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赤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 人才培养涉及多方面内容,贯穿其始终的一条红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3·18 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没有能力守好这份“责任田”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社会学角度看,“教师是接受社会委托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职业人。 ”[1]“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为国家和社会教育培养新生一代的一种社会实践。 ”[2]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是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艺术。教学能力是身为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缺乏教学能力,教师便不能胜任工作。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3]。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各级各类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具体来讲, 教师教学能力作为一种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 能不能做到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客观科学地分析学情? 能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 把教材体系变为教学体系并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能不能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还有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 能不能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有效调控教学过程? 能不能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创造性地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能不能以科研促教学, 拥有提升教学能力的不竭动力和内在源泉?
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 它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观念。 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强调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强调价值观目标;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思政课教师,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生理心理素质,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突出的教学能力。关涉思政课教学开展的能力主要涵盖:观察能力,对各种社会现象和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感知的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包括理论、政策研究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和正确判断、引导思想舆论的能力;表达能力,向学生输出信息的能力,包括语言描述、文字表达(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形象表达(如课件制作)能力等;组织指导能力,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的制定计划、预测、组织、指导的能力;创新能力,根据时代变化和新时代学生成长需要,不断开拓创新调整教学手段、方式的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与时俱进地完善知识结构并客观认知、调整自我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等。 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并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才能使思政课教学不断向高水平发展。
从党和国家的层面来看,思政课作为落实高校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 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从学生受教育角度来说,在科技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的现代文明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是无苦可忆的一代,生逢盛世,对国家、民族是从什么样的苦难历史中走到今天的辉煌缺乏切身感受。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多年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为完成社会主义教育使命, 满足民族地区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对自身成长与发展的期待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因偏远的区位和参差不齐的学生素质,民族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优质资源不足,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有差异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思政课的价值导向和引领目标能否有效实现。 因此,研究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高校难以吸引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空间较窄,缺少发展平台。 高校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面临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库和内蒙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 学年)显示,截至2020年8月,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1034人,兼职教师301 人,特聘教师13 人。 全区53 所高校中,在校生共计477651 人,平均师生比为1:462,与教育部要求的1:350 的师生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缺口较大。全区1034 名专职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年平均学时为308 学时,教学工作量超出专职教师将近5 成。 繁重的教学任务,占据了思政课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分配到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与辅导、拓展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时间相对有限, 所以思政课教师很难针对学科前沿问题、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做深入思考。同时,一百多名学生一起上思政课的现象相当普遍, 有限的教学资源使得小班教学难以实现, 庞大的课堂教学规模无法实现师生的紧密互动, 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库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政课教师共1335 人。 从年龄结构看,29 岁以下的教师133 人,30—39 岁的教师517 人,40—49 岁的教师369 人,50—59 岁的教师303 人,60 岁以上教师13 人,思政课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 面对西方价值观渗透和多元文化挑战,阅历结构单一化、认知结构个性化的中青年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的使命道路上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从专业背景看,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为644 人,仅占总数的48.24%,超过半数的思政课教师学科专业契合度不高。 从学历结构看,专职思政课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仅为10.74%,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比56.67%,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比29.88%, 拥有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占比1.74%。 对比显示,全国351 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高校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4.99%,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比36.53%。我区专职思政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与之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 从职称结构看,教授占比为10.34%,副教授占比为26.59%,讲师占比39.55%,助教占比17.98%,其他职称的教师占比5.54%,思政课教师队伍主要以副教授、讲师为主体,占比67.5%,对比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教师也主要以副高级和中级职称为主体的76.33%,尚有一定差距。 受师资水平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门整体建设水平较低,目前,全区五十多所高校中仅内蒙古大学拥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能满足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思政课的任务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特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充电、自我提升。 而充电行为的发生,需要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双重驱动才能可持续并有实效。我区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提升教学能力问题上面临着内生动力和外部驱动力缺乏的困境。 一方面,提升教学能力的内生动力不足。 受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的影响,我区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受职称评审和学校奖励制度影响,思政课教师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之余更多关注自身学科专业研究能力的提高,重科研,轻教学;部分教师除教学、科研工作外还承担着行政管理职责,在开展教学活动方面的精力投入较少,教学发展创新意识薄弱;中青年教师家庭生活压力较大等等。 多重因素导致思政课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投入不足,缺乏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学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4]。 另一方面,提升教学能力的外部动力缺乏。 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库和内蒙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 学年)显示,全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举办国内外学术性会议22 次,全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高校共举办国内外学术性会议18 次。整体来看, 学术交流较少, 举办的学术性会议层次偏低。 一千余名思政课教师中, 参与学术交流的仅266 人。 另据报告显示,共529 名思政课专职教师接受培训3808 次, 有101 名兼职教师接受培训620 次, 接受培训的机会并未覆盖全体思政课教师。常态化的针对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不足,岗前培训和入职后的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 不能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需求。 而且参加培训的教师因教学和各种事务工作繁重,也无法潜心消化吸收专家学者提供的营养, 培训效果较差。
“讲信仰”的思政课教师应是“有信仰的人”。多年来, 我区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认同,对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面对各种思想病毒,能够高度警惕,在课堂上积极、正面回应学生关切,是一支可信赖的理想信仰坚定的队伍。但也有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学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思政课的设置具有内在的逻辑,但由于教师专业背景差异,能力水平不同,实际教学中存在“熟悉的内容多讲,不熟悉的内容略讲或者不讲”的情况。案例教学时,有的老师夸大渲染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在分析负面问题根源、解决方法和汲取教训方面讲得不透彻, 没有正面引导学生,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有的老师习惯于“照着讲、端着讲”,一套教案用多年,甚至有老师只有课件,没有教案,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刻板,传统课堂痕迹明显。 有的老师注重翻新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对新时代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缺乏认识,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环境、知识获取方式、信息传输方式、思想意识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在这种背景下,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应多点发力,多措并举,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民族地区高校党委重视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保障。 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纳入党建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系统和评估体系中统筹推进。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质量,提升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抓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等方面出台具体措施并有配套举措。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应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听课、讲课,及时召开思政课建设专题会议、现场办公会议,推动形成高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第二,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的选配问题。选配讲政治、业务能力强、能够协同配合的人进入领导班子。 配强领导班子,思政课才能得到有效的改进和完善。第三,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民族地区高校应克服困难,尽力保障思政课教学部门的教学、科研、培训、社会考察经费,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高校党建标准的要求。第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民族地区高校党委要引导思政课教师找准自己的定位,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提高教学水平, 让不同年龄、专业、职称的教师团结一致,为提高育人实效做出扎扎实实的努力。
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才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畅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从专业课教师和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中选聘一批优秀人员转入思政课教师行列或担任兼职教师。 把好入口关, 不仅要综合考量专业背景、学历学术水平,还要把好政治观、师德观,不能让政治思想不过关、道德修养有瑕疵的教师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应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面对复杂问题,应自觉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注重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制订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引进人才时合理配置学科方向,加强“老带新”,完善并严格执行新进教师观摩听课、试讲磨课制度,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加强对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创建学习交流平台,打造涵盖老、中、青三代,包含初、中、高级职称的人才梯队。 建立常态化的覆盖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标国家级、自治区级教师技能大赛标准和要求, 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展示活动,以赛促教,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 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优化学术生态、统筹教学科研,引导思政课教师潜心从教,紧跟时代步伐开展学术研究。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能力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功。思政课教师必须把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明确“为什么”。 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到这个职业的光荣使命,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第二,思政课教师要确定“讲什么”。 思政课知识点较多,但课时量有限,确定教学内容十分重要。 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划定学生必须和能够掌握的内容,确定教学大纲,规避随意选择教学内容。第三,思政课教师要确定“怎么讲”。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教学设计意识。在研究教材、教学内容、教法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上逻辑清晰地写教案,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时代感和吸引力,能够调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思政课教师要确定“怎么才能讲得更好”。 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和内容,加上精彩、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听得懂、喜欢听,能够教给学生主流的价值观念,能够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使其能够真学、真懂、真信是思政课教师需要终身面对的课题。思政课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话语表达,避免学术化、教条化、宏大叙事的说教模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话语亲和力。 除课堂教学外,民族地区高校应积极协调,组织思政课教师常态化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增加实践感悟。
民族地区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能够与时代共舞、与国家进步同行、与社会发展同向、与人民需求相呼应的,能够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能够实现自身价值,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在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