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巧真,张洪浩
(博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博乐 833400)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直接关系到以棉花种植为主的种植户经济效益以及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对棉花产量与质量造成影响。要做好棉花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措施,必须贯彻以预防为主、兼以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秉承绿色防控理念,积极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多举措防控。
1.1.1 棉蓟马
该虫害主要发生在5月份,成虫活跃且扩散速度快,日间时喜欢在较为隐蔽处为害,夜间或阴天时则转而到叶面上为害。其成虫、若虫使用锉吸式口器将寄主表皮细胞锉破,进行汁液的吸取,主要会对棉苗子叶、真叶、嫩头与生长造成危害。嫩叶受害之后叶面会变硬变粗糙,呈现出黄色的斑块;生长点受害之后则会直接干枯、死亡。该虫害严重影响到棉花的产量与品质。
1.1.2 棉蚜
该虫害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平均每年可以发生20代。棉蚜群常见集中在棉花的嫩头、叶片背面和嫩茎上,以刺吸组织获取汁液。为害早期,叶片见有黄白斑,后背面呈卷曲、皱缩状。当棉株受到危害后,会因“龙头”的形成阻碍到根系良好发育,造成生长停滞,最终现蕾开花以及吐絮的时间都会因此推迟。
1.1.3 棉铃虫
该虫害的成虫昼伏夜出、产卵分散,有趋化性,喜温、喜湿,所以雨水多、温度高是棉铃虫发生的有益条件。棉铃虫的幼虫啃食嫩叶会造成缺刻或孔洞,对棉蕾造成危害后会导致苞叶张开变黄,蕾下出现蛀孔;蕾苞叶张开变成黄褐色后2~3天便会脱落。危害青铃时,在铃基部留下蛀孔,严重导致烂铃。
1.1.4 棉虫螨
该虫害的发生与温度、湿度都有很大关系,高温、干燥有利于该虫害的蔓延与繁殖。通常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随着外界环境气温越来越高,棉虫螨的繁殖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开始对棉花造成集中性的危害,导致棉叶上发生多处红斑。
1.2.1 枯黄萎病
枯黄萎病是会对棉花造成很大危害的疾病,且有很强的顽固性、具有毁灭性,一旦发生难以根治,在全国范围内的主要产棉区均见发生。棉花枯萎病的发病时间早,子叶期便可见有发生的情况,现蕾期时会达到发病的最高峰,会导致植株矮化、枯死,叶脉变黄。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时间则比较晚,通常到了现蕾期才会发生,至花铃期时到达高峰,该病害不会造成植株严重的矮化与死亡。
1.2.2 立枯病、炭疽病
棉花立枯病、炭疽病的病菌主要通过种子与病株的残枝落叶进行传播,棉籽在播种、发芽之后,病菌对幼苗造成侵害。若是在苗期时恰逢连续阴雨与低温的天气,则发病更为严重。棉田地处地势低洼以及土质黏重地区的也更易发病。播种时间过早、排水条件不佳等也会导致病害严重。一般在4~5月份,因为田间有较大湿度,土壤的通气性也不佳,所以棉苗的生长受到抑制,病害更容易蔓延。
2.1.1 棉蓟马的防治
1)农业防治。及时进行棉田的秋耕与冬灌。在冬、春时节时,及时对田间和四周长出的杂草进行清除,同时清除枯枝、残叶,尽量减少虫源。合理安排田间结构,例如避免棉田和大葱、瓜类等作物邻作和轮作。通过适宜的水肥管理来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
2)物理防治。棉蓟马对蓝色有趋性,因此可以在棉田里放置蓝色的粘板来诱捕、杀死成虫。或利用棉蓟马的天敌来进行控制[1]。
3)化学防治。棉花苗期、花铃期时是棉蓟马发生盛时,应重视虫害于若虫、成虫时期的田间调查。适时采取化学防治手段:常使用的药剂有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10%蜱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5%高氯乳油1000倍液等,通过喷雾予以防治。
2.1.2 棉蚜的防治
1)农业防治。采取合理的施肥、灌水等方法科学田间管理,保证棉花的正常生长,提高对虫害的抗性。春初时彻底进行2~3次的灭蚜工作,并持续跟踪防治效果。田间管理要点包括:剪除虫枝、刮除旧皮、铲除杂草等。
2)物理防治。发挥天敌对虫害的防治作用,充分利用棉蚜的天敌如草蛉、瓢虫等进行管控。
3)化学防治。采用药液涂干或包扎的方式,具体做法为:在蚜虫刚发生的时节,于主干上部或是主枝的基部使用小刷子涂抹;40%乐果乳油或20%好年冬乳油30倍液,打造出枝干药环;或将粘有这些药液的脱脂棉环贴于枝干上,外用塑料薄膜捆扎好进行防治虫害[2]。
2.1.3 棉铃虫的防治
1)农业防治。在具体的措施落实上,要改变旧有的工作形式,通过更有力的举措来破坏病虫生长环境。例如,秋耕冬灌、管控地温、增加土壤温度、合理调节农作物布局等,由以上措施来破坏虫害的越冬环境,减小虫害发生概率。
2)物理防治。在棉田周围种植不同生育期的玉米,捕捉喇叭口区的越冬成虫,并注意在后期时借助高压汞灯或黑光灯等持续展开灭卵、捕捉幼虫的工作。
3)化学防治。可选用25%杀虫双或20%氰戊菊酯、2.5%功夫乳油等杀虫剂,加入相应量的消抗液进行防治。
2.1.4 棉虫螨的防治
1)设置保护带。通过设置保护带的方法来防治虫害,具体设置上要分2次,第1次是播种前,对往年发生虫害比较严重的条田林、条田四周使用药剂开展喷施。第2次是在5月初,对棉田四周杂草进行调查,当杂草>5%螨株率条田时,应于其地边设置保护带,将距离地边1~2个膜的棉花也纳入保护带中进行防治[3]。
2)查防棉叶螨中心株。5~6月份常常有大风天气,而借助大风的条件会更有利于棉叶螨传播,因此应及时找到虫源,进行药物喷施防治。
3)综合举措。可以采取的措施:第一,高温干旱的环境适宜该虫害繁殖与蔓延,所以在防治上要与天气条件结合考量实施精准防治。第二,7~8月份是棉叶螨高峰发生时节,要尤其加强防治。第三,降温、降雨天气之后气温的快速回升也会导致虫害发展速度过快,要注意这种情况下的虫害防治。第四,对棉叶螨发生的中心株和点片状发生的条田进行喷药。通过保证水量的充足来强化喷药效果,连续进行2次喷施,隔5天喷施1次[4]。药物的喷施不要使用高毒药剂,可优先选择使用甲维盐、阿维菌素等。
2.2.1 选择抗该类病的棉花品种
在播种之前也应进行相应的种子处理工作,例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芸苔素内酯等植物免疫诱抗剂与植调剂进行包衣处理,保证其抗病性。在容易发生严重病害的时节如低温、阴雨天气,使用多抗霉素、咪鲜胺、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剂进行叶面的喷施来预防苗病。同时,使用氨基寡糖素等植物调节剂进行喷施,保障棉苗的茁壮生长。
2.2.2 合理施肥
应倾向于选择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和生物肥,适当的补充磷肥、钾肥与微肥来提高土壤质量。对已经发病了的病田,及时在初见病株时就选用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剂进行滴施灌根,持续药用2~3次,每次间隔10天,用以防治病害。对在病田拔出的带病植株,要统一带到田外进行销毁。
2.2.3 使用生物菌来防治棉花枯、黄萎病[5]
生物菌可产生对病原菌的拮抗效用,有利于改良土壤、促进植株的生长,由生物菌产生的枯草芽孢杆菌、抗生素和细菌素等代谢产物既能够杀死病原菌,又可在施入后在土壤里形成优势菌群,占领植物体上可能会被病原物侵染的点位,竞争病原菌的营养与氧气,最后造成病害的无处生存。此外,生物菌也有利于促进植株的次生代谢,随着生物碱类、分类等物质的产生,有效杀菌。
3.1.1 作业前的准备
植保无人机飞防喷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药物喷施技术,采用无人机进行喷药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人力投入,而且还能在实际作业中结合作业对象完成精准的变量喷药。相较于在以往棉田中采取的地面机械作业方式,植保无人机突破了在地理上的因素限制,凸显出空中作业优势。
考虑到进行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时,作业高度比较高、雾滴粒径比较小,导致药液易受到影响而发生漂移和挥发,所以要考量气象条件上对作业完成的影响。一般明确的最佳作业温度是15℃~30℃,选择晴朗的天气,避免温度较低而提高雾滴蒸发速率。风力是影响雾滴沉积和漂移的主要因素,作业风力不应超过3级。
3.1.2 作业药剂选用
因为植保无人机开展作业的方式是低容量、超低喷雾状,凸显出雾滴细小的特点,所以在药物、剂型的选用上也有其独特特点。选用药剂一般是水基化剂型,例如水乳剂、微乳剂、乳油等,切忌使用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也不能选用有高毒或剧毒的药物,例如杀虫脒、克百威等,以防造成不良结局。而且无人机作业时飞行速度较快,所以应首选内吸性的药剂。
3.1.3 作业技术要求
无人机作业时,飞行高度、速度直接影响到作业效果,因此应以雾滴喷洒均匀、分布面积广泛、有一定沉积量作为基础要求。作业时要保有一致的飞行高度,一般是距离棉花顶部高度0.5~1.8 m、移动行距为3~5 m,飞行速度为3~5 m/s。为了能保证棉花上、中、下部叶片和叶片背面都可着药,建议用药量为13.5~18.8 L/hm2[6]。
通过研究自动化技术在棉花种植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智能检测手段来达到对棉花病害的准确、高效、快速识别的。既能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也能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发现。
例如,卷积神经网络在棉花叶部病虫害自动识别技术中的应用,就实现了以下突破:无需人工特征提取,卷积神经网络能自动对输入其中的图像数据进行抽象特征提取,并通过对图像局部像素的感知,在更高层把这些局部信息加以整合,获得图像的所有表征信息,以便利的操作提高识别病虫害的自动化程度[7]。
基于手机的在棉花病虫害检测识别。具体是指:在手机客户端上提取病虫害图像特征值,经网络通信协议将其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接收之后提取特征数据库中相应病虫害的特征数据,基于相关图像识别算法检索出这一病虫害种类[8]。用以检测识别棉花病虫害,准确度超过90%。
对棉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关防控措施。目前在棉花主要病虫害的防治上依然是采取生物、物理、农业等综合防治技术,随着更多智能化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各类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中,相信通过这些技术的有效应用,能起到更好的病虫害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