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潇蓉 伍展龙 段先莉 高 娃 赵 筱 赵锦芳
(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8)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是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综合教育改革的重点。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覆盖多个学科门类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从2012年开始全面实施梯级多元、分类培养、协同创新的“7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实施“四学期制”和全员参加的短学期实践,以培养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该校为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创办于2001年,以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突出生物技术与生物智造、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培养的人才具有“基础厚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等特点。现就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进行总结,为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立足学校“建设工科特色的多学科大学”总体目标定位,按照“分类培养、专业分流、多元出口”的基本原则,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
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精简课程数量,重点打造6-8门高水平专业核心课程;提高研究性课程教学比例,实行小班化教学方式,并适当增加学生分组研讨、学科前沿课等课程的覆盖面;推进扩展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提倡“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打造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我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让学生深刻理解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推进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开放课程中增设《创新创业实践课》,共 2个学分。新增课外创新综合实践环节,如“四学期制”和全员参加的短学期实践。
加强对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内容应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有效结合,并与社会需求和工程实际紧密相关。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校授课,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及相关经验引入课堂教学中,丰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着力提升和拓展学生的“双创”能力和就业渠道。
新工科背景下,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积极探索“重基础,强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就业创业的有效结合。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将验证性实验压缩到25%以内,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为学生自主选择和设计实验提供条件。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均单独开设实验课,同时开设了微生物生理学实验、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基因工程综合大实验等,增加学生独立操作和实际动手机会。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规范实验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注重本科生实验室建设,近年来更新一大批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
建立开放实验室,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科研训练”和“短学期实践”活动,鼓励专业导师接纳本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
为提高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竞争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双创能力,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种创新创业活动的平台,并加强这些实践平台的建设。本专业目前有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细胞调控与分子药物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工业发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发酵工程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工业微生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省级实践基地1个、校级实践基地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2个。建立了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实习教学在高校是相对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习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专业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促进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与企业共同建设创新创业基地。目前与人福药业、共同药业、安琪酵母、新华扬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多家企业和研究单位共建教学、科研及学生实习就业基地,鼓励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
探索多样化实习实训教学模式,聘任企业导师,对学生实习实训进行现场指导,加强实习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学生实习的时间和效果,增加学生实习经费的支持力度,保障实习实训的有效运行。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将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实践育人体系。重视搭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以主题沙龙、学术论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术科技创业竞赛等为载体,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鼓励学生参加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竞赛活动,如“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国际遗传工程大赛(iGEM)”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科技学术竞赛活动热情很高,累计参加学科竞赛20余次,获得国家级奖4项,省级奖10余项,校级奖3项;培育5项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国际iGEM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4项,省级项目3项;学生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省奖6项。
完善校内创新创业竞赛制度,同时规范和完善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将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等成果计入考核和职称评审。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深入企业一线,及时掌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行业需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讲座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沙龙,每2年举办一次专业教学竞赛,充分调动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主动性,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双创指导能力。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专业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专业要求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并与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接触,通过座谈讨论、集体研讨、个别谈话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学院建立“本科生双创教育及学业导师管理平台”,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提供技术支持。
将项目教学法与创新创业培养相融合,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发挥本专业科研优势和海外经历教师多的优势,选送优秀学生到相应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家、省部级和学校举办的科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科研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参加该类活动的记录与成果将作为奖学金评定、学分奖励与保送研究生的重要评价依据和指标。
通过这些改革举措,本专业将创新创业和专业建设融到一起,显著提高了“双创”人才的培养质量。今后,将进一步凸显工业生物技术特色,在新工科背景下,将专业教育、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