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彩华 胡静荣*
(1.长江大学农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5;2.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5)
2019年6月28 日,“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在安吉召开。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对“新农科”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要求涉农高校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多方面的改革[1]。那么,涉农高校应该如何落实“新农科”指导思想层面的各项改革呢?这需要各涉农高校根据自己现有的教学科研平台,精心制订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农业教学科研基地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开新路、育新才、树新标”,着实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基础,他给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训平台,也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了土地保障。农业教学科研基地运转的好与坏,直接或间接关系到未来农业高校的发展与生存命脉[2]。然而,目前农业高校的教学科研基地普遍存在管理松散,土地利用率低,占地闲置等严重问题,无法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融合统一。因此,本文以“新农科”建设指导思想为契机,重点分析教学科研基地在统筹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目前,农科教学科研基地缺少具有农学背景或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的管理者。管理者没有学农背景,则很难理解使用者的需求,很难站在使用者角度急其所急,甚至对农业教学科研基地必备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预设不足,对土地使用定位不准,从而引发有地难种或“恶意”占地撂荒的怪现象。因此,农科教学科研基地的管理者要具有农业一线的工作经历,还要有学农背景。
学校干部选拔与考核机制是阻碍教学科研基地良性发展的“帮凶”,导致管理者缺少解决问题的毅力和决心。首先,学校并未针对教学科研基地的管理与统筹设置具体量化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因此,无法充分调动管理者的工作激情。其次,根据学校《干部管理条例》规定:学院院长和副院长只是兼职行政管理岗,无法保证4年或8年后改选仍在管理岗。在学校没有设置合理保护机制的情况下,学院院长和副院长也不愿意“撕破脸皮”与学校管理部门“沟通”,甚至也不愿意大刀阔斧地“改革”或重新分配学院权限范围内的资源,归根结底还是怕得罪人。因此,学校急需科学合理的政策和考核机制来调动领导干部们主动作为的工作热情[3]。
农业高校几乎都有较大面积的实践实训基地,完全能够满足农科类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然而,往往是条件过于简陋,缺少从事农事操作的专业器械,如拖拉机、旋耕机、拖钩机等大型机械设备,也缺少必备的生活场所,如食堂、休息室、洗漱间等,甚至连田间最基本的水电使用都不方便,无法保证师生教学科研的质量。最糟糕的是没有劳作成熟稳定的工人队伍,所有事情都需要师生亲力亲为。即使临时可以请到工人,也是操作不熟练,喜欢“坐地起价”。另外,随意占地闲置或成就自家小菜园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不仅导致国有资源浪费,还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发展的重点业务工作,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1810年,洪堡创办了弗里德希——威廉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和科研相统一”的办学原则。从此,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另一重要功能。目前,高校从形式和口号上都非常重视教学与科研,但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并没有将教学与科研融合统一[4]。教务部门管理教学,考核教师课时;科研部门管理成果,考核教师科研。教学课时要求越多,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只会引导教师们增设越多的选修课程。师生整天疲于室内教学课堂,忽视了真正宝贵的教学科研基地。
学生接触不同老师,学习不同知识,但都是不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如果课程安排太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实验室开展系统研究,根本无法掌握实验精髓。即使少数学生独立完成了老师安排的实验,也只是掌握了某个方面的某个知识点,离培养农业领域方面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差距甚远。同时,缺少不同专业师生交叉融进教学科研基地开展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导致生产上复杂的问题难以从多学科角度协同解决。
党的领导干部(如书记、副书记、行政副院长等)不犯原则错误是终身制,只要想作为,则可尽情地施展才华,不像兼职领导干部(如院长、副院长等)有太多顾虑,怕得罪人退居二线后被“报复”。因此,高校应成立党执政领导下的工作班子,院长、副院长等协助书记工作。同时,高校要设置具体的量化办法来考核党的领导干部,做到能者居上,不设年限,让敢作为、敢担当的领导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才能。
另外,从学科角度将传统植物生产中涉及土壤、肥料、育种、栽培、病虫草害防治等所有师资力量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农学院,便于凝聚专家共同“会诊”作物生长期出现的疑难杂症并“对症下药”。
尽量减少理论课时,增加田间实训环节。同时,新生入学后,将“植物保护”“农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三个专业的学生按6-7人随机分成若干实训小组,其中每个专业至少2人。然后从三个专业中分别选派1名教师加入实训小组,指导小组的实践活动。
另外,教学科研基地给每个小组分别划拨30 m2的水旱实验地,并提供水旱作物种籽一包,如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等。从播种至收获期间的所有田间管理都由各小组的师生协同完成。若哪个小组在生产中发现问题无法解决,则将信息反馈给学院办公室,由学院办公室组织各小组的责任教师进行田间“会诊”,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师生共学共研共提升,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农业应用型新才。
高校要选派具有农学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年富力强、有奉献精神的一线工作人员担任农业教学科研基地的管理者,负责基地全面工作,接受学校聘期考核[5]。教学科研基地要严格划区,如学生教学实训区、教学病虫圃展示区、教学遗传育种区、教学杂草展示区、教师科研区等。除了教学用地外,科研用地按每亩500-600元出租。
学校要将基地每年所有的租赁费和学院科研管理费的80%由财务划拨到基地账户上,由基地管理者支配使用。当然,因财力不足,基地每年的经费恐怕只能维持基地正常运转。因此,学校自然要加大对基地的一次性投入,如田间给排水通电、常规机械设备,以及生活区必备的食堂、卫生间、洗澡堂、休息室等。同时,还要支持基地招聘一批具有某种技术特长的工人,如泥瓦技术、水电技术、电焊技术、木工技术、维修技术等,他们既可干农活,也可帮助基地做好小型维护,确保基地正常运行。
总之,要想将论文真正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仅有大片基地和“三农”情怀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必备的设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