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汉服文化兴起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2022-01-01 11:52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玉洁
区域治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汉服服饰社团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毛玉洁

一、汉服文化兴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一)汉服文化兴起的时代呼唤

自2008年出现的那个穿汉服上街的人开始,到如今每逢节日庆典便能看到三五成群穿着中华传统服饰在街上游玩的人,汉服的再社会化越来越显著。为何这种古代中华文明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服饰能够在中国现代再次社会化?现代的服饰中也有流行的造型款式,也有美丽的外在,可是为什么那些人会更喜欢“汉服”这个历史久远的服饰?这不仅是因为其秀美典雅的外在,还在于中华儿女心中永恒存在的血脉传承和传统家国牵念。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少数民族参会代表身着少数民族服饰,而放眼望去汉族却没有代表服饰。影视剧中,中国古代服饰使用不规范也容易引起观众的误会,认为古代的人们的穿着就是那样的,明朝的服饰却出现在清朝的宫廷剧中,更是对中华历史的不尊重。我们作为中华儿女,要对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文化、演变了解,也要知晓传统的节日所蕴含的内涵,传统服饰的演变也是需要了解的。否则在看到欧洲中世纪华美的服饰时,就只能赞叹、倾慕欧洲中世纪文化、经济的繁华,却想不起自己的民族也曾在古代有之盛世繁华,甚至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一无所知。而这些身着不同朝代、不同形制的“汉服”行走在大街上的人,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衣架,将自己作为传播的载体,希望唤醒我们民族对于自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服饰的认知,希望将汉服中蕴含的血脉传承、优良美德传承。这是一个民族的民族自信的崛起的前兆,是时代的呼唤。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完成以上的目标就要对人民进行合理的思想引领和规范行为的训导。我党自建立起便有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并且经过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走向胜利的道路上是极其重要的。而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要与时俱进,着力于当前人们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如今“汉服”掀起的浪潮中,表明了我国民众对文化方面的情感寄托、文化自信正在觉醒,这是人民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人们的需求来引导大众正确对待“汉服”和“汉服文化”。要坚持党总领正确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抓住藏于人们内心的文化感召力,在满足人民内心情感需求上结合当代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汉服在当代的育人功能。近些年来,网络上不乏一些论断,欧美国家在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比如漫威系列、星球大战系列等电影主题表达的一些个人英雄主义,中国部分青少年可能会被影响,导致思想观念出现偏颇。在汉服兴起的这个时机,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进行创新,与汉服兴起的热点相融合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加强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理解,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古往今来,一个大国的崛起,少不了人们向着同一个目标合作与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使众多人朝着一个方向使力,那就要归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即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助推一个国家的崛起。软实力,最初是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俗来讲,“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1]现在全球化加剧的情境下,各国纷纷聚焦自身文化软实力,增强整体综合国力。几十年前,我国青年对于历史英雄人物、名人大家非常崇拜,如毛泽东、周恩来、华罗庚、赵九章、鲁迅……而现在,我国的那些在科技文化方面真正为民族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却较少被青年一代记住。我国也有人在努力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英雄呐喊,而部分人也逐渐意识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相比较其他国家还较薄弱。“汉服”这个词,近几年来频繁登上微博热搜,由于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也引发了争议,但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民众认同并维护这个国家,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我国除少数民族一直传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外,其他人也都认同魏晋南北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代、清代的服饰是民族传统服饰。如今的民族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千百年的各民族的融合。如何引导大众摆脱“汉服”的争议,将人们的关注点从服饰的形制归属表象转而到民族文化深远厚重上,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文化自豪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去填充中国文化软实力。通过对历代民族服饰的文化背景、内容的探究这一途径,将汉服文化用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形式。

二、目前有关汉服活动在高校开展的现状

(一)学生汉服文化类社团组织流于形式

高校汉服文化类社团是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发申请、学校备案审核后准许设立的学生组织,设立社团组织的初衷在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每个社团在申请之初就制定有章程,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按所属社团的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繁荣校园文化。现今各个高校的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多数含文科类专业的高校都设立了有关汉服的社团组织,最直接的如汉服社,身着汉服的社团如汉文化协会、国学社,这些社团成立并存在的要求之一便是每年举行社团组织规定的基本次数的活动,但有的社团干事或因学业繁忙、或因活动筹办资金不够等因素,应付基本次数的活动后便再无举办其他活动。

(二)面向群体单一、覆盖面小

由于这些社团为自发申报设立的,举办的各类宣传、活动、比赛面向的群体大部分为社团内部人员,且主动了解汉服及汉服文化的人偏向文科类专业、女生偏多,对于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大部分男生的辐射度弱。社团活动宣传方式,集中在线上宣传,也大多为以个人为中心的辐射;线下宣传主动性不强,线下宣传效果不够理想。由此会造成活动或比赛参与者较单一,活动的影响力小。

(三)活动内容老套,与生活、与汉文化联系紧密度不够

有关于汉服类容的活动大多由学生社团举办,大多数汉服社团都会联合古乐器社团元旦举行表演活动,以身着汉服的形式朗诵诗歌、表演古典舞以及演奏古乐为主,一些社团会增加一项类似于时装走秀的汉服秀节目。这些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于观众来讲是不贴近生活的,看一次两次还好,看多了就失去了新鲜感和兴趣。这类活动的策划与举行都缺乏熟知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了解汉服服饰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老师指导,在表演内容上停留在汉服服饰之美和古典乐器音韵之表象上,与汉文化的联系不够紧密,也没有创新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对学校其它同学的吸引力度不够,而这类活动渐渐地就变成了自娱自乐式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即对汉服文化和中华几千年文化底蕴感兴趣的人没有吸引力和包容力。

(四)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不紧密

在高校中,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少将汉服纳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时代,大多与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但是却鲜少与汉服结合。汉服热潮的掀起,证明了汉服在当代也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近年来“汉服”这一关键词频繁登上微博热搜,也成为当代的社会热点问题。那么“汉服”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来发挥其文化育人作用,根源在于高校中的教育者没有重视“汉服”在当代的文化育人作用,也就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一致“汉服”在教育中处于边缘化地带,导致其文化育人作用不明显。社团干部、干事的思想觉悟素质参差不齐,也未能将“汉服”和“汉服文化”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

三、在高校汉服文化兴起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教师要正视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更新思想观念

高校教师要充分挖掘传统汉服文化价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借助近些年兴起的“汉服潮”热点,引入一些“汉服事例”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兴趣出发,挖掘汉服的时代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了解并传承中传统服饰中蕴含的优良传统文化。

(二)学生汉服社团活动要有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服饰的专属指导教师

学生社团的干部和干事处于懵懂实践时期,其策划发动的学生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有效指导,举行的活动停留于表面,未能将汉服中承载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对汉服及传统文化的宣传效果甚微。确定专业的指导教师,教师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对汉服服饰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活动策划方面、活动内容方面提供更有效合理的建议。

(三)开设中华传统服饰演变课程,系统讲解传统服饰中的中华文化

大多高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服饰了解不深,甚至停留于服饰华美的外在,开设中华传统服饰演变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服饰的演变全貌,有助于系统地了解蕴含在服饰上的中华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将学生从表面的服饰之美,引导到思考汉服在当今的时代意义。

(四)为汉服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活动场所

学校要重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培养学生,对学生社团组织给予必要的支持。为汉服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活动场地,便于活动定期开展和顺利举行,扩大在校园中的辐射广度和长度,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总之,在汉服文化兴起的时机上,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满足了当代青年人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又可以很好地对青年人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增强中国新一代人的民族凝聚力、文化自豪感,助力打造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汉服服饰社团
缤纷社团
动物“闯”入服饰界
汉服新“江湖”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上台说汉服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