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1-01 20:17:08张晓飞
科学咨询 2021年41期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思政

张晓飞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三门峡 472000)

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也是检验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根本标准。2017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均提出高校的育人目标为“立德树人”,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始终。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提出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要认真落实,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都有责任和义务守好渠、种好田,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形成铸魂育人的协同效应。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管理学基础课程是以企业、组织为研究主体,以管理理论、方法、实践和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理性分析为基础、直觉判断为依据且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管理思维与管理行为对管理者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和道德水平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学生的价值判断对企业行为的选择极为重要。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化改革有助于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其次,管理具有二重性,即具有与生产力相关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关的社会属性。“谁是管理者、为谁管理”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体现。现有的管理学理论体系多源于欧美,其目的是有效地提升资本主义大生产的效率与调和劳资关系。中国的基本国情、政治经济体系与欧美有本质上的区别,照搬欧美的管理学体系已难以满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只有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管理理论才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管理实践活动。

最后,管理学基础一般开设在专业主干课程开始之前,授课的主要对象是大一的学生。对学生的培养则由高中应试教育模式向技能培养模式转变,在专业技能和专业认知基本空白的情况下通过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基本管理技能和职业素养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能够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治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高度认同感。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进行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企业决策与管理行为,对其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化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思政化重要性的提升,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以“管理+课程思政”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只有62篇文献,而以“课程思政”为关键字,则相关研究多达16000余篇,由此可见具体涉及管理学的课程思政改革并不多,涉及高职院校的更少。管理学课程的思政化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看出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徐树(2018)提出管理学的课程思政要使管理职能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应作为思政元素挖掘的主线;祝丹丹(2019)要深挖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感悟思政教育;李海东(2020)提出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要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陈英梅(2021)提出管理学课程思政应先进性制度层的设计并要建立跨学科的教学团队。

综合来看,在课程思政的背景、意义及大致改革方向逐渐明朗的情况下,课程思政的改革已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从专业层面转入到具体课程教学的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研究重点应该通过重塑教学目标、重新制定课程标准、系统梳理思政元素,选定与本课程紧密联系的思政教育主线并科学融入课堂教学中。但由于各高校的学情、校情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侧重点并未形成一致的标准与实施路径。思政元素好比是盐,专业课程内容好比是水,如何确定盐水比例,如何盐水有效融合才是课程思政化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避免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因此,笔者认为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要着力解决好思政元素的筛选问题,要能够选择出一条或几条思政教育主线,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政元素的梳理,切忌大而全;其次要解决好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问题,“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

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的路径,其基础是教学团队建设,将建立专兼融合的教学团队作为组织保证。根据课程体系及课程野来选择和确定课程思政的主线,在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实施中突出思政的价值引领,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实施中采用多重教学方法与多重课堂相结合,提升教育实效性。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立德树人既是评价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价教师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先“传道”,再“授业解惑”,“道”可以理解为“规律”,更应该理解为“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道”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遵守公民道德行为规范。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设计者和执行者,决定着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融入和讲授等,因此教师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对课程思政化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教师的整体素养产生认同,教师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思政改革所涉及的思政内容很广,仅靠专业课教师难以把握思政重点,因此要通过建立专兼融合的教学团队作为组织保证,团队中既要有管理学的专家、企业的专家,更应该有思政的专家,大家同向同行才能确保在课程思政化的教改上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同时,高校课程思政化必须有物质和制度上的保障,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快建设课程思政的物质和制度保障,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联动的机制,并在激励制度和评价体系上下功夫,保证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二)以大思政的格局和视野结合专业内容确定课程思政主线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道德法律、人文素养、价值观等内容,思政内容要涉及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思政元素的选择上,管理学基础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思政元素不足,而是太多,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选好思政教育的主线,缺乏系统筛选,使得思政教育缺乏侧重点,且与专业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力图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突出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以大思政的格局和视野丰富管理学基础各模块的思政内容供给,通过对大思政的内容重新进行梳理,打破原有的思政内容边界,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发展史为主线,将优秀传统文化、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法制等内容与管理学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以产教融合为依托,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与开发。

(三)重塑教学目标体系与拓展教学内容,突出课程价值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要依托于专业教学内容,以“隐性”的方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并以之指导管理实践。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将思政教育、创新创业和产教融合有机结合,将管理学基础的学科核心素养总结为科学管理思维、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创业能力、企业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在确定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熟悉管理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趋势,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规律、理论与研究方法,掌握各项管理职能的相关理论知识、方法与原则,确保理论知识够用并能指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方面,着重培养基础管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和较高层次管理问题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价值引领目标方面:培养学生能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职业观,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国家自豪感和“四个自信”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管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的设计以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出发点,基于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结合管理发展前沿理论、社会热点选取合适的内容凝练思政育人元素,从而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在管理导论模块中融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与道德管理,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管理学思想史模块中引入中国传统管理智慧,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在管理的职能模块中,引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国家发展战略、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将诚信、道德、责任与担当、创新协作等内容融入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在核心价值引领的指导下,进一步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用创新创业导向的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通过编制课程思政教学计划表、编写课程思政案例,将管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以体系的方式相融合,进而实现点到点的融合,只有这样授课教师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无缝对接,才能够更加巧妙地切入思政教育,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专业知识与思政本为一体,不可分割。

(四)多重教学方法与多重课堂相结合,提升教育实效性

在教学改革中,重视参与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转变为引路人,多重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和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任务驱动法等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选取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文化且生动有趣的管理案例来诠释管理原理,激发学生产生共鸣;通过任务驱动模拟创新创业场景,吸引学生主动了解我国经济形势、政策环境和行业发展现状。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主动自觉在课前查阅资料,总结整理知识要点,最后由教师系统梳理,矫正学生的思想、知识和行为偏差,进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创新创业小组讨论与分享,以创新创业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合作意识。

多重课堂则是指除了教学课堂之外,还要形成以网上学习辅导平台为依托建立第二课堂,以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建立第三课堂,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思政教育与价值引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提高授课的灵活性与趣味性[1-4]。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着历史使命与责任,立德树人不仅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且重要目标。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化教学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建设,在管理学基础的课程思政化改革过程中,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索、选择、实施是实现课程思政化的基础,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思政目标与内容的设计、教学的实施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引导学生学习与思政思想的培养等都是课程思政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设计者,是思政主导方向的掌舵者,是思政思想的传递者,笔者认为只有教师自身具备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至高致远的民族情怀和深厚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产生认同与共鸣,让课程思政实施于专业教学,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建设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培养接班人。

猜你喜欢
管理学基础思政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42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浅谈管理学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