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飚 魏 婧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北京 100073 ;2.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出版与技术深度融合,经过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据出版、智能出版几个阶段的发展,进入智慧出版时期。智慧出版是指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推介、虚拟技术等科技手段,建立多样性的大数据资源库进行出版产品数字化展示、数据智能分析以及出版趋势预测,从多维角度智能化管理出版发行、印刷物流、数据加工、数字阅读等出版环节,实现出版知识内容互联网化、信息交流互动化、知识服务个性化,进一步全方位深入体现出版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主观能动性。智慧出版标志着数字出版摆脱了依赖技术的出版模式,向着支配技术的方向演化。
专业出版是出版业信息功能的重要体现,当前的技术环境使得用户对专业出版提供的信息的学术性和规范化要求更高,因此专业出版应与技术发展齐头并进,借智慧出版的东风让专业出版在出版流程上实现更全面及时的信息采集与分析、更智能的编辑复制和发行,在出版内容上从传统的图书出版、内容提供转为面向专业领域的即时信息供应与用户服务,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为推进专业出版领域与智慧出版的融合,可以从协调社会环境、引导行业变革、再造出版流程三个方面着手。
政府是出版宏观生态环境的把控者,积极的政府举措可以为智慧出版在专业出版领域的应用提供便利的政策环境和有力的法律支撑,发挥政府为智慧出版发展助力的强大作用,加速智慧出版的应用实现。
在政策扶持方面,目前国家已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等文件,为专业出版的古籍整理、学术期刊出版等方面予以方向指引,但专门针对智慧出版的政策尚未出台。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以前沿技术为出版融合发展提供动能,但未给智慧出版明确的意见指导。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智慧出版模式的重视,明确智慧出版对专业出版发展的推动作用,鼓励专业出版领域发展智慧出版模式,为智慧出版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技术发展为智慧出版带来了隐私数据不当收集、个人信息泄露等隐含的法律风险,相关部门需推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保障智慧出版合法合规地运转。大数据时代,用户数据、作者数据、学术研究数据等信息存储于云端,极易被复制转载,专业出版中的行业信息安全更是不容忽视,相关法律规范不健全是智慧出版专业平台项目建设的一大隐患,国家应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和法律法规,为智慧出版建立严密的司法屏障。
专业出版领域向智慧出版方向升级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分析、分发专业信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强化用户阅读与使用体验,通过人工智能再造采编系统和管理流程,但目前这些技术还处于发展期,尚有不足之处,亟待技术优化以更好地支持智慧出版。
相较于传统的数据存储,大数据技术下收集到的信息类型纷杂,数据体量庞大,导致信息价值密度低,且容易受到信息噪音影响导致数据处理结果准确性降低;此外,数据安全的问题也有待解决,与大数据配套的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还未得到完善,从数据存储到数据分析处理、传输各个环节都存在信息泄露风险。[1]为了更好地支持智慧出版在学术出版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强化安全管理能力和数据预处理能力,提高数据存储安全性和分析结果可用性。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对增强专业内容展示效果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依赖实际观察与实践的专业类别,如医学类、建筑类的知识内容进行展示,更为直观便捷。但目前在出版成本的限制下,增强现实的部分成像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达成沉浸感;虚拟现实还需要专门的硬件配套设备来使用,提高了使用成本。智慧出版需要寻求技术合作,升级用户体验,降低出版成本,实现专业内容演示的降本增效。[2]
人工智能在辅助写作、自动排版等程式化出版流程中已得以应用,在节省人力重复劳动成本、提高出版效率方面获益匪浅,但出版业对人工智能的要求不仅于此,还在提高审美能力、进行创意写作、完成人机交互等方面有所期待,但以人工智能当前的发展状况还难以大规模应用并取得理想效果。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商需进一步提升技术层次,为智慧出版提供更加可靠、可控的技术工具。
智慧出版模式下的出版流程以出版方拥有的数据集合为依托进行汇总分析,不全面的行业信息会限制人工智能系统对行业的了解程度,使得算法结果片面,导致选题结果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作者队伍建设不完善、对读者群体画像不准确、误导营销方案的制定等负面影响,不利于专业出版的持续发展。专业出版需消除出版行业内的信息壁垒,以便于专业出版的人工智能系统全面掌握相关信息,提高行业数据分析结果的有效性,避免智慧出版模式下的算法被桎梏于以往的选题偏好中,更好地弥补选题空白,健全的作者数据和用户数据体系还能帮助出版方更高效地联系作者、吸引读者,促进专业出版互惠共赢。为此,专业出版社之间要尝试搭建相互联通的专业出版信息平台,汇集专业信息,为智慧出版流程中信息取用、分析与再创造提供数据基础。[3]
专业出版信息平台的搭建需要相关专业的各类单位共同努力。专业出版单位要处于中心位置,为平台搭建统筹全局,做各方力量的黏合剂。首先,与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进行专业信息上的密切交流,结成专业内容共同体,推进专业信息集约化存储使用;其次,与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打造“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对社会资源中专业信息的深度挖掘,补充完善专业出版信息平台数据库;最后还可以向技术公司寻求技术支持,为信息平台提供技术保障。[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过长期探索,建立起包括数字科研服务平台、学术数据库在内的双向互动学术生态圈,既为第三方学术科研机构提供数字学术科研服务,帮助其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还为自身开发专业数据库产品获取资源保障。[5]
发展实践由理念引领。发展理念的先进与否、正确与否对发展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技术条件更新加速,发展理念也应当随着新情况的出现而变革。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的专业出版呈现向知识服务变革的趋势,传统意义上专业图书的读者逐渐成为知识服务产品的用户,专业出版从业人员应当树立起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以应对这种变化。
互联网思维要求专业出版从业人员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专业出版的信息收集整理、内容编辑加工、产品发行等工作环节,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工作方式,转而将目光投向新技术、新渠道。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医学教育智能交互平台”在建设中以互联网思维进行规划,通过多媒体采编中心进行制作和内容存储,通过微信等常用移动平台作为销售渠道进行分发,创造新型知识服务商业模式。[6]其他专业出版从业人员也应尝试将传统专业出版与互联网项目相结合,生产专业性强、实用性高、获取便利的知识服务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用户思维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产品策划思维。传统出版中编辑与读者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在专业出版知识服务体系下出版从业人员面对的是产品用户,要以用户为导向进行产品生产,服务用户、满足用户需求。[7]首先了解用户画像,专业出版领域的用户范围较窄,用户画像更为清晰,可以更好地定位用户群体的产品使用习惯与消费习惯。其次以用户画像分析结果为依据策划知识服务产品,并及时搜集、分析用户反馈,进行产品升级。
专业出版进入智慧出版阶段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从业人员不仅要完成思维的转变,还要进行能力升级,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编辑出版能力,也要有对新型出版技术的驾驭能力和知识服务产品的管理能力。[8]编辑人才的培养可以从现有编辑人员能力深化、培养智慧出版新人和人才引进三个方面进行。
对现有编辑人员的培养主要通过继续培训教育的形式。《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出版领域青年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加大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学习培训、课题研究等各方面给予支持。智慧出版人才的培养可在行业内与各个出版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通过选派交流、脱产学习、技能练兵、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升编辑人员的编校能力,同时向编辑人员传递智慧出版的新趋势,还要做好智慧出版思维转变和技能提升的培训。
出版单位可以与专业出版院校联合培养出版新人。目前我国已有不少院校开设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并在其下设立了数字出版方向,出版单位要根据行业变化和智慧出版发展趋势制定人才标准,指引院校将其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培养适应行业要求的出版新人,促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根据出版单位情况引进掌握智慧出版技术、拥有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的相关人才也是可行性较高的方式之一,与熟悉新技术的互联网公司、传媒公司合作,例如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出版平台协同,实现新型出版思维的交流与进步。
版权保护是专业出版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专业出版工作中既要保护自身作品著作权不受他人侵犯,还要防止智慧出版模式下无意间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2021年6月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开始施行,是国家立法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但版权保护不能只依靠法律法规,出版行业也需要从技术方面入手强化内容版权保护,从源头上减少侵权行为发生的可能。由于智慧出版模式下专业出版内容多存储于互联网,增强了侵权行为的隐匿性,网络空间版权保护的难度加大,在专业出版领域除了抄袭等直接的著作权侵权行为,还存在隐匿原作者信息、篡改发表信息等情况,悄无声息地窃取他人专业研究成果。为此,智慧出版中可以加入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的时间戳机制具有不可篡改且永生伴随的特点,为专业出版内容即时生成时间戳,对作品进行发表信息认定,保障数据的真实有效,还可追溯其来源,防止信息篡改问题。
随着智慧出版模式应用范围的扩大,人工智能开始用于专业内容生产,但创作材料是通过对互联网现有内容的智能抓取、分析生成,因此会存在版权侵权风险,而且由于材料来源的广泛性,该种侵权行为涉及到的作品范围更广,因此为避免侵害其他著作权人的权益,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写作时,要采用人工智能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人工智能作品加强内容检测与审核工作,履行好出版从业人员的“把关人”职责。
选题策划是出版流程的首要环节,是奠定出版产品成败的基础性工作,要求出版从业人员全面采集社会发展信息、市场信息和专业信息以了解出版产品的供需情况,系统掌握行业趋势和市场情报,根据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因此选题策划工作需要收集处理大量的信息,不仅工作负荷较重,还容易受到编辑本人对选题偏好的主观影响,编辑个人对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进行预测也较为困难,会导致选题结果的前瞻性缺陷。
智慧出版的应用可以让选题策划从依靠编辑人员主观判断的单一经验模式转变为技术处理与人工经验相结合的多重判断模式。从具体的技术来看,物联网能够利用多种感知设备获取专业信息,并将信息准确及时地传输至所需节点,对信息进行分享或加工处理,在减少信息采集所需人力物力的条件下获取更丰富有效的专业信息;云计算能够将数据资源存储在云端,专业出版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意时间地点获取云端中的专业信息资源;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对专业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寻找题材空白,预测行业和市场趋势,为专业出版编辑提供选题建议。因此,专业出版单位可以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种先进技术进行智慧出版下的选题策划工作,为出版产品提供前瞻性强、可行性高的选题结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达成智慧出版的“七化”步骤中提出要实现“数据化”,为此整合内部数据、构建数据仓库,让数据形成关联,并在这个过程中与阿里云展开合作,将数据系统迁移到云上,继而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后续分析与挖掘,为专业出版的选题策划工作提供借鉴。
对出版物稿件进行内容编校有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作用,在内容编校环节需要规范稿件文字、消灭内容差错、提高整体质量。在传统的出版物内容编辑加工和校对审核的环节上,编辑需要单纯依靠人力对稿件进行多次审核,工作量较大。智慧出版的数字采编系统解放部分人力资源,采用人机协同的方式,提高人工智能在组稿、审稿、编辑、校对等环节的参与度,大大提升了稿件处理效率。如中国知网的腾云数字采编出版系统是基于知网自身的中文文献数据库优势开发的期刊投稿采编管理工具,该工具可以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预检测、分析稿件创新性、筛查低水平稿件、分析当前热门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智能推荐审稿专家、审校参考文献、自动预排版,实现内容编校的全流程智能处理。
专业出版既要检查一般性的内容差错、文字差错,还要注意专业内容正确与否,这就要求编辑要同时具备强大的编辑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才能及时发现稿件谬误。智慧出版中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对内容进行审查纠错,防止因编辑疏漏而产生的质量问题。一般性的字词句编校需要将各类工具书、专业名词纳入人工智能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完善,人工智能将数据库中收录的内容与稿件内容对比,标记不匹配的内容,辅助审校工作。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升级,人工智能在语境和情感识别上随之进步,审校准确性不断提高。专业出版中不乏专业知识内容和数据,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学会复杂的数据模型验算方法,对专业数据进行检验,保证专业内容的准确性。
出版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源消耗,纸质图书印刷需要大量纸张和油墨资源,运输过程中还有其他能源消耗,尽管出版行业正在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型,电子书、知识服务云平台、有声读物等新兴出版业态不断涌现,智慧出版在数字出版平台上也可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但是纸质图书目前还无法完全被数字出版所取代,造纸、印刷、运输环节的资源损耗甚至是资源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在图书印刷生产环节同样需要智慧出版助力,推行按需出版是减少出版资源消耗的方式之一。
按需出版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和数字印刷技术,将出版物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根据市场需求印刷、发行出版物,摆脱传统出版中的印数限制,防止印数预估偏差导致出版物积压或不足而带来的资源和环境负担。智慧出版模式对按需出版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潜在消费者、计算市场空间,为印数决策系统提供指导;可以管理用户信息,如专业偏好、常住地,辅助出版物分销;可以将出版单位的出版物信息和内容资源统一管理,结合用户的反馈意见和需求搜集,及时做出出版物调配,进行印务管理。特别是专业出版的用户范围小,每印次的印数较少,更适合用按需出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绿色生产的出版物。[9]
图书传统发行渠道依然有着较高的物流成本和空间成本,一旦对图书的销量预估与实际情况出入过大,成本便水涨船高。智慧出版中可以尝试通过开发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智能供货,针对需要供货的实体书店,获取以往的销售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为书店提供订货建议。专业出版的用户定位明确,在此基础上或能得到更准确的预测结果。
纸质图书的网络发行渠道和数字出版产品都不再为预订问题而苦恼,凭借算法推荐技术还可以实现精准的靶向传播。无论是通过网络购物平台选购纸质图书还是在数字出版平台挑选需要的数字出版产品,用户都会在平台留下行为轨迹,对用户的访问次数、停留时间、购买记录等行为进行分析,可以获悉用户的专业内容需求和喜好,并将平台中的内容标签化处理,匹配内容和用户,从而为用户提供符合其要求的产品或服务,实现精准内容供给;还可以识别潜在流失用户,针对性地进行唤醒推送。但进行个性化推送也要注意避免越界干扰用户,降低用户平台使用体验感。
智慧出版模式下的专业出版搭建内容服务平台,以本单位的内容优势为依托,将专业内容资源和包括作者、读者在内的用户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全方位的用户服务。
一方面,内容服务平台可以为读者提供内容增值服务。专业出版内容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可以帮助用户进一步理解专业内容的附加资料不在其主体部分体现,这种情况下智慧出版提供的内容增值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标引整合的内容资源能够组成完善的知识图谱,用户学习时可以进行相近专业知识补充,让用户收获更清晰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面对专业领域的学术、科研要求,专业出版单位还可以延伸数字出版平台功能,为用户提供专业服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建设的数据服务平台,面向学术人员、学术机构、高校师生和行业用户,在提供数字产品之余,还提供学术评价服务、机构知识库/机构学术研究资源库建设服务、作者服务、多语机器翻译服务、在线会议服务、科研系统建设服务等多种专业服务。
综上所述,智慧出版领域想要在专业出版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在宏观方面需要具备适合智慧出版发展的社会环境,获取政府重视和技术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行业层面需要变革传统出版思维方式,以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来做出版工作,积极培养新型智慧出版人才,加强对作者和出版商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具体的出版实践中,要全面发挥智慧出版的作用,通过人机协同再造出版流程,提高出版工作效率和出版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