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2022-01-01 18:03陈湘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华校园政治

帅 梦 陈湘红

(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是历史上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结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源泉。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间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互融合……”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资源,积极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是民族文化传承、社会全面发展、国家稳步前进的内在要求,也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与主要特征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是民族文化精华,“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历史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及优良传统的总体概括。”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概括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传承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是中华文化的活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是系统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整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在五千多年积累、沉淀中,汇集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和谐统一、团结稳定、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礼仪道德、自律自省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体系。

三是实用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丰富国家的治国理念、保证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升公民的思想素质,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广泛的现实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的动力源泉。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新时代面临新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多元化特征明显,国际敌对势力对青年的思想渗透尖锐频繁。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意识、道德标准等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摇摆甚至迷失。

二是新的社会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社会矛盾,容易导致社会阶层的分裂、经济贫富的分化、精神世界的浮躁,进而衍生出意识形态、社会发展、治安管理、精神世界等方面的系列问题,危害国家稳定、社会安定及人民的正常生活。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新时代的前进方向,是解决矛盾的前提条件。

三是新的信息化特征。网络化、数据化、信息化是新时代的明显特点,随着智能手机终端普及,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网络文化中的低俗文化、暴力文化、功利速成、娱乐至上倾向等也构成了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障碍,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严峻挑战。

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夯实自身根基,充分运用和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并丰富现有的教育体系及方式方法,才能抵抗多元因素的威胁,才能应对新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习总书记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文明体系和思想体系,她涵盖了中华民族和人民几千年的思想智慧和理性思辨,是中华民族丰富独特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道德礼义的结晶,其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这些资源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自身民族底蕴文化的思想教育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明事理、辨是非的觉悟,引导他们坚定正确的价值方向,健康成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历史和社会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持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向前的内在动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有着重要影响,也是新时代坚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是中华民族能够坚定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后盾。“对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源泉。”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与探索,才能真正领悟她的内涵与真义,发挥其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1)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有机融合。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并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达到以上融合,首要任务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教材改革。“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增强其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不仅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通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也必须全面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才能找准三者融合的切入点,教材改革才有意义。

二是教学过程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上,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融入到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结合课程考查考核设置专门学分,充分发挥课堂的载体作用和文化的育人功能。要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将现代与传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结合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加深加强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文化育人的渲染力和说服力。

三是师资队伍改革。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组织各种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班和研习班,增强他们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升他们驾驭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能力,树立他们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意识。要注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吸收和培养造就一批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素养较高、教学技能较强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以教师的“能”带动学生的“爱”。同时,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应该身体力行地实践中华传统美德,注重个人品行,传递高尚师德师风。

(2)找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着力点,切实培养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要“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和接受正确价值观、远离和摒弃错误价值观,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是青年大学生,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接受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教育引导效果。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达到根深蒂固的教育影响,实现身体力行的教育功能,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找准着力点,本文认为着力点包括两个方面:文化环境和文化产品。文化环境主要是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即在大学生中营造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环境涵盖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指的是校园楼宇、道路设施、生态绿化、宣传长廊等,其文化表现可以展示为:道路楼宇命名、代表性建筑风格、主题文化长廊等。软环境包括师德师风、校纪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活动、师生的精神风貌、校园文明礼仪等诸多要素。高校要从文化培元的高度建立健全自身制度、培育校园软文化,从顶层设计上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文化产品指的是高校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衍生出来的物质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的形式及载体,对于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有着重要作用。物质文化产品可以体现为笔记本、笔、水杯、明信片等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用品,也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物品。在校园中,精神文化产品是最主要的,高校要形成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活动品牌,拥有影响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活动项目,让“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平台看得见、成绩有体现。当今互联网环境下,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地位不可取代。“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是体现校园网络文化丰富内容的实际载体,既包括高校师生利用校园网络、BBS、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传播的电子读物、图片、视频、Flash、课件等各种文化产品,也包括一些校内社团组织利用网络传播的博客、播客、拍客等各种文化产品”。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青年大学生中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产品的教育引导、知识传承、情感互动、文化服务功能,已经成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可或缺的着力点。

(3)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实现网上文化引导和网下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提升文化引导效果。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接触的“第一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把握住网络主阵地,才能拥有对青年学生的话语权。现代媒体技术正一步步突破时空限制,融图、文、声、像为一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无限空间,同时为线上线下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重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时空领域。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效果,就必须实现网上文化引导和网下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两微一端等校内宣传载体,借助传统和现代传媒手段,在校园内大力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播氛围。要准确把握网络文化传播规律和大学生群体上网规律,结合学生需要,创作、传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文化产品,推送相关学习内容,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要广泛运用新技术和新途径,充分发挥信息载体的作用,积极拓宽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融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如探索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融合项目。当然,除了网上教育引导,线下活动的开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如:诗词大会、经典阅读、礼仪表演、民俗调研等,让学生通过实践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将线上线下结合,共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文化引导效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新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并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观照现实,深植时代,广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资源,探索融合途径,创新方式方法,坚定文化自信,持续长远、坚持不懈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中华校园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