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 郑洪霞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憧憬“老有所养”的生活,由此可见,养老问题在我国已存在多时,它不仅包括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还包括由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面临着多重困难,如经济力量薄弱、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政府需要更加重视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1]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农业人口众多。2019年年末,省内常住人口共计837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870.1万,占总人口比例的46.21%[2]。在农村居民人均寿命增加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下,四川省表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的特点。2019年年底,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的15.7%,排名全国第四[3]。由此可见,四川省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值得关注。
四川省农村老年居民储蓄和收入较低。农村老人年轻时被束缚在土地上,没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同时在子女成长和成家立业时期花费颇多,个人积蓄有限。农村老人的收入来源集中于个人劳动收入、子女补贴、“新农保”等渠道。其中,以个人劳动收入和子女补贴为主,仅有少部分满足相关资格条件的农村老人才以政府援助为主要收入来源。当老人的生活能够完全自理时,通过“男耕女织”便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较低的储蓄和收入并不会严重影响养老生活质量,但面对其他大额支出项目时也会显得无能为力。如果农村老人部分失去或者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家庭经济支出将会迅速增加,较低的自有存款和收入将影响农村老人的生活甚至生存。此时,失能老人将更多地依赖配偶或子女来保障基本生活,因而家庭关系的好坏和子女的经济收入状况成为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养老的内容广泛,但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提供经济或物质的援助、给予日常生活上的照料、满足精神上的需求[4]。目前,根据服务提供者的不同,可将养老方式分为三种,即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家庭养老。
1.家庭养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四川省农村老年居民普遍选择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来养老,其他人员没有或者很少参与进来。特别是受子女外出求学、就业的影响,农村老人更多将自己或配偶作为养老生活的主要照顾人。由此可见,家庭养老仍然是四川农村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2.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发展较为缓慢
在丧失劳动力后,农村老人希望获得更为细致的照顾,拥有更有趣的生活。受制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农村地区的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与城市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公办或民营的养老机构并不能够满足农村居民“收费低,服务好”的要求。因此,老人普遍不愿去养老机构“看人眼色”,而是未来希望得到子女尽心尽力、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此同时,农村社区养老和互助养老并未成形。在农村地区,与邻里相处愉快并不能给居民的老年生活带来实际的帮助,因为往往双方都处于生活困难的窘境中。总体来说,农村老人对养老机构的印象不佳,而社区养老又难以发挥作用,因此需要改变老人观念,引入社会力量和政府支援,以促进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发展。
农村居民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观念。在此背景下,他们更倾向于在疾病严重时再去医院治疗,但往往为时已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居民不够重视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理。当前,我国已经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来减轻农村居民的就医压力。但是,它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村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缴费标准超过预期、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较低、报销程序较为复杂、部分参保者认为自己没有获得多少实际的好处等。究其原因,“看病难,看病贵”仍然受制于农村居民和家庭的储蓄和收入情况。
当地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在实现粮蔬自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组织统一学习,派遣专家团队到村里进行实地指导,以提高村民的种植技能,保障经济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同时,政府应当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帮助农民与收购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让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留在村中或者附近县镇,增强家庭养老的功能,辅助下一代健康成长,充分发挥老人的劳动积极性,提高老年居民的经济收入,增进家庭关系,满足老人精神需求。
1.增强投资力度,开拓新的资金筹集渠道
长期以来,筹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都是阻碍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开拓新的筹资渠道,吸引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对解决养老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理的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机制。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发展社区养老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需承担主要责任,国家负责划拨资金,地方政府负责社区建设的开展。同时,地方政府应鼓励村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进来,如先交费后居住、以劳动或实物换养老服务等。在发达地区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明确缴费标准,鼓励捐款捐物,让个人参与社区养老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募捐来争取社会援助。由于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不仅包括老人自身的生存,还包括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因此,社区养老在资金筹集上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争取大型企业和明星等有代表性个人或组织的援助,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同情。
2.建立专业的服务团队,实现规范化的管理
首先,广泛号召当地的失业人员和低龄老人加入社区服务团队,明确其薪酬待遇,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其次,由地方政府牵头,邀请专业人员对受聘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最后,必须尽早明确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社区工作人员及其他村民的行为。此外,地方政府还需要设置接收投诉和建议的岗位,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以便及时矫正社区养老运行中的问题。
3.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项目
老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不仅包括生活照料,还包括娱乐、医疗、社交等其他项目。而社区养老有效地融合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可以为老人提供符合心意的全方位、综合型的服务。首先,将村级卫生站纳入社区的管理中,建立医疗小分队,配备齐全常用药品,为有需要的村民提供服务。其次,由地方政府出面,号召村民改造闲置住房、学校等场所来建立小型村民活动中心,为村民提供集中活动的场所。通过组织放电影、开展宣传活动、文艺表演等方式将老人集中起来,增进大家的感情,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再次,定期收集社区覆盖范围内老人的购物需求,进行集中采购,减少村民的个人支出。最后,将社区服务的相关电话号码广泛传播,以便村民获得及时的服务。
4.注意开展宣传工作,逐步改变老人及其家属的看法
“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植于我国农村地区,对于老人来说,“外人”不能像子女一样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因此提高老人对社区的信任度至关重要。在社区成立之初,当地政府应组织村民实地参观和体验服务,让老人对社区产生信任感。在社区运行时,注意吸收内外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村民参与社区管理。
1.加强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过程中,明确参保者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村民对其产生误解。另一方面,针对农村中老人数量多且文化水平低的情况,交由专业人员来进行集中宣传,增强老人参保信心和意愿,让他们切实享受到政策的实惠。
2.引进人才,明确医疗器械使用标准
首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留住在岗职工,吸引高水平人才。其次,鼓励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时或长期坐诊,为出行不便、经济困难的群众带去实惠。最后,对医疗器械使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明确使用和保养标准,有效延长器械的寿命。
家庭养老仍是四川省农村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养老方式,但家庭成员在养老中所承担的责任发生了变化。过去主要是子女来负责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而现在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和核心家庭的增多,子女并不能给父母提供及时的关心和照顾,老人被迫承担起养老的主要责任。因此,为了帮助农村居民走出养老困境,实现本地的长远发展,四川省必须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老人应对养老风险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社区养老,将多元化的力量纳入人口养老中来。