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圳水库水源地保护成效及提升对策

2022-01-01 15:33何少钦
中国水利 2022年16期
关键词:水源地库区巡查

何少钦

(福建省莆田市东圳水库管理局,351100,莆田)

一、概 况

东圳水库位于福建莆田市木兰溪最大支流延寿溪上,属福建省第八大水库,总库容4.35亿m3。水库大坝为黏土心墙土石混合坝,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引水系统、坝后电站等建筑物组成,坝址上游集雨面积321 km2,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生态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大(Ⅱ)型水库,目前主要供应莆田市城厢区、荔城区及秀屿区大部分地区150多万人口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为强化水源地保护,2012年4月,东圳水库全流域总面积321 km2全部划归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2018年,东圳库区生态综合治理相关项目作为莆田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内容,被列入《莆田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莆田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加大东圳水库水源地保护力度,不但将有效减轻水库水体污染、促进水体自净、保障水源水质安全,还有助于水库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为木兰溪流域生态治理提供生动样本和保护实践。

二、水库保护现状及成效

2010年以来,莆田市委市政府把东圳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作为城市重要发展战略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并多措并举接连实施了多个水源地保护项目,力求实现“大坝安全、水质优良、生态优美”的目标。

1.禁养措施

制定《莆田市饮用水源保护和供水保障方案》及水源地保护专项计划,于2011年共投入4.5亿元对东圳库区畜禽养殖进行大面积、大范围整治,拆除、关闭不合规畜禽养殖场18 234户,整治面积约549万m2,取得东圳库区畜禽禁养目标的阶段性成效,有力遏制了水库污染源入库问题,水库饮用水水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工程措施

(1)分层取水工程

东圳水库分层取水应用技术为福建省首创,总投资4 500万元,为2013年莆田市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之一。分层取水工程为岸塔式结构,位于大坝左坝肩上游约550 m岸坡,由进水口、引水隧洞及引水钢管组成,共设置5层供水层,每层4 m,最大引水流量为9.8 m3/s。配套建设水质在线监测站,为水库分层取水调度提供依据,有效改善了城乡供水条件,提升了市民安全饮水保障。该工程取水口还与水库旧取水口互为备用,提高了供水的安全保证率和供水调度的灵活性。

(2)大坝除险加固工程

大坝除险加固工程于2015年1月动工,工程总投资10 648万元,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对坝基和坝肩进行防渗处理,对坝顶进行砌石增高,培厚加固坝体,拆除及重建进水塔检修闸门系统和闸室结构,更换启闭机、平板钢闸门,进一步对溢洪道泄槽及下游导洪墙进行加固等,有效解决了水库枢纽水工建筑物结构老化、安全隐患问题。加固后水库增加防洪库容约6 000万m3,不仅提高了水库调洪能力,还提高了水库水环境承载力。

(3)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2014年,莆田市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将总投资达19.8亿元的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头号项目。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施治总方针,对东圳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大整治,对库周退果还林1.2万亩(1亩=1/15 hm2,下同),解决流域内53个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收集及清运问题,水库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搬迁、安置居民641户、房屋约20万m3,对上游流域内200 km2实现封山育林及水土保持工作,增加库滨带面积约2 000亩,同时颁布施行《莆田市东圳库区水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水库构筑了“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法治”四道防线,有效解决了水库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遏制了库周水土流失,削减了入库污染物含量,改善了水质。

(4)库区隔离带项目

2017年,在水库周边33.7㎞征迁范围内开工建设库区隔离带,共设置隔离网26.6㎞、砌筑隔离墙3.0㎞,制作界桩、界碑和宣传牌210块,建造宣传墙2面,设置交通门37扇、维护门36扇、兽门29扇,实现了库区一级保护区封闭式管理,全面提高了水库对外来污染物、人为干扰的抵御能力。

3.信息化措施

东圳水库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强化科技治水,2010年以来开发建设水雨情自动测报、水库安全监控信息化(包含大坝安全监测与评价系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闸门自动监控系统等)、水质在线监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视频监控等多套系统,提升了水源地日常管理及保护效率。2019年以来,东圳水库管理局还与电信等部门合作,采用在铁塔上安装高清视频监控的办法,实现库区监控全覆盖,库区巡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4.监测措施

除环保、水文等部门定期对库区进行人工采样并检测外,东圳水库还通过分层取水口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每天定时、定点对水库水体自动取水监测,较好掌握了水库水质动态。

5.生态养殖及巡查措施

通过生态养殖办法,每年按固定比例向水库投放青草鲢鳙,促进水体内食物链循环,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水政工作人员坚持每天开展水源地巡查,每周分组分批安排人员深入库区摸排污染源及水事违法事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立案处置。

6.宣教措施

一是强化水源地保护宣传,通过短信群发、入户宣传、微信号推广、户外警示牌及车辆广播宣传等方式,提升市民保护水源意识。二是充分发挥东圳水库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功能,利用展馆宣讲、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开展水情教育,提升了市民爱水、护水共识。

7.科研措施

为强化东圳水源地保护机制,水库于2010年实施底泥调查研究,2016年分别开展了水生物调查与生态修复评价和东圳水库生态安全基线调查与评估,为东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更清楚地掌握东圳水库内源机制,2021年东圳水库管理局还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共建合作,共同开展东圳水库水生态内循环与藻类稳定性研究,以揭示水库沉积物营养盐释放规律,制定水库藻类水华生态防控对策,助力提升库区水生态健康安全。

三、存在的问题

1.水源地巡查制度不完善

在日常巡查中,工作人员主要借助车辆开展巡查,巡查工作存在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及针对性培训、库区污染源排查没有与水质监测结果紧密结合、对污染源识别大多靠主观性经验判断等问题。此外,水库虽然建立了日常巡查管理制度,但巡查工作没有形成具体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库区巡查分工不够明确,巡查任务有时难以开展到位。水源地“六方”联合执法主要应用在违法处置上,在水源地“防线”巡查、普法宣传机制上应用不足。

2.水质监测点位没有全覆盖

水库水域面积辽阔,在线监测点位仅旧取水口、分层取水口两个,但在其他主要支流、重要汇流口、关键断面均未设置在线监测点位。水库不同水深水质情况仅靠定期人工分层采样获取,难以实时掌握水库流域内不同位置不同水层水质状况,也难以实时掌握水库水体随气温、降雨等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同影响。

3.水源地保护预警能力不足

一是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水库水质得到一定提升,但水体总氮超标、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存在。二是水源地科研项目不够丰富,对水质变化机理掌握不足,应对水质变化能力有限。三是当水体内藻类密度、污染源、透明度发生明显变化时,需要借助人工采样、驱船到实地巡查才可发现具体的水质问题,缺少预警及研判能力,难以实时反馈。

4.水源地生态修复措施不完善

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虽已完工,但水源地生态修复措施还不到位,如水库一级保护区81.3 m高程以上村民还未全面搬迁、沿环库路隔离带防护网没有全部闭合、库区内部分村庄污水收集不到位、水源地保护区内还有近6万亩果园未还林到位、农民施肥方式还存在表施撒施等,影响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及自我修复功能。此外,水库两岸库滨带建设还不够彻底,水库及入库河流两岸河床裸露,没有建立起植被覆盖、人工湿地系统、生态浮床及防冲刷工程等措施,在水流冲击下库周大量泥土被带入水体,发生水土侵蚀、河床抬高、库容淤塞等问题,影响水生态系统自我修复。

5.缺乏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及考核评价机制

东圳水库流域面积大、范围广,库区生态环境治理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库区环境保护尚未制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而是从全市饮用水源生态补偿资金中统筹,库区水环境保护资金需求无法得以保证。尽管条例规定了库区水环境防治及保护的具体的监督及管理办法,但没有配套建立库区生态保护日常考核及评价办法,各责任部门日常开展水源地保护实绩、达标率难以考量。

四、提升对策及建议

1.多措并举,增强水源地巡查能力

一是联合环保等部门,开设水源地污染防治专题课,对水体污染类型及水质指标分析开展普训、专训、特训,提升污染源调查及识别能力,不断增强水源地巡查人员巡查业务水平。二是建议打破单一的库区巡查方式,建立模式化巡查清单,在每季度第一个月开展“呵护碧水”行动,由专业环保人员带队,针对水质情况对当季度水源地可能出现的污染类型开展大巡查、大整治。三是建立库区巡查管理标准,厘清巡查工作职责、任务及目标,配套制定水源地巡查系列日报表,让巡查工作规范、系统、流程化开展,进一步提升巡查成效。四是在库区现有视频监控辅助巡查的基础上,对人员难以到达的库区地段实行无人机、无人船侦查,全面配套实现“水陆空”相配合的巡查机制,以减少日常巡查工作盲区。五是实现水库视频监控全覆盖,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进一步整合水库现有的水雨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与评价、洪水预报调度、水质在线监测、库区视频监控等系统,同时搭建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推进“智慧水库”建设,提升水源地管理保护新水平。

2.联合执法,共建水源地管理体系

一是全面落实湖长制管理要求,以莆田2021年第1号河长令为方向,持续推进“六清六化六方”建设,加大力度对水库周边污水排放、畜禽养殖情况进行地毯式排查,谨防污水乱排、畜禽养殖反弹情况发生。二是通过经常性联席会议、典型性案例分析、针对性应急演练等办法,加大城厢区生态环境局、城厢区公安分局、常太镇政府、常太派出所、东圳水库管理局、城厢区网格中心等部门“六方”执法协调联动机制,对库区污染水源等违法案件开展联合执法,提升水源地水质安全联动成效。三是发挥“河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机制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属地协同,加大力度对东圳水库“四道防线”落实机制进行普查,对“生态防护、生态治理”不到位的要立行立改,对“生态修复”不完善的要见行见效,对“生态法治”不落实的要加力加压,让“防线”转变成“戒线”,推进水源地生态保护机制不断向前发展。四是发挥木兰溪流域司法保护巡回审判点的作用,强化库区日常水事违法案件处理机制;加强与司法部门联系,建议将条例纳入“八五”普法内容,同时加快推进东圳水库司法展厅建设,公开曝光水源地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普及条例规定,增强公众对水源地的保护意识。

3.科研加持,提升水源地防治水平

一是持续强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对水库水质、水生态系统、浮游生物、水生生物、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课题开展研究,全面提升水库健康动态管理。二是建议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成立东圳水库水生态系统研究院,对入库支流、水库水质周期性及非周期性变化等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为水库水生态系统修复、水库深度治理、水污染源防范、水源调度、健康供水等提供决策及依据。

4.多点监测,提高水源地应急机制

一是在水库主要支流、重要汇流口实现水质在线监测,以实时掌握水库水质全动态。二是积极与在线监测厂家沟通,改善东圳水库分层取水工程现有的水质监测模式,在分层取水口布置不同水深的取水管道,实现水质分层监测目标,以全面掌握不同水深下水质动态,实现水质源头安全管理要求。三是配套建立水源地水污染预警系统,当水体出现透明度降低、水体水质超标等问题时,系统可快速将预警情况传输至管理平台并通知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时、快速、有效处置紧急突发水污染事件,进一步为水库健康、安全供水提供保障。

5.强化考核,促进水源地保护成效

一是按照条例要求,进一步完善各方责任单位工作机制,按照“理清管理事项、明确管理标准、规范管理程序、科学定岗定员、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评价”原则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全力健全、完善东圳水库水源地日常管理保护机制,以及时破解水源地保护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黑点。二是建立水源地保护日常监督管理机构,落实水源地常态化保护机制,定期对各责任部门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监督、考核、评价,对工作组织不力、巡查工作不到位、保护力度欠缺、工作形式化表面化等现象予以曝光、问责、问效,以全面规范提升东圳水源地保护及治理能力。三是设立东圳库区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水源地保护专项项目支出,并强化资金运用稽查考核管理措施,以充分保障水源地保护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6.生态修复,提升水源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一是加强与属地政府沟通协调,将一级保护区范围内81.3 m高程以上的居民全部搬移,闭合环库公路隔离防护网,并强化对库区隔离带的日常巡查管理,有效避免库区人为破坏影响,以全面推进水源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二是持续推进库区生态环境整治,对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污水有效性收集开展督查,并加大力度探索“智慧果园”建设,推进库区全域污水入管入网、果农科学施肥。三是持续推进库区生态补偿机制,将库区内果园还林到位。四是扩大水源地库滨带建设面积,提升库周河岸水土保持功能建设,对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域补种生态防护林,既改善土壤结构,又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稳定性修复。五是强化水源地日常巡查工作,全面开展支流范围内农业面源污染源排查,通过河道整治办法肃清污染源,全面提升入库河流水质。六是在水库入库支流等适当位置,布设植草沟过滤带网体系,同时打造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生态绿岛等工程,并种植杞柳、沼柳、鸢尾、水葱等耐湿植物,增强对水体中氮盐、磷盐的吸收,促进水体生态修复。

猜你喜欢
水源地库区巡查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某备用水源地水库流域内水污染源分析及建议
宁夏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
河南丹江口库区滑坡危害性评价及防治对策
电法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渑池电厂为例
基于多旋翼无人机的污水管线自主巡查系统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公投在即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
高要创新反腐倡廉巡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