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市安屯镇机关保障服务中心 杨波
我们国家的畜牧养殖业正在加快发展脚步,规模化、集约化成为主要方向,然而畜禽粪尿造成的污染也更为严重。若想使得畜牧养殖业能够保持稳健发展,必须要将其带来的污染予以有效控制,切实寻找到生态污染防范的有效之策,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将环境保护纳入其中,尤其是要对畜牧养殖污染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可行措施予以解决。
随着牲畜家禽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其对周边空气环境产生的污染变得更为严重。集约化养殖模式得到普遍使用后,大量动物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废气排放量必然增加,周边空气质量自然就会受到影响。畜牧养殖对饲料的需求是较大的,而动物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其中有些时没有得到完全消化的饲料,而在厌氧发酵之后就会产生硫化氢、氨之类的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造成的破坏是非常大的。从相关研究机构出具的数据来看,养猪场的规模达到中等的话,在一个小时内排放出的硫化氢就能达到14kg,氨气更是高达148kg,周边空气所受影响是非常大的。部分养殖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没有对粪便进行处理,而这就使得污染程度更为严重。另外来说,畜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病原微生物是较多的,而且空气就是其传播媒介,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如果动物患有疾病,粪污没有得到处理就排放的话,空气质量会有明显降低,甚至会导致传染性病源的大范围传播。
养殖场虽然在对配套设施进行升级,然而无法满足养殖规模扩大的实际需要,在一些养殖场中,相关设施并未完全配置齐全,或者是改用简易设施,这就使得粪便无害化处理难以实现,周边的空气、水体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土壤具有的分解能力也会有明显的降低,最终结果就是土壤破坏较为严重。另外来说,在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后,动物粪便必然会出现大面积堆积的情况,而且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规模较大的养殖场中已经设置了堆放池,然而是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养殖场只能够选择直接堆放于地面之上,如果时间太久的话,大量的有机元素就会渗入土壤之中,而这就会使得土壤成分出现明显变化,生产能力会有大幅降低,这对农业、牧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1]。
牲畜每天排放的粪尿是非常多的,而且其中含有重金属元素、有机物,没有按照规定流程予以处理的话,进入到水体后就会导致水环境受到污染。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的养殖单位并未认识到粪尿处理的重要性,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就直接排放到周边的水体中,而这就使得水源质量大幅降低,如果情况较为严重的话,水生物会大量死亡,整个水生态受到极大破坏。除此以外,牲畜发生疫病的概率是较高的,在其身体存在很多的病菌,而且会随着粪尿一起进入到生态环境之中,如此就会使得其他动物,甚至是人类遭受传染,并导致疫病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对传统畜牧养殖业进行分析可知,家庭经营是主要的方式,因而数量是相对较少,排泄物自然也就不多,另外来说,家畜排泄物的二次利用也是较为普遍的,因而其并不会产生较大的生态污染。然而在现阶段,国内的畜牧养殖呈现出规模化的倾向,这就使得排泄物大量增加,另外就是养殖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是较多的,这就使得生态环境所受影响更为严峻,在养殖区域中,土壤、水体等均受到较大的影响,质量出现明显的变化,这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干扰,生态环境也难以保持和谐发展[2]。
在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科技水平大幅提高之际,农田种植使用的肥料多为化学性肥料,而养殖肥料的使用率明显降低。对两种肥料予以比较可知,化学肥料更加的清洁,使用也非常简便,尤其是在价格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就使得养殖肥料无法得到普遍使用。广大种植户对化学肥料的青睐使得牲畜排泄物具有的利用价值大幅降低,进而导致大量的排泄物长时间堆积,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予以处理。不少的畜牧场因为受到资金的限制,并没有配备专门的机械来对动物粪便进行清理,这就使得堆积问题变得更为严重,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环境,导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规模化的养殖方式如果出现管理不当的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养殖给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问题主要在于牲畜的排泄物污染和牲畜本身带有的病原体等。对于牲畜来说,它们的排便量是比较大的,并且它们每天都要生活在同样的环境当中。如果它们的粪便不能及时得到处理,那么这些排泄物自然就会生成一定的病原以及虫子等,导致牲畜的生活环境受到影响。这些传染最终会导致牲畜出现生病的问题,同时也将给生态环境带来威胁和影响。同时,病菌的传播是十分迅速的,这些病菌一旦传染到人体,那么就会给人体带来健康方面的威胁。例如禽流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演变而成的。
众所周知,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是较为严重的,而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因素也较多,规模化养殖只是其中之一,饲料生产、使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畜牧养殖带来的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因为动物排放的粪尿当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而且没有得到无害处理,因而周边的生态环境自然就会发生污染。从事饲料生产的相关厂家除了要考虑自然利益外,同时要形成牢固的环保意识,饲料必须要符合现行标准,有害添加剂不允许使用,保证健康饲料、环保饲料的生产目标切实达成。另外来说,在不影响动物生长的前提下,饲料当中含有的蛋白质应该尽可能降低,如此可以使得排放的有害物得到有效控制[3]。
若想使得畜牧养殖不会影响到环境,必须要保证场地选择是最为合理的。在展开选址工作时,应该要指定专门人员做好考察工作,确保周边生态环境有切实的了解,尤其是要将承载限度予以明确,如此方可使得养殖污染控制效果更为理想,生态环境不会出现严重污染。政府职能部门要履行好监督职责,在选址过程中要给予指导,确保养殖人员能够对环境损害有切实的了解,保证选址更加的科学,养殖规划更加的合理,使得生态养殖目标能够切实达成。通常来说,对养殖场地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将生态环保这个理念落实到位,确保养殖场地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管,在养殖场周边最好建有苗圃、果园等,如此可以使得粪便利用更加便捷,同时要保证所选地址和居民区、风景区等保持一定距离。
从养殖户来说,应当合理搭配动物的日粮营养。饲料利用率低以及饲料的营养成分不平衡系畜禽排泄物中有机营养物质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具研究表明,在养殖场动物的排泄物中,氮、磷、锌、砷等是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机元素,在掌握饲料原料组成及原料成分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精确估测禽畜营养需求,并合理调控禽畜的日粮营养,能有效减少这些营养物质在养殖场畜禽排泄物中的含量,缓解规模化养殖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4]。
首先,养殖场的建设应当符合规定的标准,饲养方式要科学合理。同时,在养殖场的门口应当配备相应的消毒设备,养殖人员在进入养殖场之前要进行消毒,车辆进出也需要消毒。此外,应当积极的引入生态动物粪便处理设备,对污水排放和牲畜的粪便等进行无公害处理,从而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此外,作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当拥有比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养殖场应当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工作,或者展开相应的教育工作,促使畜牧养殖业能得到更加科学化的发展。
高度集中的畜牧养殖也比原本分散型的养殖业具有更大的规模,同时所产生的污染也更加的明显。因此,在养殖场内应当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完善化的管理模式,做好合理的规划工作,并且要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对牲畜的排泄物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估。对于已经建成的农场应当适当地进行改建,保证在废弃物处理方面能达到国家标准基础之上,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5]。
我国的畜牧养殖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给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养殖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此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从全面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改进和调整,从而促使我国的畜牧业能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