实践探究
塑料也高级
塑料的自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