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2022-01-01 18:03:08梅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黄文浩
区域治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污染物水质污染

梅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黄文浩

地下水构成了水资源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工业、城市、农业、居民用水的重要水源。尤其是在北方干旱或半干旱区域,无论是城市用水,还是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其来源主要是地下水。据统计,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2/3左右的城市饮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全国的1/3人口饮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地下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地下水也有其特点,即地下水自净能力弱,一旦出现污染,处理不当,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也势必会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影响。此外,地下水是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地下水污染势必会直接影响市民健康。通过地下水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广东省于2020年11月27日审议通过了《广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该部法规详细规定了相关主体方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的监管职责,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有力保障。

一、地下水资源及污染状况

(一)地下水资源现状

地下水(ground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之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特指埋藏于地表水以下的重力水。我国地下水储藏丰富,根据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来看,从可开采量占比分析:平原地下水储藏最为丰富,平原地下水可开采量约占整个地下水储藏量的48%,为1700亿立方米/年。其次是基岩山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占整个地下水储藏量的28%左右,为970亿立方米/年;再次是岩溶区地下水,该部分地下水约占全部地下水储藏量的26.7%,为870亿立方米/年。最后是黄土区地下水,占比最低,为3%,每年的可开采量为94亿立方米。可见,我国地下水资源分布呈现明显差异,其中,南方地下水资源充沛,而北方地下水资源匮乏;北方的七成左右生活用水、六成左右的工业用水,以及五成左右的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

(二)地下水污染状况

地下水分布于地面之下的岩石空隙中。近年来,从地下水利用情况来看,由于受工业、农业及居民生活污染等因素,导致约有90%左右的地下水不同程度出现污染。污染物主要为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有毒有害物。从地下水污染特点来看,从浅层朝着深层发展,从点源向面源污染;从地域发展看,则呈现出从经济发达的城市逐步朝着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中,2019年,全国10168个国家级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位中,I-Ⅲ类水质监测点位占14.4%,Ⅳ类水质监测点位占66.9%,Ⅴ类依然占到了18.8%。可见,地下水Ⅴ类水质占比较高。且从对全国2830处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监测的结果来看,I-Ⅲ类水质监测井占23.7%,Ⅳ类水质监测井占30.0%,Ⅴ类水质监测井占到了46.2%。从监测的结果来看,地下水水质超标的指标主要有锰、总硬度、氟化物、碘化物,以及氯化物等等。

二、地下水污染路径分析

(一)间歇入渗型

根据地下水污染是否连续型,可将地下水污染分为间歇入渗型、连续入渗型。其中,间歇性入渗型地下水污染,有其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则是指大气降水过程中将各种污染物从地表间歇性渗入至地下,超过地下水净化能力,加剧地下水污染。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灌溉间接型淋滤,各种污染物从土壤表层逐渐向下渗透,最终影响到地下水。间歇入渗型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和短暂性显著特点。

(二)连续入渗型

各种污染物连续性的深入至地表水环境,从而影响到地表水水质。连续入渗型地下水污染来自城市污水处理收集池长期渗漏,也有来自受损污水管道的长期下渗,还有地面污水渗坑的长期性渗漏所致,影响其地表水水体,导致地表水水质污染。连续入渗型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是地表潜水层。

(三)越流型

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或有毒有害污染物透过地表、地下等水层,以越流形式下渗至含水层,从而影响到地下水水质。越流型的特点是污染物通过层间越流的形式转入其他含水层。这种转移或者通过天然途径(水文地质天窗),或者通过人为途径(结构不合理的井管、破损的老井管等),或者因为人为开采引起的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了越流方向,使污染物通过大面积的弱隔水层越流转移到其他含水层。其污染来源可能是地下水环境本身的,也可能是外来的,它可能污染承压水或潜水。

(四)径流型

经地表径流污染地下含水层,从而影响到地下水水质。径流型地下水污染源有污水处理井、岩溶通道等。径流型地下水污染突出表现为海岸边,由于地下水超采引发海水倒灌至地下水,从而影响地表水水质。径流污染地下水虽然范围可能不大,但是一旦发生径流型地下水污染,由于缺乏自然净化会加剧地下水污染程度。

三、地下水污染防治原则

地下水污染成因复杂,治理难度较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当前地下水污染现状来看,加大地下水污染监控力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循序渐进原则,切实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

(一)预防为主

地下水污染治理周期性长,危害大,修复难度大,为此,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持续做好地下水状况的评估,根据地下水质状况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采取相应的治理技术,从源头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此外,应综合运用好技术、行政、经济、法规等各种手段,全面发力,共同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

(二)突出重点

地下水污染程度不同、影响面不同,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做好治理,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重点领域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其中,应将关乎群众健康的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作为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突出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综合分析,把握污染特征及规律,根据污染特点,以及地下水水质条件,采取分类指导,综合施策,以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问题导向

根据地下水污染现状,如地下水环境风险大、污染源多、安全保障基础薄弱,污染防治规划设计不完善,监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尤其是地下水型饮用水污染源多、环境风险大、水源安全保障薄弱、地下水污染防治顶层规划设计不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要突出问题导向。根据区域工业企业特点,结合企业污水污染物排放等,做好风险防控,不断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四)循序渐进

地下水污染防治难度大,尤其是污染治理工作周期性长,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针对地下水污染实际,要明确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责任,将地下水污染防治纳入地方政府考核重要内容,按照“谁污染谁修复,谁污染谁赔偿”的责任制,分批有序,将主要污染治理资源应用于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四、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

(一)强化技术措施

首先,在技术上要大力探索针对地下水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一方面,针对城市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状况,要加快防渗技术研发攻关力度,做好填埋场等专业场所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工业集中区企业生产工艺改造升级,鼓励使用清洁生产工艺,将工业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污染因素消除在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物量,从而降低工业生产对地下水的污染;大力推广节约用水工艺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效率。此外,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鼓励使用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生态工业,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积极推广低残留农药、化肥。

(二)注重工程措施

(1)大力实施地下水水源保护工程。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类、分区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域,切实从源头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2)做好点源污染控制工程。根据区域点源污染调查分析,重点做好生活及工业点源污染控制。前者,应加强城市雨污管网工程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垃圾填埋场防渗工程。后者,应做好区域内重点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3)注重面源污染控制工程。针对面源污染地下水,可针对城市及农业实际,采取相应的污染控制工程。例如,利用拦截技术削减梅雨季节城市暴雨径流峰值,减少地下水污染;选用测土施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选用合适树种保持生态,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等,做好水土保持。(4)加强线源污染防治工程。地下水与地表水二者之间互为补充,地表水水质会直接影响到地下水的水质,要加强河流、湖泊等水质安全,通过严格控制地表水水质,形成动态平衡。(5)完善水质应急监测工程。提升辖区水质监测能力和水平,做好突发水环境应急监测演练,提升地下水污染事故风险防范及处置能力。

(三)完善政策措施

一方面,要加快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完善地下水保护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理清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理顺地下水管理体制机制,打破“九龙治水”的多头管理现状;此外,要加快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区域地下水污染现状,划定具体防治范围,实现地下水污染现状监测、评估、修复及防控的全面监管。进一步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时监测,持续整合地下水污染跟踪监测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监测井、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开采井等,确保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完整、真实。加强顶层设计,协同做好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以及区域与场地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五、结语

地下水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要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也要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从技术、工程及政策等方面多措并举,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切实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猜你喜欢
污染物水质污染
水质抽检岂容造假
环境(2023年5期)2023-06-30 01:20:01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一月冬棚养虾常见水质浑浊,要如何解决?这9大原因及处理方法你要知晓
当代水产(2019年1期)2019-05-16 02:42:04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18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都市丽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3:49
水质总磷测定存在的问题初探
河南科技(2014年23期)2014-02-27 14: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