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浮梁县委党校 王春娣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党的相关会议以来,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四风”问题和腐败蔓延势头得到一定遏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但是,人们在关注全国各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同时,更密切关注周围的变化,更盼望自己生活周围的党风、政风、民风发生更大的变化,向更满意的方向发展。事实上,在新一轮中央开展从严治党的行动中,广大基层干部的作风确实有了很大转变,但也产生了另外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即“不作为”。基层干部“不作为”现象不防治好,势必影响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
结合基层工作和生活实际,通过学习、调查、走访、研究,笔者认为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当前应把基层干部“不作为”确定为工作重点。因为在思想教育、干部管理、作风要求、组织建设、制度执行、实践效果、群众评价等方面还有大量努力空间,仍然存在大量“不作为”。
基层干部“不作为”现象由来已久,比较普遍。比如,许多城市、乡村存在严重的“脏、乱、差”情况,老百姓意见很大,较长时间得不到改变;许多职能部门,长时间不能发挥自身重要职能作用,玩忽职守、酿成大错;许多服务性组织不能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街道、百姓生活而有所作为,高高在上,说做两张皮;许多窗口单位,纪律松散、作风涣散、精神不振,经常被曝光,群众意见非常多。从许多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也读出了各地基层干部“不作为”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到了要作为重点整治的时候了。
基层干部“不作为”就是消极腐败。点多面广,影响巨大,其危害不言而喻。当前,贯彻“四个全面”工作内容包罗万象,繁忙又繁重,迫切需要基层干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义无反顾的责任感、建功立业的成就感,投入各项工作中去。反观不少干部“涛声依旧”,连老百姓都能一眼看出、不假思索地指责其为“不作为”,可见消极的思想和工作状态,腐败的种种言行表现,已经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全国8600多万党员、43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着力点,只有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了,全面从严治党才落到了实处。
为什么基层干部“不作为”现象在许多地方比较明显,甚至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与基层干部的思想情操、精神境界;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环境、社会风气等有关,与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应有的思想文化、考核标准、奖惩措施、激励手断等有关。对基层干部管理过于松弛,于是有些干部对自身要求就放任自由了。“帽子不是大了一寸,还是大了一尺”,而是头上没有紧箍咒,失去严格约束,自然就没有好形象、好习惯、好作为。
纵观少数基层干部“不作为”现象,笔者认为,核心的有如下几个原因: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没有形成具体的工作规划、计划,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的工作内容中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方针,没有细化到干部日常工作行为中去。干部的职责相比过去是比较明确了,可工作仍然不扎实,任务完成不追求最终效果,不追求绩效最大化。加之,考核、考评机制不健全,运用考评结果不认真,不能坚持原则;周围的小环境与过去一个时期大环境的不理想等,许多干部思想精神境界、文化素质素养没有达到人们所期待的水平。焦裕禄精神和习总书记的“四有”要求不强。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是“假推钟”,“撞”不出应有的声响和效果来。
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密集出台的改革举措,在基层还没有全面深化细化。中央改革思路明确,大政方针明确,发展方向明确,各领域各方面政策已经陆续出台,地方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在加紧学习、大力宣传、贯彻落实等还没有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形成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深化改革自己的举措、形成各自的“自选动作”,形成统一明确的工作思想和具体要求。目前,许多地方、部门、单位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作“套路”,于是许多干部就只有“等、靠、要、看”,产生工作内涵的真空,想作为,可不知道怎样来作为。
当前,江西省正在推行的“三单一网”工作,力度很大、效果良好,群众反响热烈。做到“清单以外无职权”,就能防止“乱作为”;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就能防止“不作为”;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就能有所不为;做到“有权必有责”,就能提高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当务之急,要加紧细化工作要求,加紧制定工作方案,加紧全面督导实施。九九为功,使每一个干部有套路、有作为。
笔者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基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考评机制的建设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对比外资、合资、私人企业单位的考评奖惩机制,我们至今是一块难以提升的短板,许多干部痛心疾首。“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甚至“不看做事、只看做人”“只重做人、不重做事”的歪理邪说、潜规则很有市场。考评机制,对干部的激励措施有限,甚至不具有吸引力,对干部的惩戒措施有限,甚至不具有威慑力。于是许多干部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事易出事,不如不干事”。个别的不能把干部“干事创业”与“守纪律懂规矩、守本分”错误地对立起来。新形势下来个明哲保身,做“缩头乌龟”。长期制度上存在不足,这也是基层干部中出现“不作为”的重要原因。
时代的发展已经到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将更加充分、更加健康、更有威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学习型组织和个人更将更具魅力;国家治理理念、治理能力、治理方式更加现代化,将更加促使干部转变思想观念。这一切的时代变化,时时刻刻地改变着人们思想和言行。识时务者为俊杰,基层干部处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位置,不加强学习,必定有知识恐慌,本领恐慌。所以,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形成与时代同步的、与工作相适应的先进的思想观念。这应成为基层干部加强自身学习、“充电”“补钙”的自觉行为。从管理的角度讲、要加强基层干部的形势教育,快速补上基层干部素质存在的这一短板。形势教育的内容有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科技、生态等都要加大基本知识的普及力度。更重要的是与中央精神、文件要求、领导讲话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和更新新的思想观念。关于“更新观念”,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是一个绕不过去必须切实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一个干部,不能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不能树立民主观、群众观、法制观、荣辱观、纪律观;不能更新学习观、发展观、科学观等等,恐怕工作起来迷惑不解、懵懵懂懂、稀里糊涂、不知所措,不可避免,出现新的“不作为”。有道是“观念一新、万两黄金,观念一转、山河大变。”
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反“四风”不断深入发展,第二批群众路线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制度建设”金光闪闪。然而在许多基层单位制度是建设起来了,有模有样了,关键是要加大执行制度的力度,尤其在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推进工作上有切实效果。目前,在许多党权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制度执行的效率不是很令人满意。如:根本就没有把工作考核的结果与工资、奖金等挂起钩来,形成不了奖惩的威力。有的就没有严格意义的考核。又如:一年一次的年终考核,有多大的奖惩作用呢?广大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心知肚明。此种“制度”下的干部管理,就难得有基层干部的上佳作为。要向外企、私企、民企学习,要尽快建立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和有约束力的惩戒制度,从而达到预期管理效果。
应该肯定,通过不断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现在基层干部队伍的基本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如:法制观念、科技知识、群众观念、民主作风等等,但目前基层最缺乏的是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干部,这些成为许多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共识,我们不缺上行下效、上传下达、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干部。怎么办?就要加大干部能力的培养,在工作中加速锻炼培养。笔者认为:一要加快干部内部的轮岗转岗,打破人事、观念、文化等固化的藩篱。二要加大干部下派挂职锻炼的力度,给基层送去执政新风。三要加大异地交流培训锻炼,迅速打开干部的视野,提升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尽快重用和提拔起来。长期不按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干部队伍,加大培养的力度,不注重提拔和使用开拓创新型干部,部分基层干部看不到希望,也是导致干部不思进取,“不作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