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顾文亮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针对当前我国工程教育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提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能力的建设目标。工业工程是一门跨学科专业,迫切需要通过相关课程的改革探索和培养体系的重构,助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1]。因为工业工程的许多重要技术和理论方法都来自于实际的生产工作中,所以生产实践环节是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通过生产实践环节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且通过高质量的就业实践,也可以帮助工业专业学生快速提高IE意识。本文以郑州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在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实践基地为例,提出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结合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探讨校外实践基地精益化改善模式的应用。
目前,多数院校的工业工程专业校外实践采取的是参观实习的模式。该模式可以使学生了解车间布局、产品工艺、企业运作等一系列知识内容,并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加深对工业工程的理解。但是,这种参观实习时间短,参观数量多,不会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而且,由于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也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不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企业也是将参观实习当作任务,还要抽出精力维护参观队伍秩序,保证学生安全。这种校外实践效果不明显,对于学生的自我提升作用不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更注重自身生产效益的提升。而现有的实践体系对企业效益提高无益,甚至会产生消极作用。现在的企业生产节奏快,设备高速运转,学生未经过专业培训进入生产一线,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需要分出精力来管理学生,这难免会影响增产的生产工作。而且,有社会责任感,积极配合、参与高校就业实习的企业越来越少。尤其是很多企业因为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技术保密等原因,无法安排学生实习[3]。
由于实习人数较多,为了保证实习秩序,保障学生安全,企业会提前规划出实践路线。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只能通过观察或者询问了解到生产情况,并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某些困难。而且,由于生产一线工人较于忙碌或对学生的专业不了解,往往是拒绝与学生进行沟通。而学生也忙于记录所见所闻,以便于完成实践报告。但是,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动手实践才应该是整个实践过程的重点,但学生却把时间浪费在实践报告上。
学生出发之前,并没有针对性的实践任务。在接到校外实践通知之前,学生并没有时间针对生产企业的特点准备相关知识,领队老师也只是简单介绍企业生产情况,或者老师也是仅仅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在校外实践过程中,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听领队人员的讲解,与生产一线的工人并没有产生交流互动。部分学生的实习报告仅仅是对参观企业的描述,并没有深入的发现问题,企业也很难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所收获。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强调教育者必须明确定位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能力,并通过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教学设计来保证学生达到预期成果[4]。因此,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要依靠企业,更应该由学生来参与到基地的建设中。根据工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提出建立企业——学生——学校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为了保障实践的顺利进行,设计出相关的实践流程,并在实践结束后进行分析。若是存在不足,则继续进行改进。以此形成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正向循环,在每一届的毕业实践结束后,都可以为下一届的学生,提供实践经验。
高等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情况,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线工作能力,教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创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考虑企业实际需求,面向需求安排教学任务。首先,由实践基地自身做出“诊断”,找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并筛选出一些关键点,对学校进行汇报。学校老师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解。结合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确定学生实践过程中研究的方向。
当前高校学生在学习中讲究时效,注重效益,同时性格特点更倾向于实际。在面对校外实践时,高校学生更注重自己有所收获[5]。因此,应给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自主权,根据个人特点,选择自己期望的实践工作。在进行实践之前,对学生介绍实践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生产流程、产品特点、设备布局等等,并讲解企业希望解决的问题。通过之前的问题分解,了解学生想要实践的方向,并按照实践方向对学生进行分组。
实践学习过程中,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可以提升实践项目的层次[6],所以学生的校外实践过程需要高校教师的指导。同时,为了使学生总结学习,要求学生记录实习日志,开周会检核实习进度与成果,并根据实践单位项目需求和学生情况,利用暑假时间弹性调整实践时间,尽量使学生能够完成一项改善任务。
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与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该公司能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践平台,学校针对公司现状,结合相关理论不断进行优化。
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属于纺织化纤行业,建厂初期它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企业竞争力及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主要产品就是原丝和最后的成品帘子布。由于建厂时间比较早,场内设施及环境大部分已经陈旧。信息化在工厂内还没有普及,在做一些记录时,还在依靠手工进行记录,没有电子记录。生产设备相对于国内外新建厂房,已经开始显得落后。所以,该企业想要对工厂进行改造。首先应对接智能制造,其想要提高工厂内的自动化程度,应引进自动化设备,但是厂房内的空间需要重新进行规划。另一方面,场内人员冗杂,存在分工不合理现象,人员数量已经远远多于工厂现在生产状态下的需要人数。另外,工厂处于城市中心,影响到城市发展,企业考虑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的工厂,新工厂的设计规划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需要慎重考虑。
通过两年的精益化项目实施,实践基地建设已取得显著效果。工业工程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得以深入,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得到明显改善。学生结合校外实践情况,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有多人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经过回访,在经历过实践基地实习的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升,对于自己现在所处的企业适应性明显提高。企业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经过实践之后,部分车间工人的理论水平有所上升,可以按照科学的动作方法来完成工作,减轻了工作负担。
通过项目导向的弹性实习安排,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组共同设计课题。企业立项,校企双方组成团队,拟定工作计划协同研究,提出方案并付诸实施。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团队的力量,能有效推进项目进展,这需要对实践立项、项目过程、项目验收、项目总结和评估奖惩等环节设立专门的管理办法。使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可以综合运用到企业生产实际,在生产现场中得到检验,以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知识、实验研究与论文撰写、系统综合能力。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就能完成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岗前培训,使得学生能够直接胜任岗位需求,这样减少了企业的培训开支,缩短了学生和企业的适应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一次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建立以企业——学生——学校三者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实践按活动检核常态化,并及时调整,解决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和合作单位的满意度。
相关链接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3条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是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2)实用型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
(3)混合型原则
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