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生松 张文霞
(江汉大学 湖北·武汉 430056)
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日益认识到学校不再是独立、封闭的“教育孤岛”,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力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对正处于习惯养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家长退群事件”引起网络热议,可以看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确实存在着一些困境。因此,剖析家校沟通存在的困境,提出家校有效沟通的对策,对实现家校合作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家校沟通过程中,教师以“传道授业者”身份处于对话的主导地位,因教师角色的教育权威优势,不自觉地认为家长不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对家长进行“教育训话”而非“教育对话”,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单向性沟通关系。[1]另一方面,迫于教师的角色权威,家长在沟通过程中通常处于边缘地位,更愿意作为“旁观者”“倾听者”或“接受者”,这也加剧了家校沟通的不平等性。在不平等的沟通关系中,缺乏民主协商的对话氛围。“单向传输”易损害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打击双方参与家校沟通的激情,从而家校沟通达不到预期效果,即使双方沟通达成共识,其也具有虚假性。
当前,家校沟通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情况。《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对四、八年级班主任调查发现,家长与班主任沟通内容最多的是“考试成绩”和“学习习惯”,其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家庭教育”“身体健康”“学习兴趣”“特长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2]可见,大部分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内容不全面,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以学习成绩为导向的家校沟通,一方面反映了家长与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说明了家长与教师忽视了兴趣爱好、同伴关系、身体素质等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常用的家校沟通方式有家长会、家访、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网上群聊等。家校沟通的类型可分为线下沟通和线上沟通。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家校线下面对面沟通的方式主要是每学期的家长会,且家长会活动内容、流程比较固定,难以让家长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3]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它为教师与家长提供了便捷及时的线上沟通方式(微信、QQ、电话等)。但线上沟通也伴随着负面效应,如:微信的“便捷”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烦扰,“家校群”无形间成为了“压力群”。此外,家长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缺乏成熟的制度管理,在家校沟通中成为学校的传声筒,忽视了代表全体家长利益的诉求,难以发挥其本职作用。
沟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涉及到个人知识、能力和品德等要素。随着国民素质提高,家长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调查,33.5%的班主任认为“与父母沟通的技巧,我比较欠缺”,而大多数家长认为“教师缺少与他们沟通的技巧”。[4]从家长角度可见,教师的沟通能力是不足的,具体表现为表达方式欠妥、沟通态度失当、交流边界不清等。另一方面,不同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教育观念等差别较大,而且很多家庭的孩子是隔代抚养。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而言,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体系,他们很难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看法,这对家校沟通也带来了阻碍。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充满竞争的社会,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为了“生存”,忙于自己的工作,时间恰恰成为了阻碍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随着课程改革纵深推进,教师的工作量不断增加。据调查,有过半的小学班主任觉得“工作量很大、负担过重,没有时间与家长沟通。”[5]另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长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工作和生活问题,“996”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这无疑导致家长缺乏与老师、孩子进行沟通的时间。即使家长与教师进行沟通,往往也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发生严重事故或犯重大错误,而不得已进行交流,但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沟通并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当家长与教师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交流时,有效的沟通就无法产生,因此双方应转变自己在沟通过程中的角色,以促进孩子发展为目标,建立平等互信的沟通关系。教师要从“教育者”转向“沟通者”,要重视家长的教育力量,正确认识家长在沟通中的作用,明确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关系,以“沟通者”的姿态与家长进行对话。同时,家长要从“接受者”转向“合作者”。家长要认识到自己是与教师有同等地位的孩子教育者,且家校协同育人更有利于激励孩子学习。家长应以“合作者”的身份主动与教师交流教育困惑,共同解决孩子成长的问题。总之,家长与教师要转变各自角色,以建立平等互信的沟通关系,通过密切沟通与合作,实现教育与养育的优势互补。
受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窄化了家校沟通的内容。显然,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没有建立正确的家校共育观念。为了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家长和教师应主动拓宽家校沟通的内容。其一,学校应意识到家校沟通的重要意义,从上而下实施家校共育方案,要求每一位教师学习家校合作、家庭教育的最新理论,并对本班的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校合作意识。其二,教师与家长应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孩子的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孩子的发展不仅限于学习表现与道德品质两方面,在小学阶段,学习兴趣、人际交往能力、身体素质等的发展也极其重要。
在家校沟通中,学校的沟通方式和形式也影响着家长沟通的意愿和沟通效果。为了提高家校沟通的效果,学校应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考虑家长的多样需求,创新沟通方式,改进沟通形式。以常见的家长会和微信沟通为例。其一,为创新家长会的形式、拓展家长会沟通内容,可以举办操场上或社区里的家长会、家长会中融入亲子游戏和活动、学生来主持家长会等,沟通的内容也可以是孩子的家庭生活、幸福感、心理发展等主题,让家长能够充分地参与其中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二,利用微信平台,除了微信班级群,还可以建立班级公众号、开发班级小程序等,设立家师栏目,推送有关家校沟通专家讲座、家校沟通理论文章、家师沟通案例等。
要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提升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能力是关键。在教师培训中,学校不仅仅要注重教学与班级管理等方面培训,还应该针对性地进行家校沟通培训,使教师能够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解决各种的家校沟通问题。如,学校举办教师微信沟通培训:微信沟通的使用技巧,微信交流时机的选择,微信沟通空间的选择等。[6]相对而言,家长的沟通技巧很难通过短时间的培训来提升。一般来说可以由学校成立家长学校,请专家讲解家校合作知识与家校沟通技巧。家长学校也为家长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提供了沟通的平台,还可以为家长们提供有关家校交流的材料,以及优秀家长分享的家校沟通的实践经验等。此外,教育的核心是自我教育,教师和家长都应积极自学如何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
没有足够时间去沟通,教师就无法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真正了解其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家长也无法充分了解教师的工作性质及孩子在学校的发展情况,也就不能孕育高质量的教育。着眼于社会的长远发展,社会各部门需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儿童发展支持体系。教育部门应进行顶层设计,学校管理者需将教师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所做的付出纳入工作量,并保障教师合理的工作量和合法权益。社会其他部门应支持学校的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工作,积极改善教师与家长沟通条件,为家长腾出一定的家校沟通时间与空间,促进家校深度沟通与交流,从而真正实践家校合作、协同共育的教育模式,最终实现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